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美术教育的异同
时间:2022-04-27 11:23:14
导语:中西绘画美术教育的异同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西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的每次交流与碰撞,都会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思潮传入中国,西方绘画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国传统美术受到冲击,美术教育的理念和形式渐渐向西方靠拢。
关键词:西方绘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形式;表现技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西方教育体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授受”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注重技术传授,并没有上升到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的高度。直到清末民国初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出现了新式的美术教育体系。随着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生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美术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有开放性与包容性。蔡元培先生在美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观点,他认为美育可以塑造全面的人格,对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为20世纪初杰出的教育家,他主张感受生活、发挥想象,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描绘美的对象,不强调形式主义。无论如何,美术的目的是一样的,中西方的美术理念是异曲同工的。西方美术以客观再现世界和真实自然作为写实的标准,如西方传统的雕塑、建筑、绘画等,多是客观再现的优秀作品,并且这一标准长期影响着西方美术理论的发展。一万多年前,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绘有牛、马等形象,这些粗犷的线条可以看作最早的素描语言形式。15世纪,意大利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阐述了透视结构定理,他指出: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体时,各平行的条线向远处延伸,会消失于同一点,即灭点;距离近的物体显得大,距离远的物体显得小。依照此原理,艺术家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创造出了三维立体空间的写实主义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马萨乔的作品《纳税银》中就体现了透视法的应用,画中前面的人物比后面的大。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他解剖人体,研究人体骨骼、肌肉的组成关系,将解剖学和透视学运用在绘画上,他画的大量素描草图在今天看来仍是传奇之作。西方的绘画,无论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等,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以客观再现为主,追求描绘对象的明暗对比、结构透视、比例协调等,所以,西方绘画是以模仿论为美术基础的。西方传统的绘画、雕塑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19世纪,在印象主义出现之前,西方的绘画以写实为主,用几百年建构了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将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视为典范,以素描训练为主。中国书法中也有类似的写实性。最早的象形汉字就是对自然现象进行了高度概括,但不像西方那样纯粹地照搬客观自然,而是带有与天地神明沟通的意味。中国最初的文字是根据鸟兽留在地面上的印记创造出来的,也可以看作最简单的绘画。后来出现了毛笔,点画的结构丰富多样,提按、顿挫、粗细等变化无穷,形成了灿烂的书法艺术。
高校美术教育必须重视中西绘画体系的异同。从心灵表达的形态看,中国文化以道德心为主,西方文化以认知心为主;从绘画方法看,中国文化重直觉,西方文化重理智;从文化成就看,中国文化在道德教化方面收获颇丰,西方文化在科学方面成果显著。总结来看,中国绘画重物感、重意象、重借物显人、重游目周览、重意境、重气韵、重笔墨、重心理和谐、重程式;西方绘画重镜像、重具象、重再现客观、重静坐观察、重景境、重结构、重色彩、重形式和谐、重典型。西方注重理性分析,认为客观世界物象是由光的作用而呈现形、色及明暗、凹凸,为使绘画真实地再现观察到的客观世界,而以明暗法和色彩构形,并涂满画面以制造镜像,形成犹如透窗视物效果的绘画。为使再现的客观世界与静坐观察到的效果一致,西方画家发现并总结出透视法,把画面形象置于三维空间的组织结构中。中国自古形成书画同源,以书法用笔入画,使用以线构形的方法,使线描发展到极致。道家视黑白为阴阳之表现,含有丰富、玄奥的哲理。孔子“以素喻礼”,而黑、白即为素色。“素即雅”的思想使中国画重笔墨,且以三远法和虚实相生组织构成画面,使之符合游目周览所获得的印象,并将其抽离于生活原型,归纳为凝练的程式,以追求纯净的审美境界,获得完美的形式结构。中西绘画不但在文化上影响着学生的绘画思想,而且在构图上影响着学生的绘画创作。中西绘画构图有如下差异:中国绘画构图重物感结构、重置陈布势、重笔墨结构、重虚实相生;西方绘画构图重透视结构、重画面分割、重色彩结构、重物象显晦。中西绘画构图方法的差异,是基于物感意象与镜像再现两种不同的绘画观念而形成的。从构图方法上看,西方绘画用透视法制造视具有镜像效果的画面;中国画则是用以大观小、三远法等组织以游目周览获得的心象空间效果,这通常被称为散点透视,实际上画中不存在任何灭点,因为画家构图时不存在灭点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佛教艺术在我国西域和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后又传向其他东方国家。明清时期,随着中西贸易的发展和天主教在我国的传播,中西绘画艺术交流出现又一高峰,西方古典绘画艺术传入我国。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加速,形成了第三次交流热潮,西方传教士开办画馆教授西方绘画技巧,中国许多留学生学业有成、回归祖国,在国内传播西式美术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和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从创作艺术形式上看,水墨画可以作为中国绘画创作的代表,油画则是西方绘画创作的代表。中西方的文化历史、民族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观念、使用的工具等的不同,是造成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原因。在艺术创作的物质形式和表现技法上,中西方绘画存在以下不同。第一,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是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即画家可以从多个角度、高度观察物体,有步移景异的效果,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散点构图的优点是可以跨时空表现,创作自由性大。但是散点透视法也存在不足,如,画面缺乏空间感和纵深感,显得较平;画面往往让人觉得是几个局部组合而成的。焦点透视是在三维立体空间内进行环境的营造,通过绘画技法描绘对象的高、宽、深等,使画面有一种深远的空间感。焦点透视的不足是只能表现特定空间、时间的物象,虽给人较强的真实感,但创作自由性较小。第二,在整体效果上,由于审美观念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注重骨力感,西方绘画注重三维立体感。如人物画,中国画讲究传神写照,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手法以线条勾勒为主,画面具有留白效果;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空间感,把解剖学融入创作,刻画人物的肌肉、骨骼以营造真实的立体感,表现人文主义精神之美。第三,中西绘画在线条与色彩表达上不同。中国画的创作以毛笔、宣纸、丝帛、水墨为媒介,运用勾、皴、点、染的表现技法表现画面效果,讲究“以墨代色”,其墨色具有千变万化的效果。古代画论中有“墨分五彩”,指的就是墨分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色度,此五种墨色使国画具有了丰富的色彩感,画家创作出墨竹、墨梅、墨荷、淡墨山水等典型的国画作品。线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元素,线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线的粗细、浓淡、疏密等使画面物象更加生动。西方绘画中的线是与色彩结合运用的,物象的轮廓线会融入面。第四,中西绘画在表现技法上不同。绘画技法可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画家绘画技法的表达。中国画对于用笔技法的表现是非常严格的,用笔有中锋、侧锋、逆锋等;线描分铁线描、游丝描、莼菜描、钉头鼠尾描等;皴法分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拖泥带水皴等;墨法分浓淡枯润、泼墨、积墨、宿墨等。西方绘画中存在古典写实技法,它用薄如烟纱的层层罩染法表现出精妙的空间关系,颜料分为透明颜料、半透明颜料、不透明颜料,依据媒介剂的不同特性,表现出丰富、生动的色彩;画笔用猪鬃毛、貂毛、羊毛、尼龙毛等制成,形状有平头、圆头、椭圆头、扇形等,为不同风格的表达提供了方便;油画布的布纹粗细不同,也为画面效果的表达提供了帮助。第五,中西绘画在布置画面构图上大有不同。中国画画家可以游目周览,他们是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万物,然后凭借印象或想象进行绘画创作。而西方画家主要是再现客观物象,讲究透视比例、色彩关系,从而获得画面的空间感、写实感。如,印象派提倡户外写生,抓住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的景象变化,忽略物象的具体轮廓特征,主要抓住色彩效果,用色彩塑造形体。西方画家也常常在室内写生,写生对象为静物、石膏像、人物等。20世纪以来的美术革命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引入了西方的写实思潮,伴随西学东渐,写实主义在短短的100年里,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审美意识,写实的绘画风格成为中国现代绘画的主流。批判美、认知美的观念变了,绘画方式也随之变化。综上所述,中西绘画的异同影响着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
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又要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高校美术教师应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教授给学生,提倡古人的泼墨写意与传神写照精神,正是这种写意精神使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恒久长存。当代美术专业学生作为艺术承继者,需要迎合时代要求,坚守本民族文化,用科学的、客观的态度进行创作,同时努力创新。艺术的进步在于它的不断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不同的艺术思想,不同的艺术思想的产物则是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画家只依靠绘画技法进行创作是远远不够的,其不但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思想。在如今的高校美术教育中,面对中西两种绘画体系的影响,学生需要从文化艺术的源头进行探寻,并研究两种绘画形式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作者:孟祥振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下一篇:综合材料版画在美术教育的功能性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