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链构建实践探索

时间:2022-02-17 10:23:24

导语: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链构建实践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链构建实践探索

工艺美术作为文化创意的“文化本体”,与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独特的创意为传统工艺带来产品附加值,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产品精神价值。文化创意产业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同时为工艺美术学生、手工艺人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与此同时,文创产业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也为工艺美术教育带来新思路和依据[1]。

1工艺美术发展之现状

1.1“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久负盛名。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与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量仰韶文化彩陶制品出土文物,便可以看到工艺美术的雏形。工艺美术大多是由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创造出来的,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衍生出众多的种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产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因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民风民俗和审美价值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不难看到,工艺美术代表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工艺美术教育之于现代,要保守“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为双重目标,培养出应用型新工艺美术人才。1.2肩负“传承”的使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艺术的精髓,它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呈现出人类强大的创造力,同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全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突出,文化软实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工艺美术门类丰富,是具有庞大从业群体、技艺门类,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行业。彰显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的工艺美术已上升为中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在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以及“工匠精神”的倡导和支持下,全国展开了一场由上至下的“工艺美术保护运动”,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延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彩,有责任承担起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1.3现代化的冲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替代了手工生产,新材料替代了自然材料,工业化产品替代了手工制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更新,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审美情趣也开始发生转变,消费观念趋向于艺术化、装饰化、情感化。另外,许多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在时尚潮流的冲击下,放弃了传统工艺的艺术特性,导致传统工艺的特性与传统艺术的特征逐渐淡化。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市场上涌现出了大量与时代相适应的各类工艺美术作品,“融合”是它们的关键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工艺与设计的融合,跨学科的融合都成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复合型人才也由此成为了工艺美术行业的核心力量。

2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态势分析

2.1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工美艺术人才培养在社会更迭变化下,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就业方向不明确,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传统手工艺大多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通过4年的时间培养资深手工艺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数十年的时间积累沉淀。应对当代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建立以保护与传承工艺美术为核心、以市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传承文化、工艺的精神和能力的同时掌握新技术、新材料,融合现代设计思维的复合型设计人才。2.2课程设置不当。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有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6种,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由3个模块组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法课、专业设计课。专业基础围绕史论、造型、构成展开,专业技法课围绕6个大类展开,由于总课时的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工艺技法的完整教授,因此不少高校采取结合地方特色或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筛选工艺门类,以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配置。专业设计课是围绕设计思维、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展开。看似合理,实则在实施过程中,技法与设计课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前者以动手为主,后者则需要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实现,最理想的状态便是动手将创造性思维运用某种工艺表达出来,却又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优化。2.3课程实施重技法轻创意。由于工艺美术的专业特性,往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工艺技法而轻视学生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陶瓷、髹漆、染织还是金属工艺,操作流程、制作技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很难掌握的,比如印染工艺,从染料制作—布料处理—图案设计—防染手段—印染操作—固色—产品制作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技法的掌握成为了各项拓展能力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追求所谓的“基本功”,培养了学生单纯的技术性能力,却不具备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削弱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型能力的培养。

3文化创意助力工艺美术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它以文化为主题,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动力,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3]。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共同构成的,它的核心是创意,以创意的形式将文化资源转换为产品,同时通过创意将精神追求物化为产品。创意将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融入文化产品中,使它们具有独特性和差异化,成为受众的消费对象并且引领消费。文创产业涉及了广泛的文化经济活动,发挥出了产业的功能。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几部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积极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7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注入新的能量。工艺美术作为文化创意的“文化本体”,与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独特的创意为传统工艺带来产品附加值,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产品精神价值。传统工艺美术融入文创产业的模式进行再生传承,一方面传统工艺美术在创意经济市场中寻求自身的定位并抓住机遇获得创生,另一方面,这种创生不仅仅局限于行业的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跨界合作、产业协同等多领域的创新,将传统工艺美术市场化、生活化、大众化是其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同时为工艺美术学生、手工艺人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与此同时,文创产业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也为工艺美术教育带来新思路和依据。

4文创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链建构

4.1课程反思。(1)专业影响力增强:工艺美术专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重新受到了大众的关注,社会影响力也逐渐提升。通过对中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采样调研,发现学生在入学前对工艺美术的认识非常薄弱、模糊,必须通过课程学习才能准确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当代工艺美术的深刻内涵,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的定位必须清晰准确。(2)专业特色不突出:前文提到工艺美术的门类丰富,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中,基于师资条件、教学环境、市场现状等因素,往往选择陶瓷、染织、木艺等工艺作为专业的主要方向。总体看来,缺乏专业特色。在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结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找准特色,与社会相关产业建立积极的联动教学机制和人才互动培养模式,开发“非遗进课堂”“文创进课堂”等特色系列课程。(3)就业形势不乐观:工艺美术行业正在经历着转型与升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最早的传统工艺美术家到现在具备工艺+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市场的需求不断适应调整,但依旧呈现出就业方向不明确,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以市场需求反推人才能力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课程结构不严谨:工艺美术专业具有较强的手工技能与操作实践的属性,课程往往以技法实操为主,容易形成“重技术轻创意”的认知偏差。导致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工艺技法,但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很难精通某一门工艺,因此基本不具备工艺家的能力。同时又在学习中忽略了创意思维和设计方法,不具备设计师的核心素养。(5)授课方式单一:工艺美术的创作依赖于双手,长久以来,工艺美术技法的传授方式便局限于手手相传,不少高校也将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授课方式同样局限了教学效果,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利用科技手段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能力素养。4.2课程设计。针对专业现存的问题及教学中的弊端,构建基于完整设计流程的新工艺美术课程体系,是工艺美术教育未来必行的发展之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以工艺为基础,以设计方法与创意思维为途径,融合品牌设计、陈设设计、产品设计,定位工艺美术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3大专业课程模块,建立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这3大模块分别基于知识、技能、经验展开[4]。模块一:以知识教授为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学生知识贮备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一、大二,通过史论、造型、构成、思维4大板块,逐步使学生兼具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所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为实现工艺与设计的融合,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更为严谨的配置(表1)。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夯实以创意设计为导向的专业基础。模块二:以技法传授为核心———专业核心课程,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的技能课程。该模块工艺课程以地域性非遗项目为依托,以长沙师范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为例,设置以陶瓷、髹漆、染织为核心的3大工艺系列课程,借力长沙窑、醴陵釉下五彩、马王堆汉代漆器、湘西苗族扎染蜡染等突出的地域性特色项目,搭建与市场接轨的专业教育体系。以认知规律为标准,专业核心课采取进阶式课程设置,融合设计和工艺两个方向,从“方法”到“应用”,将设计思维嵌入技法教学,将设计方法应用于创作实践。以染织工艺为例,开设“染织工艺基础”和“染织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形成进阶式的系列课程。“染织工艺基础”开设在第五学期,通过大一、大二两年专业基础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带入到工艺系列课程中,使学生在接受工艺技法的同时,有主观意识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思考。“染织工艺基础”共64课时,以主题化单元练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扎染、蜡染、纤维编织、编结等基础工艺技法。单元练习不同于传统的技法练习,以技艺方法为主,主题化单元练习需要教师拟定主题,学生运用所学技艺方法完成主题表达,这一练习过程兼具了操作和创意能力。第二个阶段“染织设计与制作”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在工艺技法、流程已经掌握的基础之上,侧重综合运用多种技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染织设计与制作”共80课时,以任务制团队合作的方式,用传统的工艺表现具有当代审美情趣的系列工艺产品或艺术品,为后期专业拓展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创作中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技法、材料、纹样的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该模块依据设计技术的发展,增加“数字成型工艺”课程,一是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新的途径和更多的可能,通过3D打印技术能更快更准确地实现空间立体形态。二是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新材料,比如利用数字成型技术完成一个复杂器型,再利用此器型作为胚,进行漆艺创作,大大节省了开模的成本和时间。模块三:以设计经验为核心———专业拓展课程,依托工作坊项目制开展的设计课程。设计本身是一组复杂的活动过程,它不同于制造、制作,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再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传达出来。设计课程的设置应基于完整的设计流程,形成以能力本位为目的的课程链,以适应行业及市场的能力需求[5](图1)。前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实践工艺的技术以及设计方法的运用。最终将所学理论与技法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与就业岗位接轨。工艺美术行业在当代的发展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包括旅游、建筑装饰、会展、工业产品、食品、教育事业等领域,开设相关课程,拓宽学生专业能力的边界。开设“广告设计”“陈设设计”“包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课程,丰富学生各专业实践经验,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工艺美术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这个模块的课程需要我们打破行业、学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合作,推进跨界融合发展理念。为了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跨界思维意识,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专题设计”,课程以项目作为驱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走进教师工作室,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持学生跨工作室组织团队开展设计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跨界”“跨学科”的概念深入贯彻实践[6]。

5结语

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是影响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直接动因,工艺美术教育在当下,既面临机遇又兼具挑战,工艺美术行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改革,该系列课程在长沙师范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实践,从学生、专业、市场3个维度动态构建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链,第一阶段:以知识教授为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第二阶段:以技法传授为核心———专业核心课程,第三阶段:以设计经验为核心———专业拓展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步形成以设计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价值观。工艺美术在文化创意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认为核心要素在于文化、工艺、创意,3个阶段课程根据3个核心要素依次展开,推行文化+工艺+设计的教学模式是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必然。

作者:尹婧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