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研究

时间:2022-04-28 10:19:15

导语:美术教育中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术教育中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加深,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进行整理,从而大体反映出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传承现状。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弱势状态。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底蕴渗透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相关探索,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从而,为解决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关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民族艺术

一、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民族艺术研究

(一)以“技”为主的民族传承。目前,我国古代传统美术教育仍然传承以“技”为主要成就的民族文化。严格意义上说,“技”代表某种技艺的相互传播,主要采取师徒传授、子承父业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技艺向着博大精深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极易形成封闭状态的教学机制,逐渐引发该项技艺消失殆尽的危机。然而,以“技”为中心的传授技巧多采用口诀等教学方法,掌握中心要领,口诀短小精悍,便于传承者的学习和记忆。(二)以“艺”为主的民族传承。历年来,富贵官司和文人学士普遍追求同属为“艺”的学识,三国时期曾经垂青历史的画家曹不兴为追求“艺”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的佳作,晋代时期顾恺之为追求“艺”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闻名于世。这可以说明古代美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是基于性情、学识的平衡机制为标准的。然而,中国大部分才华横溢的艺术文匠,尽管创作了价值久远流传的艺术佳作,精彩绝伦,永远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态归隐。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发展美术教育,与其只追求精神层面的意义有关,从而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对待自然与人类的交互关系上,敢于追求人类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身心平衡发展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往往会忽略掉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与渗透。由此可见,“传统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并不会完全反映出艺术作品对于生活内容的价值诠释,而是更注重艺术的民族性是否能够追求最为真实的民族精神,是否敢于利用民族精神去俯瞰整个世界。”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真实反映

(一)传统民族艺术反映在课程内容上。1.国画课程教学。从现实意义上说,国画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因其在世界著名、风格奇特等特点被国内外人民广为流传,这代表着中国最为崇高的艺术成就,逐渐成为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体系派的先锋。自从国画被归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领悟情况,包括对国画产生自然而然的喜爱之情,凭借独特的视觉角度和事物特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理解和能力对国画发挥自由的表达思想。当学生切实感受到国画等传统民族艺术为自己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时,才会反映出更大的激情去学习。美术教育专家曾经指出,教育者要善于通过欣赏佳作类挖掘和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艺术的相对敏感性,启迪学生的潜在意识。因此,教育者应当组织学生学习和接触名师佳作,包括对于国画作家的作画风格以及生长环境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去学习或者临摹与自身拥有共同习性的大师作品,让学生能够尽快接触到艺术巅峰的佳作。2.皮影课程教学。“皮影”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民间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抽象看法,它是指场面道具制品,主要角色为平面人偶,由民间艺人经手工制作而雕刻出来令人叹为观止的皮影作品。皮影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的一类,因其独特性被称为民间艺术与戏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皮影表演过程中采取的屏幕演出原理以及表演形式,均被称为我国近代电影美术创作的发展先例,同为中华民族艺术里的瑰宝。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程中体现以“剪纸”为基本特色的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艺术传承来不断坚定民族自信心。中国拥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特色的艺术文化,这就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必然按照多元化的趋势,以引起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二)传统民族艺术反映在教学形式上,民族艺术建立在以欣赏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下,我国教育者应当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层级设定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欣赏课程。对于初级等级的学生来说,建议诵读简单的民俗文化读物,比如童话剧本、朗朗上口的童谣等;中级等级的学生可以以欣赏民族文化的内容为主题,借助影视作品和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接触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历史巨作以及文艺节目等;高级等级的学生可以试着将传统民俗文化演绎为脍炙人口的真实影片。因此,学生可以通过不断欣赏民俗文化佳作,而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

三、传统民族文化在美术教育传承过程的根本途径

(一)立足本土、发挥自身优势。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愈加壮大,学校对于美术教育课程也提出了新要求,这说明少数民族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优势,又需要做出巨大的挑战。综合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比如被后人广泛流传的“西部文化”,从丝绸之路文化盛行之时,再到青藏佛教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云贵高原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板块的形成,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珍贵;从而美术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性相辅相成,其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少数民族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库。其次,全球化发展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面临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呈现逐渐衰竭的困境,然而远离工业盛行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则能够完整地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留存至今,这是民族文化底蕴无限发展的潜力所在。此外,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校的美术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发展美术教育的道路上为少数民族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二)加强民族地区对于美术新课改教学的思考。首先,在学生教育中明确美术新课改教学原则:其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其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其三,提升创新精神;其四,加强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五,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其次,美术课程教育提倡新课改的教学价值体系:第一,传统民族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与度。第二,美术新课改教学发展逐渐更新教材内容,便于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与传承。第三,促进传统民族美术教学,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添加更为丰富且充满活力的素材。学校为了促进传统民族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定期组织专家讲座、教师培训以及民间美术资料展刊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民间美术高效地引入课堂教学,如泥塑、土家族服饰纹样、岩石壁画、扎春等民间艺术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增加民族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共同情感,从而不断弘扬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

四、结语

国家在社会群体中积极提倡民族艺术的长远发展,目的是希望民族艺术能够渗透进教育课程内容中。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民族艺术的文化精神,旨在将民族艺术的情感与社会时代感融合在一起。长期以往,不仅能够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中国更多、更具体的民族优秀文化,而且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心,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美术教育的崇高目标。我们发现,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艺术资源和自然资源融入到学生基础课程教育的行列中,能够充分发挥美术作为文化具体产物和主要载体的特性。美术教育作为民族审美文化的情感延续,为有效传承本地民族文化精神,而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希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发展,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璞.把根留住———论民间美术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01).

[2]朱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高润喜.浅论美术教育的民族特色[J].中国民族2007,(09).

[4]王洪玲,董迎宏.美术教育应该重视民族艺术[J].艺术研究,2010,(04).

[5]张颖.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

[6]张惠.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6,(04).

作者:陈青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龙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