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性手法在美术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05-18 03:02:19
导语:写实性手法在美术教育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数字媒体时代,传统写实性表现手法在高职美术教育中是尤为重要与必要的。文章阐述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写实性艺术的影响,分析了写实性手法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强调写实性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图像语言的表现技能与审美能力,而且对于建立客观、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深层意义。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写实性手法;高职美术教育
“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绝,绝能生神”,这是出自于《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的诗句,形象阐明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展示出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是对过去经历与经验的总结,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发展是传承的趋势,事物总是以行进的方式存在。传承在发展中得以延续,发展又是传承的必然结果。同样,在当今数字媒体时代,传统写实性表现手法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存在与发展也遵循同样的规律。
1数字媒体时代对写实性图像艺术的影响
当下是以科技新技术与文化多元化为背景的时代,由计算机为主导的大量数字化媒体技术使图像信息得以高速运转传播。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获得现实性图像的难度大大降低,时间短、成本低效率还高,这强烈影响了以写实手法为表现语言的美术界。21世纪,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数字影像技术更进一步,通过图像软件的操作提高了对于现实图像主观参与的能力。数字技术使获取和改变现实图像变得轻而易举,这尤其体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当中。高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观念创新使得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广泛需求,艺术设计学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学科。计算机图像艺术设计的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计算机的参与提高了设计方案的真实性,使设计的流程可视化,使设计的结构更加合理化。在多媒体、影视、环艺和服装等专业中,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作品最终呈现的必备工具和行业的就业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成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纽带。
2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的中写实性手法的应用状态
写实性手法的美术教育是通过对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摹,亲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运用造型与色彩的形式语言,对客观物象进行准确描绘。这种艺术手法符合观者的视觉经验,提供感官的审美愉悦,是作为从事视觉艺术类各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具有悠久的传统。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写实手法趋于成熟。其后,学院建立到20世纪,历经数百年教学的实践,是作为学习绘画和艺术设计的必修课程。在我国,写实性训练自20世纪30年代引入,一度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育的主体。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各种思潮促使我国当代艺术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写实性表现手法受到了剧烈的冲击。近十年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又掀起了基础美术的变革,本质上就是针对写实性训练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素描和色彩,使这两大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调整。强调个性化,表现性、写意性和创意性的艺术体验替代了以写生为基础的培养科学、客观、准确表现真实物象为主的造型能力培养。诚然,表现性与创意性的主观艺术表达形式丰富和完善了以客观为主导的写实手法,使我们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家们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使我们的艺术更快的融到全球化的艺术浪潮当中。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在对写实性手法教学调整中大大减少了写实性技巧训练的时间与难度,这是否合乎艺术学习的规律,是否合乎学生具体情况,尤其是高职学生对于形体和色彩把握的程度与能力。这些变革不仅涉及到了基础美术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其日后专业设计学习的掌握与应用。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高等学校纷纷进行扩招,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一再扩招势必会影响质量,而且艺术类的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特点。艺术类的高职学生一般都只是经过了艺术类的联考,而并非经过竞争激烈的校考。大多学生是经过短期的突击集训,仅仅掌握了最基本的绘画方法。写实性能力薄弱其实也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学生入学时美术专业之间的差距。基础美术教学中,写实性手法减弱的变革,又使得这种差距进一步的增大。画的少,画得不好,必然会对美术的兴趣、认识,以及专业的方向发展都会有所影响。近十年来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各自的才能与技艺,大大地提高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确实也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他们缺少扎实的写实性绘画的基础与能力,缺少绘画的技法与综合的艺术修养,缺少造型与色彩的形体本质的认识,缺少对于图形图像传统美学的认识,甚至缺少学习具体技巧的方法,仅仅认识到了艺术的一些表象与片面,仅仅掌握了基本的电脑绘图软件的操作,在面对社会高速发展,设计观念与绘图软件不断更新的现实中,逐渐丧失了在专业上应该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过调查与统计,部分同学在毕业不久之后,在工作中不具备发展前途而纷纷改行。诚然,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强调得失,传承中必有选取,发展中必有调整。面对新的时代与要求,需要的是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对传统写实性手法的深入思考、分析与应用。
3传统写实性手法的再认识与应用
写实性手法是对于现实影像的一种表现手法,起源于古希腊,经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与完善,直至19世纪达到成熟。写实性手法是在不完全脱离视觉自然形色的前提下,通过运用透视、解剖与光影,在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虚幻的视觉效果。其主要特点就是在充分研究客观形体与色彩的基础上进行再现描绘。因此,写实性绘画普遍被常人误解为画照片。写实并非简单地把某一自然形体画像,并非临摹自然。写实中的“写”字本身就反应出是对自客观物象的一种主动“再现”,是追求视觉艺术的“理想美”,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实性艺术是来源于自然的表象,“高”于人对自然形体色彩主观的取舍、提炼与概括。因此几百年来,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并非形成千人一面,而是创造出了古典、巴洛克、罗可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多种画面表现手法与风格。同时,由于写实性表现手法具有自身完备的对于自然形态认知的知识体系和形色塑造的技巧,具备丰富深厚的视觉图像语言的表达方法。无论是针对纯绘画艺术,还是艺术设计,都是最好的基础训练手段,也是作为高职美术教育必须经历的阶段。首先,写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可以建立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无论是绘画创作还是艺术设计都是属于视觉艺术,都是通过建立视觉的图像表达内容,都是通过形体与色彩等视觉语言表达情感。然而,面对丰富变化的自然形态,形体与色彩的表现语言并非在我们的大脑当中与生俱来,视觉图像的表现语言是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写实性表现手法中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客观与最真实的。这观察和常说的看见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看见是眼睛对客观自然的浏览。而观察是带有主观性的选取、分析、判断与总结。印象派大师德加曾言“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在写实性的表现手法的训练中,强调对客观严谨、准确、具体而又真实地表现首先就是要训练与建立起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够看懂,才能够理清客观对象的形貌色彩,全面掌握客观物象的特征与规律。其次,写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可以建立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在艺术创作中,感觉,感受、情感多为我们所关注并始终贯穿其中。然而情感本身是来源于物质,并为物质所呈现。视觉艺术是通过图像传递情感的,是客观具象的物质搭载了主观抽象的情感。凡高正是通过韵律的笔触与绚烂的色彩传达出百年前的孤独撞击着我们的情怀。情感本身是不可见的,是抽象的。情感只有经过理性的分析总结才能转化成为可视的物质化的视觉语言。写实性表现手法正是运用系统、具体而理性的图像语言技巧把自然的真实转化成为视觉图像以呈现。这种转化是要求运用秩序、清晰和理性的手法对自在、自然的形态进行归纳、概括与提炼。经过写实性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基础的造型语言,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理性的分析能力与整体的画面控制能力。最后,写实性表现手法可以提高审美意识与能力。据统计,美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有1/5的学分是艺术类课程。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指出:“从美国、欧洲到环太平洋地区,富裕的信息经济社会一旦形成,人们便需要借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所带来的生活是更需要艺术与审美的。21世纪是艺术设计的时代,也是审美的时代。审美意识与能力不仅仅是在表现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在现实中,美是抽象的概念,也反映在具体的物象,是稍纵即逝的,也是具有某种永恒性的。对于美的认识与衡量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雕塑大师罗丹留下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需要经过细密入微的观察,清澈的头脑,理性的分析与判别才能够体会到。这不也正是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反复训练所强调和主张的吗?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就是通过对现实的升华而达到“理想美”的境界。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写实性表现手法的训练在高职美术教育中依然是尤为重要与必要的。写实性训练所培养的是对客观物象细致观察、理性分析与概括的“理想美”的追求,与当代艺术和设计所强调的创作性与创新性并非冲突。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写实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而完整的图像表现语言的知识与技巧,另一方面,能够全面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成为其在进一步的专业学习中所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作者:李伟明 庞磊 石头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 上一篇:中职美术教育前景分析
- 下一篇: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