美术“零基础”教学实效分析

时间:2022-11-11 10:44:55

导语:美术“零基础”教学实效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术“零基础”教学实效分析

摘要:由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科重新划分,美术学院对其招生方式的改变致使生源有了根本性变化,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出现了美术“零基础”的新状况。面对本科一年级的美术“零基础”学生,其基础教学模式既无法绕行,也无法照搬传统的模式,因此亟待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以零基础教学两年来的实效为依据,梳理了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针对美术“零基础”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一方面总结经验,希望以此为新的出发点继续深化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这个探索方向提供其他的教学改革进行比对与参照。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学科建设;零基础;基础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逐步向体系化迈进,高等美术学院的教学伴随学科发展不断深入,基于学科视域的教学研究实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在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是位列第13位的独立学科门类,美术教育作为一个老牌的专业归属在艺术学科的二级美术学科目录下。近年来依据学科调整,将原来在艺术学科门下属于1304美术学类的专业被划分至教育学科门下0401教育学类的艺术教育专业下。这样的划分使该专业的招生不再以美术专业考核为主进行录取,因而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出现了部分美术“零基础”的学生,即所谓进了美术学院才正式从零开始进行美术专业培训的学生。这无疑为美术学院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成为从学院的顶层设计到一线教师都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学院因势利导顺应国家对高校规范与发展的同时,依托西安美术学院传统学科与专业的优势平台,结合实际打造出多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符合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教学模式。经过被动调整与主动适应,逐步明确了艺术教育学院教学的目标定位,形成两大学科三个专业的基本构架,以教育学科的艺术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门类的音乐学专业交互组合、共建发展。更以自身的美术专业课程优势进行共享与优化,不断发掘出新的教学效益,使美术“零基础”的专业基础教学成为新的教学研究亮点。

教学要有的放矢,只有建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精准实施的办法。调研发现美术“零基础”学生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文化素质——相对以前以专业为主录取的学生,此类学生以全国二本的文化分数线录取,高分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较好的文化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领悟能力及可塑性也较高,利于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解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是人才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而其不足在于:缺乏最基本的专业训练——专业学习起步较晚,训练得少;缺乏对于美术概念的整体认知;对知识原理、技能掌握不足;审美赏析、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较传统生源有明显的落差。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转化不足成为西美艺术教育学院教学研究的聚焦点。这两年学院以调动学生的优势而凝练出具有引导性质的专业课程,有效开展教学,通过精心研发的课程让学生获得高品质的“第一口奶”,为其专业学习提供优质养分,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艺术教育专业2019级秋季第一学期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设置,来具体了解突破“零”的教研思考及探索轨迹。首先开出具有引导性质的专业第一课《速写日记》。课程设计的初衷以“零基础”学生的文化课优势为基底,结合容易上手学习的速写方法,将文字记录和视觉表达融合为一,让学生以兴趣为突破口找到其表现方式。课程的具体内容为:1、对生活进行敏锐的观察并从中提取视觉形象进行图文并茂的记录。2、根据速写日记转化为创作训练,并书写500字以上创作文本。通过兴趣的导引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艺术的关联,建立了对于艺术世界的理解。教学开启了学生艺术观察、思考与表达的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该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速写和创作关系的把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助文字发现与判断学生的特点,并因材施教使其从自己的角度形成对自然物象主动的视觉建构。正如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说的:“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

[1]作为艺术专业学习的第一课,课程让学生拥有了发现之眼,从而看到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第二个是强调动手实践的课程——《图形拼贴》。课程的设计匹配新时代视觉多语义环境的发展,选择美术史脉络由现代向当代转折的坐标点,承上启下为学生打开广阔而丰富的艺术视野,并鼓励学生运用和自身关联的图像方式进行多元化的表达,这种尝试对于视觉艺术的认知和拓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课程内容为:1、图形拼贴元素的选取要求介入现实生活形象,提取视觉素材在平面上组合运用,探索拼贴图形的多语义内涵。2、图形拼贴元素的创作再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诉求来提取视觉图形,主动使用视觉素材进行明确的视觉创作表达,书写500字以上创作文本。课程在广阔的历史人文背景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认知,理解了审美的多维度;同时通过选取、剪切、拼贴等创造性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对视觉图形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扩展了图像的多元意义。可以说课程让学生在多次的修正与重塑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建构自我,产生了深入艺术腹地去探索的勇气和力量。第三个是特色赏析课程之一——《书法艺术》。艺术教育既是对人类文明历史的继承,又是对人类文明新的续书。[2]课程设计源于对文化自觉的思考及践行。众所周知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辉煌,还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书法书体对赏析、领悟其笔墨法度、审美情志;更是通过“书画同源”脉络的梳理发掘中国艺术的精义,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的价值。课程内容为:1、通过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赏析,讲授书法的理论知识和审美观念,提升学生对中国书画乃至文化内涵的认识能力。2、通过对经典碑帖的临摹,使学生达到对书法品质的领悟、法度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书法表达能力。该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并让学习成为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的一种自觉行为,因为现在的学生作为未来工作在幼教、中小学教育及社会其他艺术教育层面的主力军,文化自信价值观的输出必然始于当下对其的播种与培育。我们知道,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全面的“人”。人的发展,就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即受教育者自身诸因素得到全面提高的过程。[3]因此美术“零基础”的专业基础教学的课程设计,都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非简单的技能提升。课程的设计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充分反映了教育教学贯穿的理念。首先,不能因为学生绘画基础差,就直接“喂鱼”来填饱他们,教学应当是“授之以渔”的理念。

虽然美术“零基础”生源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头脑里没有概念或是概念混乱,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高,理解能力较好,因此通过对其认知的提升,让他们理解“鱼”和自身的关系,并掌握“渔”的方法,靠自己去收获更多的“鱼”才更重要。“授之以渔”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升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即“由理入道”——强调从理论认知出发,从学术高度去理解艺术的本质,从而充分指导学习实践。提倡由理入道的学习正是基于美术“零基础”学生的特点,比较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新课程设计强调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掘自我认知,激发自信心与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更主动、自觉地学习,使教学发挥出更多的效益。从以上三个课程分析中不难发现,西美艺术教育学院针对“零基础”的教学研究虽然是在新领域的探索,但它仍秉持了西安美术学院基础教学“博观约取”的学统建构理念。因为一个学院的学统建构与课程的学理研究兼具认识的高度和知识的广度,故而确保了“博观约取”的内涵品质。学生经过这些经典的熏习,转化成为自身素质的内核,成为促进其进步与提升的驱动力。因此,西美艺术教育学院面对学科建设中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研究不是空投的,它既有以承继优秀传统的借古开今,也有结合时代需求的与时俱进。他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优化的课程,把“零”视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长点,实现对美术“零基础”专业基础教学的真正突破。

作者:廖宗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