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在美术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4-26 08:27:23

导语: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在美术教育的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在美术教育的渗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相关问题,探讨了其融入渗透的实践措施,为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高校美术教育;融入渗透

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是人类的特殊艺术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特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这些特征,是科学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进入高校美术教育体制,有可能改变现代教育与民间美术文化的格局。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进入高校,具有表演性和技能性的美术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了知识创新的机制,另一方面成为了现代美术人才或人文培养所必备的本领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普通的生活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相关问题

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美术类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理论或田野调查层面,保护与传承也只是探讨在社会上的某一创作群体,某些社会现象,很少把目光关注到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忽略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美术类传承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和冲击,许多师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崇洋媚外”的现象。其次,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在课程设置上对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缺少深刻认识与科学安排。对有关的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美术手工艺等课程不够重视。一些高校美术专业甚至未把民间美术文化列入主干课程,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偏狭、技术单一、远离生活、脱离实际,与社会市场需求脱钩。再次,由于长期以来艺术院校师生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文化,重技巧、轻理论,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师生的人文素质及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故使他们在科研攻关和理论探索方面力不从心,由于知识结构显得非常单薄,从而使教学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二、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将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引入高校美术教育,进行实践应用并向产学研方向拓展,不仅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扩展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在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上,产教融合,申报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工作室,鼓励学生进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卖,积极联系校外企业,校企联合,最终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美术类非遗传承模式。打造高校美术类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高校学生进行校外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美术兴趣课程培训。如我校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蒲公英工作室参与了2017年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进入当地小学进行藏书票、扎染的培训与创作,在我校师生的培训下,小学生共创作了美术作品300余幅,得到社会相关人士的高度认可。同时,我校开设了《中华传统装饰》专业课程,开设了满族民族剪纸作品创作课程,通过满族剪纸艺术的理论讲授、作品欣赏和剪纸作品创作,极大鼓舞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剪纸制作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与构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从离乱中寻求秩序的发现能力,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剪纸教学对高校美术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艺术兴趣,促进多方面的艺术创作和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校还开设了赫哲族鱼皮画选修课,面向整个高校各个专业,主要讲授赫哲族鱼皮文化、鱼皮工艺、鱼皮制作工艺等。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重视丰富学生学识、拓展学生视野,在课堂上展示赫哲族鱼皮画、鱼皮手工艺品等美术珍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在田野考察中拍摄的赫哲族民间工艺品、萨满服饰等照片,使大学生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有进一步的了解,培养年轻一代对我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三、结束语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是活着的传统,活着的文化,研究与探讨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如何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文哲.浅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高校美术课程资源体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10月.

[2]杨玫.基于“非遗桂林”视角下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9月.

[3]李甜,李宁.浅析地方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6年11月.

[4]赵洋.闽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艺术教育,2014年12月.

[5]郑翠仙,周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11月.

作者:梁家琳 闫雪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