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术教育精准靶向探析

时间:2022-05-10 09:19:11

导语:公共美术教育精准靶向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美术教育精准靶向探析

【摘要】公共美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工科院校的特殊性质导致现阶段仍存在教学范式单一、课程内容固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工科院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进行分析,融入“精准靶向”改革理念以期解决目前工科院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三大突出问题。

【关键词】公共美术课程;工科院校;创新模式

近年来,多所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被归属到必修课程,属于毕业授予学位的学分审核项目之一,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遵循“三大规律”在完善人格、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工科类高校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专业人才,虽然工科类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长期处于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发展规划阶段,直接导致自然科学的优势资源远远高于人文学科。工科类专业学生普遍对于本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和相关自然科学辅助课程重视度极高,而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特别是对审美内涵方向的美育欣赏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将对工科院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尝试构建系列有效可行的改革模式以期解决目前工科院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工科院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学科专业相关课程筛除后还有以下几种必修的课程,例如计算机、体育、英语、思想政治理论等,美术鉴赏也属于其中一门。美术鉴赏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各专业学生,一般会把课程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完成。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来选择公选课,没有学院、专业的限制和要求,毕业时学生所选选修课需达到规定学分方可毕业,达到规定学分至少需要修满4~6门选修课程,这也从制度的层面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能力同时涉猎人文领域的知识,鼓励学生培养自身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督促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二、工科院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三大突出问题

工科院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存问题一部分源自于客观的外部环境,国家社会层面的人才需求导向是原因之一,但是公共美术教育也需分析其自身原因。公选课的“鸡肋”地位、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导致难以体现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价值。(一)课程安排缺乏全盘规划。首先是排课方式所引发的问题,专兼职教师没有对接固定的二级学院与专业导致授课对象的不确定性。例如对于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学院学生,学生特点与工科学院学生完全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差异较大。这样的排课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科背景与学生特征,为了使课程适用于全校学生,授课内容只能停留在宽泛粗浅的普及阶段,而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应肩负起更高层次的责任,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欣赏的过程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不再是单纯地欣赏一件作品,而是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政治、作者的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阶段的课程安排缺乏全盘规划,“浅尝辄止”的授课层次无法达到人才培养要求,与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相距甚远。(二)课程内容缺乏核心框架。由于工科院校的特殊性,教师比例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差别较大,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公共美术教育的任课教师需承担整个学校的课程任务,工作量繁重。教师队伍中的行政兼职老师需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进行备课活动,兼职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会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做调整,教师变化时内容随之会发生变化,授课内容缺乏核心框架,稳定性有待加强。公共美术课程应建立更为细致的课程标准规范,避免由教师变动引起的教学内容更改,扫除授课内容随意的印象标签。目前公选课教师结构比例失衡,随着公选课程的教师队伍愈发年轻化,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知识储备都不够充分,超负荷工作量导致高级职称教师更愿意让年轻教师分担一部分课时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与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的薄弱间接导致了课程内容的不稳定性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三)教学形式持续单一范式。教学形式依然普遍采用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纯理论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延续“你讲我听”的陈旧形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为了拿到必修学分被动地来到课堂接受知识,从抬头率与到课率来看,学生的兴趣低下、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国家考研人数的持续增长,各类院校对考研工作的支持程度逐渐加大,公共美术课堂沦为广大考研学生课表中的“考研自习课”,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由于公共美术教育任课教师的松散管理与教学方式完成固定动作,逐渐形成了令人担忧的“皆大欢喜”的局面,考核更是流于形式,对课程的质量无法准确监控。

三、公共美术教育“精准靶向”模式探析

(一)以学科专业为“靶向”的精准教育模式。排课工作由校艺术中心或相关学院进行牵头统一规划,整合全校公共美术教师队伍,在课程工作量上做出专兼职的区别调整。教研室应考虑如何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让不同学科背景、美术素养不同的学生掌握核心的美术知识,教师队伍欠缺对有效措施与方法的思考。增强任课教师的授课稳定性,教师对接固定的学院,在面对稳定的授课对象的情况下进行备课。任课教师需对授课学院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专业的学科背景,实行以学科专业为“靶向”的精准教育模式,在核心授课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美术知识,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二)以团队实践为“靶向”的文化共建模式。工科院校的授课对象大多为零美术基础,这种美术专业水平以及有限的课堂时间导致课程结束后只能以论文的方式结课。学生的绘画能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停留在欣赏层面,没有涉及到实践范围。近年来,一部分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实行以团队实践为“靶向”的文化共建模式。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团队实践,教师带领4各班的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了长20米的大型壁画。实践过程复杂需要任课教师精细规划合理分工,分小组进行主题确定、设色基调、刷底色、定经纬线等步骤。学生最终在规定课程内完成了作品,不仅美术素养成长飞速且参与校园的文化建设活动,学生表示非常具有成就感,教学成果显著,是一次成功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每个院校的基本情况不同,需要公共美术教研室教师群策群力,深度挖掘自身院校的优势资源,尝试去创新教学模式给任课教师与学生新的刺激,先在部分班级试行或采用隔年实践的方式推广。(三)以科学多元为“靶向”的成绩构成模式。目前,笔者了解到美术类成绩多为五级制,课程的考核要求较低,往往没有单独的课程考核体系。成绩的构成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应以自身实际情况实行以科学多元为“靶向”的成绩构成模式,创新考核方法,以成绩评价的反馈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反馈闭环。类似上表使成绩构成多元化,摒弃单一的结课作业成绩,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公共美术课堂教学效率。院校还可引入优质网络课程,将线上的完成度作为一定比例的成绩参考。专家优质视频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放入校内网络资源库中,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线上课程内容,通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完成度、在线提问的参与度等情况对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后台设置学生互评环节,学生按照标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线提问、互动等项目。院校可以将实施改革后的评价方法与传统成绩评价模式想对比,统计反馈信息,使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问题环节,使成绩构成更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题责任意识,提醒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会对成绩造成影响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皇甫伟,苏栋.高校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知识需求及文化能力调查[J].中国冶金教育,2018(05):49-53.

[2]王红强,李向阳.“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36):130-131.

[3]石兴,罗群.浅谈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高新区,2017(19):51.

[4]彭连刚.工科类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13):57-59.

作者:孙玉涵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