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下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思考

时间:2022-09-07 11:13:20

导语:生态文明下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文明下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思考

摘要: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内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学科之一,理应为学生传播艺术理念。艺术源于生活,也源于时代。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时段,如何将美术教育和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构建创新型课程,应当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该文作者试图在生态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模式,以期将生活艺术融入美术教育,为我国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方式。

关键词:美术教育;生态美学;学科建设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生态美学起源于20世纪下半叶,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吉尔诺特•伯梅提出。当前,许多学者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审美意蕴,将生态学和美学结合,形成了现今的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现代的学科研究领域,生态美学理念却可以追溯至古代。审美是一种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的自然审美中,人类接触到的自然美多是经过加工后的艺术品,人类审美本应与自然环境相关联,然而,当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人与自然审美之间的距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以荒野之美为代表的、未经过人类雕饰的、纯粹的自然美学日渐式微,如何保留自然的、原始的美迫在眉睫。生态美学家格拉斯谢夫斯卡认为,生态美学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世界与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艺术产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自然而是为了亲近自然,艺术品在形成过程中理应敬畏自然。生态审美的产生是为了衡量美的程度,而荒野、野生动物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为现代美学提供新的思路,让审美不仅从人性出发,而且拓展到自然中。人类历史因为自然而繁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自然而逐渐落寞,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现象。在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攻坚阶段的当下,如何对自然进行有效审美显得极为重要。

二、生态理念与我国美术教育融合背景下的问题探讨

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美术教学也顺应了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化教学改革。学校将生态理念融入美术教育,不仅创新了教学模式,改变了人们对美术学科的刻板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美学观。哲学家卢梭很早就探讨了生态与美的融合,他的自然美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依旧有着较高的借鉴价值。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提出回归自然、崇尚生态美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欣赏生态美时,不应该将置身于自然之外,而应将自身与生态看成一个整体。当前,我国个别学校的美术教育停留在艺术手段教育的层面,未能深层次地认识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但过多地强调人内在的主体性构建,忽视了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融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异化人类的审美。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仔细思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健康、良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生态美学是整个生态社会包括人类的总的美学关怀,将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作为核心问题,其以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方式,成为现代美学观念变革中的重要思想。现代美学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介入为主,即一切自然只有人化才能称之为美。生态美学打破了这种观念,认为人类不再是一段审美关系的主宰,自然拥有人类难以拥有的价值。将生态美融入美术教育,可以让美术教育更多地涉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二者合而为一后最终产生的化学效应。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对于审美的长期束缚,尝试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样式的自然美,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形成从整体思考的思维方式,创作出相应的美学作品。在当今社会语境的构建中,生态环境理念必不可少。然而,部分现代艺术家为了艺术而艺术,将社会责任和自然之美弃于创作之外,这与当今社会强调的生态文明理念大相径庭。一件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不一定要反映现阶段的社会潮流,但理应具有符合时展精神的审美价值内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中传播时代的美学精神,优秀的教学方式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教育者也应该不断提高审美素养,认识到自然与社会对于美术教育不可或缺,让美术教育中的生态美学观深入人心。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于我国美术学科建设的意见

首先,结合美学与伦理学维度的概念,将自然的本性融入美术教育。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伦理学家、以曾繁森为代表的生态美学家始终认为,自然不仅仅存在工具价值,人类也不应该只从自身功利的角度和生物学的角度看待自然。自然作为人类生命的源泉,与人和谐共生,因此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内涵。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艺,其最终的目标取向是人、自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现今的高校美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播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美术往往比音乐与文学更能培养人类的审美态度。自然是人类最原始的资源,人与自然也成了艺术的最终归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将自然哲学的概念融入美术教育,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其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欣赏能力。在卢梭的作品《新爱洛依丝》中,他曾细致地描绘自然,将从大生态中获取的审美经历转化为治愈良药。人们通过欣赏、研究自然,加深了对于自身的思考与升华,从而提高了审美境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通过体验与感悟自然提升审美能力。当代学生课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探索自然的能力与机会。亲近自然的沉浸式教学不仅可以促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教育方式。

最后,将生态学哲学的观念融入生态审美,让美术教育与生活对接也尤为重要。生态哲学强调整体思维,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自然观,而且要教育学生将审美融入生活。

作者:谢蔚晖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