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初探

时间:2022-12-04 10:41:42

导语: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初探

俄罗斯美术与中国美术有着不解之缘,早期留学苏联的画家,将俄罗斯美术的教学方法带入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笔者于1982至1988年在国内两所院校学习绘画,几乎都受到苏派美术教育模式的指导。这种模式虽然引发了许多争议,但它的学术意义依然影响着几代艺术学人。笔者于2002年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和考察,梳理出俄罗斯高等美术教育中可以借鉴的部分。

一、严谨的美术基础教育

俄罗斯美术基础教育是严谨的,我国国内50岁左右的画家可能都有过亲身体会,学生要接受严谨的造型训练,对形的观察认识、对体与面的理解,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以下的专业课程,可见其教学的基本特征。其一,素描课是坚实基础。学生都要经过形体、比例与结构的反复锤炼,掌握形体的正确比例之后,才能在视觉审美范畴内,有规律地调整形体的主观变化,实现个性化的唯美追求。其二,解剖课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熟练掌握,体会造型的新鲜感、生动性,只有熟练掌握人体解剖之后,才会发现它的作用与意义。其三,构图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几乎伴随学习的全过程,工作室导师每天都要检查学生的绘画创作小稿,许多学生的创作稿件往往要经过几十次修改。2002至2009年期间,笔者对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几所院校开展了实地考察学习。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横跨欧亚大陆,俄国人的文化思想、艺术观念更容易为东方人所接受。从俄罗斯艺术家及其群体的成长案例中,也可以考察到这种严谨教育模式的另一面。我们熟知的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及现实主义大师有克拉姆斯科依、列宾、谢洛夫等;此外,在俄罗斯美术史上还有一些现代派艺术大师,如康定斯基、夏加尔、马列维奇等。文献资料显示:同样是师生关系的承接,却走出不同的天地。列宾的学生谢洛夫、库斯托其耶夫、索莫夫的画风都有所不同,可见其教育体制的另一特征。在关注巡回展览画派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俄罗斯艺术世界美术社团的画家。其中,有许多画家在插图、书籍装帧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前卫意识。这些艺术家对艺术领域的无畏探索,拓宽了视觉造型语言的表达性。别努阿、兰赛莱、戈洛文等艺术大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证,严谨的传承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风格。俄罗斯画家自身的艺术轨迹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谢洛夫的油画《少女与桃》和《伊达•鲁宾施坦像》,雅勃隆斯卡娅的著名油画《粮食》和《晚秋晴日》,都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康恰洛夫斯基的《丁香》、沃德金的《浴红马》、杰伊涅卡的《彼得格勒防线》、莫伊谢延科的《红军来了》、梅尔尼科夫的《告别》,都有着可贵的形式与多样化的风格。

二、评分标准与专业教学

俄罗斯院校的5分制评分标准,给予艺术学生大档次的划分,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期待。同在一面旗帜下的现实主义美术可以结出不同的果实。以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为例,几个工作室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并有意识地拉开距离,突出自身的特点。

三、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

契斯恰科夫是俄罗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为我国美术教育界所熟知的是其美术教学体系与绘画方法论。文献史料表明:契斯恰科夫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对待所描绘的对象。画家苏里科夫有针对性地制订专门的教案和大纲。风格独特的瓦斯涅佐夫受到契斯恰科夫的亲自教导,个性很强的弗鲁贝尔也受到契斯恰科夫的器重与推荐。结语俄罗斯美术的教育教学曾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它也有自身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寻找值得借鉴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与探索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十六讲.清华大出版社,2005.

[2]晨朋.20世纪俄苏美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作者:李亚平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