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引入农村美术教育思考
时间:2022-09-07 11:14:51
导语:生活化教学引入农村美术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这一教学建议对于农村美术教育来说,无疑是最合适也是最实际的教学出发点。该文以农村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旨在探求有效促进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径。该文作者以生活化教学为切入点,提出多种生活化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体验与美术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确保在提升农村美术教育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能力。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
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学科在农村教育中不受重视,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存在美术学科发展失衡的问题。再加上部分农村学校软硬件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美术教育在农村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影响了农村美术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广大农村美术教师应寻求正确的方法,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农村美术教育,以提高农村美术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农村独特的地域优势,实现美术教学效果与影响最大化。如何让学生将生活与美术相结合,是广大农村美术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有效促进农村美术教育长久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就此探索了一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模拟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农村生活的魅力在于其充满泥土的芬芳。农村生活资源不仅是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而且是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掌握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将农村生活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通过模拟生活情境,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场景、生活经历、生活常识等结合,然后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画面,或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从上课伊始就产生与课程内容的共鸣,感受到美术课堂的真实感、熟悉感,产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如,在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素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述他们的居住环境入手,如院子、篱笆、菜地、家禽、花草树木等;还可以从农事活动入手,如挑水的扁担、卷起的裤脚、大人被压弯的肩膀等;下雨时的蓑衣、草帽、沾满泥土的雨靴等。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感受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并踊跃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其形成细心观察日常生活的能力(图1、2)。
二、抛出日常问题,丰富教学素材
一堂高质量、有情感的美术课,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有效引导,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的美术知识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美术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美术创作素材,创作时难以下笔。为此,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引入美术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村实际环境与美术课程的特点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挖掘生活中的美术创作资源。如,在《家乡的风景》一课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整理周边的环境要素,让学生思考可以将身边的哪些风景引入美术创作。如,有些学生收集了村庄的后山、池塘、茶园等范围较大的场景,包子铺、杂货店等小场景,以及节日、集市上的一幕幕景象等。这些素材丰富多彩,富有人情味,将这些素材融入美术创作,将会使学生的作品更有厚度和深度。基于生活化情境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厘清创作思路,形成探索欲望,丰富脑中的素材库,开发身边的美术资源。这有利于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优势资源,捕捉身边的可生成性资源,贴近生活,也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中的可生成性素材。
三、结合生活实践,提高审美感受
美术形象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农村美术教学也应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实践,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魅力。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践,了解学习美术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美术课堂中、书本上;同时,教师还应融入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及榜样故事等,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正确价值观的有力补充,以此让学生切实地理解美术知识,把握美术形态,增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如,在《端午节》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科普一些端午节的常识,向学生展示有关端午节风俗习惯与活动的图片,之后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教师可以抛出问题:“端午节时你一般会吃到食物?爸爸妈妈有没有做过香包?龙舟的形态与你在平时见到的船筏有什么区别?划龙舟人的姿势与装束与你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划船的人有何不同?端午节是在纪念谁,有何意义?”随后,教师可以将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力。这种结合生活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转变为带有情感的学习,并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不了解实际场景和氛围感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移植日常生活实践中同类事物的素材与元素,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找到同类事物中可以被替换与结合的关键点进行组合与发散,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及认识。
四、活学活用体验教学法,强化内外联动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课堂不能止步于美术教育方面,更应该以美育人,向文化方向发展。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受益终身,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要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联系生活与美术,体会生活中美术学科的实用性,理解与应用美术知识,将美术体验与生活融会贯通,以此提高农村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源头活水。如,在开展素描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学生积极参与,带来了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教师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品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加以刻画。如,教师要求学生描绘一顶残缺的草帽的细节。对于学生来说,草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长农作时必备的物品。描绘草帽是对刻画物体的贴近,是对稻草的感知与触摸,更是对美术知识的实际运用与吸收。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描绘草帽的同时感受到残缺的美和劳作之美。对于学生而言,描绘真实存在于自己生活中的物品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学生带着对生活的体验,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发现美的存在。美术教师应利用教学智慧,将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观察、感受、认识美术对于生活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现有的生活资源与美术学科知识相结合,认识生活现象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再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从生活到美术课堂,再从美术课堂到日常生活,这种强化内外联动的美术教学策略能使农村美术教育更有地域温度、独特生气以及鲜明方向,能使学生抓住生活与美术之间的纽带,让美术课堂在农村学科教育中绽放不同的光彩。
=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农村美术教育,是新时代促进农村美术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农村美术教学的相关问题,美术教师应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生活资源,丰富美术课堂资源,对学生的培养可以从显性为主,转化为隐性因素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对于生活物品的再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美术课堂资源相对缺少的问题,将农村大环境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农村美术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各地区的农村美术教师应重视对生活资源的利用,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运用教学智慧,巧用农村生活资源,灵活、因地制宜地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材料等,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的美术教育。美术教师应用心教学,以生活之泉灌溉艺术之花,补足农村美术教育的短板,将农村美术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罗蓉.美术生活化教学探析.教学与管理,2009(18).[3]张玲.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异化与归真.教学与管理,2016(13).
[4]李彬彬.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生活美学转向.教育研究,2018(5).
[5]孙宁,李博睿.美术校本课程的生活化开发.教学与管理,2018(1).
[6]王发学.美术教学:取之生活,用之生活.江苏教育,2016(17).
[7]岑坤明.活用活教,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美育课堂.美术教育研究,2019(4).
[8]赵斌杰.生活化,让农村美术教育“突出重围”.现代教育科学,2012(6).
[9]纪丽剧.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究.西部素质教育,2018(18).
[10]胡剑辉.课堂教学生活化:美术教改的新向度.上海教育科研,2015(12).
[11]李洋.基于生活化视角的美术教学路径选择探究.艺术科技,2018(9).
[12]吴鸿昌.初中美术要突显生活化教学.中国教育学刊,2016(2).
作者:苏珊妮 梁意爽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上一篇:生态文明下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思考
- 下一篇:物资供应管理在价值链中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