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8篇
时间:2022-04-26 10:18:04
导语: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摘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涉及到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再到大学美术教育的衔接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并关注它们之间衔接问题,是使美术教育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美术教育;艺术;审美美术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体现学科的特色,它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相结合。美术教育须将理论上的阐述,折射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更加符合艺术的规律。美术教育的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再到大学美术教育和研究生美术教育,他们之间的衔接极为重要。
从基础教育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学前美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安排,现有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也缺少系统性,有些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重复,高中美术课程也与大学美术课程的衔接脱节。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表述予以改变,这些个性化的表现虽然也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学习的热情,但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来看,个性化的表现因为不具有普遍性,故对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而言并不会起到多么有效的提升作用。由于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直至大学美术教育缺乏衔接和交流,故极不利于学生美术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这一点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当下美术教育的缺憾。在学生的成长阶段中,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供学前学生使用,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相对于学前美术教育而言已受到国家很大的重视,中小学美术教育也有了相对成熟的美术教材,这些教材也成为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我国实行“一纲多本”制,各地区、学校因为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各中小学之间的美术教学难以规范,艺术的审美标准也难以统一。
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及到大学美术教育的衔接,除了教材的因素外,学生与教师方面的因素也至关重要。从学生的角度讲,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学习心理的问题,二是学习习惯的问题,三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生阶段的学习心理,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比较直接的与近期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倾向于远期与间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求知欲会不断的增强,并且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般可概括为“四性”与“四高峰”。“四性”即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敏感性是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已逐渐的敏锐;社会性是指学生已开始受到社会上诸般思潮的影响;动荡性是指学习的兴趣开始多元化,学习的状态也开始波动;闭锁性是指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四高峰”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教育阶段和与更早期的学前教育阶段相比,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在中学教育阶段必须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有意识地塑造和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上实现质的飞跃,以便为其后的大学美术教育的合理衔接打下从上图可以看出天才学生的主要特征为:善于提问(问号多多),非常好奇,全身心投入,有稀奇古怪甚至疯狂的主意,像玩似的,追究问题的细节,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喜好和观点��等特征。作为教师从学前教育阶段、小学生阶段、中学生阶段乃至大学生阶段,只要善于引导,用开发心智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都有可能将人才的学生培养成天才。故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也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三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讲,学前教育阶段及小学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宜强调“学生个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突出“情、趣、美”的讲授。从学习评价的角度来讲,此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美术教育则内容更加广泛,它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在保持小学美术教育特色的前提下,中学教师则更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宜逐渐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并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创造力、表现力与知识面上有本质的提升。大学教育阶段除了教学生新的知识与技能外,更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美术教育要把生活作为艺术教育的源泉,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加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在美术教育中要想把艺术带入学生的生活,就必须要求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充实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我国的美术教师从总体上说,在艺术专业水平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学前美术教学与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因此,一定要把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建立系统而又符合中国特色的美术教材放在首位,通过撰写教材与美术师资的培养,使广大美术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把握课程的精神实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艺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我国的美术教育在各阶段的衔接中更加的合理与完善。美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性,除了具有丰富、综合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而且能使学生接纳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艺术品味,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实施艺术创作中获得愉悦,而且能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和多种能力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与创立特色教学,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抓好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中、小学生及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美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
总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立特色教学,是每个教学单位都在思考的问题。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及大学美术教育的完美衔接,是人才培养能否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关键。
作者:张瀚川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第二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六大解放”、“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放幼儿,让幼儿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通过自己的意愿来创造。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1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内容选择的应该是幼儿喜爱并能接受的,同时能引发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因此都应以幼儿的生活为背景进行生成或预设的美术活动,使幼儿从中体验美、感受美、表达美。1.1美术题材的生活化美术题材应该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中挖掘适合幼儿并且选择感兴趣的题材,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更强烈的创作欲望。比如,结合国庆节的主题进行中班美术活动《国庆真热闹》,让幼儿先说一说对国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进行引导。然后让幼儿回忆国庆节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教师出示国庆的图片,让幼儿通过以往的知识和现在的巩固进行创作。1.2美术材料的生活化神奇的大自然给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天然的素材,如:树叶、果壳、种子、沙土等等,都是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同时生活中还有很多废旧材料可以利用。如:废纸、塑料瓶、纸盒等等,它们也随处可见。对于它们,幼儿都十分熟悉,能够唤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比如,结合生活随处可见的瓶盖开展的中班美术活动《奇妙的瓶盖》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瓶盖。先进行观察,各种瓶盖的形状大小,进行瓶盖旅行的故事引导,让幼儿能够进行想象,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瓶盖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六大解放”释放童真
陶行知先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为了促进幼儿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这一理论。2.1解放头脑,激发欲望幼儿的世界总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因此在幼儿绘画时应该更多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让他们翱翔在广阔的空间,进行自己独特的如在大班美术活动《魔法玉米》中,我利用网络资源先请幼儿们欣赏了各种瓶子的艺术品,在此基础上,请幼儿们畅所欲言,说说你想做什么样的花瓶。幼儿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纷纷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前期经验的准备,再加上幼儿浓厚的兴趣,和老师适当的引导,幼儿们的最终作品各不相同,令人惊喜。2.2解放身体,释放快乐在进行美术活动的时候,老师应该更好地使幼儿的肢体调动起来,让他们一边体验美术生活的快乐,一边享受身心的愉悦,从而避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化和模式化。例如,《大家来运动》这个美术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笔者的目的是让幼儿们愉悦的动起来,让他们说说有什么运动是自己最喜欢的,然后跟着笔者一起学他们喜欢的动作。在欢快的气氛里,幼儿们跳动双脚,双臂舒展,一起模仿投篮、踢足球、跳绳、跑步等运动,让他们更直观且强烈地感受到四肢在做这些运动时的姿态变化。2.3解放眼睛,发现美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是感受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方式。生活中美丽的事物繁多,而当幼儿张开背后想象的翅膀,睁开他们纯净的眼睛,这个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的更是五彩纷呈,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树叶,在他们眼中都变得格外绚丽;每一片云朵、每一只掠过天空的小鸟,在他们眼中也都变得更加生动。每次看到幼儿的们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如此的绚烂夺目: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再只是蓝色的,眼前的大树也不再只是生根于地,就连鱼儿,都不局限在水里遨游。相较于成人的世界,幼儿的世界实在是有趣太多。2.4解放嘴巴,说出妙想幼儿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美术活动的主体是他们,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让幼儿开口讲话,引导他们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在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用言语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增加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丰富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在引导幼儿说的过程中,解放思路,激发灵感,让幼儿更好的发挥想象,为这个活动中最重要的绘画部分打下良好的基础。2.5解放空间,取得学问我们所处的社会,包括整个自然界,都是活生生的教材,真实的画面总是最好的范画。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幼儿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又或者说他们只会模仿旁边的小朋友。激发想象力,需要小朋友多看,多接触,所以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让幼儿更多的拥抱大自然,让他们有更多的见解,更丰富的认知。比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泥刻画螃蟹》中,笔者带领幼儿们观察了动植物角的螃蟹,请他们看看螃蟹时长什么样子的,给予了他们充分的看的机会。回到教室后,笔者又利用照片,带领幼儿们回顾刚才观察螃蟹的场景。活动给予了幼儿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取得更丰富的经验。2.6解放时间,尽情创作在幼儿园中,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会根据年龄层的不同,划分时间的长短。所以,我们时常会看到在活动中有部分幼儿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画作。而正当幼儿在发挥想象创作的时候,老师不经意的催促,往往会打断他们刚刚延伸的思路。所以为了让幼儿尽情地挥笔作画,我们要把幼儿的时间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画作增添更多的色彩,使幼儿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教育方法
“教学做合一”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幼儿观看,材料贫乏,这样是不能满足幼儿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幼儿园美术的教育的未来,务必要结合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要更加坚定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在将“六大解放”理论和“教学做合一”方法渗透进教学的同时,也要用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方法来为拓展幼儿的发展空间开展活动。
作者:顾婷婷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翡翠湾幼儿园
第三篇
摘要:面对新世纪高科技的挑战,为满足目前市场经济需要,国家政策改革,高校美术教育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面临挑战,美术教育应该积极地做好调整,包括实践教学、学生就业、招生考试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双主;培养目标;特色课程;实践基地
面临新世纪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建立高校的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普遍设置美术专业,美术招生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学生市场走向供大于求的局面,最终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作出相应的改革,使美术教育从窘境中走出来,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双主”教学模式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采取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教育,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从而使学生更加丧失主观能动性,失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主作用,构成一种和谐相长的教学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知识成为一种主动性的转化。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以“学生”和“教师”为转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发展互补,在发挥教师主动性的同时又要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果在学生的主观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成果也离不开教师的统筹教导,使“双主”教学发挥最大成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双主”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何去构建科学的“双主”教学模式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首先树立在教育这个互动过程中的主动作用,树立服务观念。主动的培养人才,以为社会培养合格、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人才为基准,注重引导不同个性素质的学生的正确发展。其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整合教育的新观念,不要总是注重单一的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而在商品经济的今天,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整合,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的正确方式,也是最终目标。教育是抽象的,而美术教育更是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解释搭配实际演示,再加上学生的实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理解过程,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将知识学活,再升华为创造力。
二、美术教学培养目标的转变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反馈及课堂反应,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授的课堂知识。那么当代时代环境下,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为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与社会实践单位加强联系,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挂钩,积累社会经验,做好与社会的过渡,将可以为走向社会作为过渡;系统掌握美术专业理论和必须的专业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从中培养专业创新精神,形成新的美术教学体系。
三、突出美术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
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和当前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决定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搞好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机能教学的同时,突出专业新科目特色教育,例如:艺术与科技。此专业是将艺术类各专业更加的科技化,使得设计产品的表现性更加的直接、目的性更加明确,使得产品或概念更加的实体化、多维化,所以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而现阶段我们可以更加突出科学的作用。
四、加强美术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美术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是使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在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的社会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技能,体验生存环境,更加的了解社会生存规则以及生存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对症下药,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世纪社会,打破学生的传统思想,认识到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与企业联合是美术教学基地建立的有效方式,在此环境下,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当中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将设计方案修正后的产品投入市场,使之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形成生产、学习、研发于一体的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经受的起社会这个大环境的考验,为用人单位认可。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美术教学及美术的发展和生存问题,从而去指导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美术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是物质性上升到精神性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人们生活的精神性享受的重要方式。所以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类学校,社会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使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的适应社会,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与生活品质,陶冶艺术情操,使人们的精神文化得到充实。双主教学模式便成为了目前重要的手段与形式,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有效及高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的功能最大化。
作者:魏 坤 任健玮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篇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非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的一些措施、方法、及意义。随着近几年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深入人心,而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不论何种专业都应不可或缺,在这里我分成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当代素质教育中各个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的必然性;三是非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建议。
关键词:非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学科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直被局限在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对非艺术类专业进行美术教育几乎是一个盲区。但相对于国内的这种状况,国外许多知名高校已纷纷打破学科之间的专业屏障,在非艺术专业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艺术课程。我国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突变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已经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打破整齐划一的弊端,采用多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美术类课程是对初高中美术教育的延续,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类课程的设置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进而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非艺术专业开设美术类课程,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全方位人才的必然途径。
一、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学科当中,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生活来说,成功的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会他们关于美术方面的能力和技法,而是侧重于对其感受力的培养,使他们敏锐的感受到外界事物所传达出的审美特征,而这种能力对于塑造和培养个人的品行和气质是尤为重要的。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的根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现如今我国国内很多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开始深刻的思考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首先他们在充分认可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同时,对于中国传统优秀的美术教育资源,他们更加认真的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总之,对非艺术类专业的素质教育开设美术类课程的作用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单单是体现出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的简单的塑造或描绘,它还反映出了作者个人精神的物质体现以及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制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画中的女子坐姿优美,笑容微妙带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还有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笔法简练,花卉的颜色绚烂明媚,充满了植物恣意生长的律动感及生命力,还有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它被公认为是最美的女性雕像,作者雕刻的手法浑厚细腻,维纳斯面目庄严,体态婀娜,有着女性特有的丰腴妩媚之美,又兼具母性的纯洁与慈爱;还有我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一部经典作品,描绘了京都汴梁,都市繁华的景象,屋宇鳞次栉比、行人川流不息;等等诸如此类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通过学习和鉴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好事物的一般规律,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美术教育在耳濡目染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起到延伸和影响的作用。其次,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都无一例外的侧重于对学生的才智的培养而忽略了道德教育,而事实证明往往道德教育与个体的未来成长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它包括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教育、思想政治以及心理健康等等,而美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对于当下的高校学生而言,相较于以前的学生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例如学业、就业、情感等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所以开设美术类课程对于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德育而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再次,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感知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思维能力,在百度百科中关于“形象思维”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对于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来说,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加强学生的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脑中抽象思维和总结的能力,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注重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美术教育相较于以往独立教学的千篇一律,更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联系,横向拓宽美术教育的受众范围,这是提高审美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了美术类教学的授课范围和方法,而教师大多都只针对考试来制定教、授的内容,所以知识框架狭窄且套路式,这样只会僵化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新的教育改革,使得教师开始审视自我和寻找更为鲜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而且授课的内容得到了扩展,涉及到了其他众多学科,这样使得学生能在艺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而且更深一层,学生在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和现象,去发现美的内在艺术气息,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三、对非艺术类专业的美术教育几点建议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安排之外,还要注重课下的活动组织。我们知道,对于非艺术类专业来说,美术类课程并不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课程设置一般是课时较少,且训练的时间和场地都很有限,而且学生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年级,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授课群体,组织活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程设置要贴合专业特点来制定,同时不能忽略课外的学习。这里的课堂外的学习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的组织一些活动,对课上学习进行拓展和加深,例如: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或者组织短途的风景写生,这些课下活动能够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除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足够的教学物质设备外,还应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在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美术类课程,是需要政策保证的。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初始,就应当将各门课程以学分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它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的大方向,非艺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中开设足够的艺术课程门类,并且强制性的要求学生以修学分的形式选修,同时设置一些活动或比赛的奖励学分,鼓励学生自行参加。再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自我完善及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在现代教学系统中,教学质量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两个部分: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上课质量的评价。这两个部分的评价值非常清晰的将整个授课过程的效果和完成情况判断出来。虽然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教育有其特殊性,但评价标准与体系必须要有,我们可以根据它独特的教学特点来制定分值,例如常规教学、参展、比赛等等,客观的设置相应的分值纳入教学质量评价。最后,应该着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在我们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学的过程已经形成固有的模式,如美术教师先进行示范绘画,而后学生进行临摹,然后教师在进行阶段性的总结点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根本没有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美术类课程,应该重点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如对于基础美术课程,可以首先让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摆好的景物或模特进行描绘,由于学生没有对传统的绘画技巧进行学习,反而对表现事物没有既定感和框架的束缚,往往能够更加纯粹和新颖地表达事物,因此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他们的个性优势设置不同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从宏观来看,在高等教育中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类课程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样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因此需要我们理智的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制定符合时展特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作者:孙晓光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安.论艺术教育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63-65
[2]孟晓凤.论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9(18):149-150
[3]鲁恒心.对非艺术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4,16(5):90-92
[4]苏军国.浅析高校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251.
第五篇
摘要:色彩在美术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一种色彩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众多色彩相融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不同的画者通过合理搭配颜色和控制明暗度来达到自己想表达的意境并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可见,色彩对于美术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措施
色彩教学与素描、速写共同组成了美术教学体系。色彩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并能通过色彩的明亮度、颜色的混合度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在当下高职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对色彩教育关注不足,色彩教学应用的重要性没有充分体现,而素描又往往被放在首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色彩教学的质量,并阻碍了色彩教学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认清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当前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低下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身条件因素
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是没有美术基础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基础性的美术色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不够1。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也没有去关注专业的美术色彩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色彩的学习中,效率不高,影响到学生色彩的学习质量。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因素
美术艺术作品是生动的,是鲜活的,能够表现作者的构思和对色彩的把握。色彩对绘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色彩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一些高职美术教师在色彩教学中,色彩运用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点,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师的教学程序化,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高职院校学生美术色彩的学习非常不利。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色彩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色彩的兴趣,影响到学生色彩学习的效果2。
(三)教学技术设施因素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已成为当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部分美术教师认为美术就应该以纸笔的形式进行表达,极少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实际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只是纸和笔,甚至部分资历老,年纪大的教师根本不去学习运用多媒体,而传统教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它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利于学生美术色彩学习,影响到学生长远发展。
二、针对影响高职美术色彩教学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开展教学工作
在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对色彩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多媒体教学与色彩教学进行合并开展、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从而不断的提高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提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强化学生对色彩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下的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学生缺乏独立的主观意识,这就制约了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色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使他们展现出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表现力,从而充分的表现色彩,并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融入色彩学习中,让色彩作品蕴含灵动性,从而真正成为色彩艺术,这样学生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具有活力3。在色彩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辨识度,使其能真正感受色彩的魅力,主动去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例如,在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将自己想的用色彩画图描述出来,不限制范围,由于每位学生想的都不同,用色彩描述所想也大不相同,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这时会发现每位学生所使用的色彩都不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试想如果只有黑色和白色能否将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也充分证实了色彩的重要性。
(二)多媒体教学与色彩教学的合并开展
将多媒体教学和色彩教学合并开展,一起呈现在课堂上,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今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美术画笔勾勒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统的色彩教育为主,以多媒体教育为辅,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多媒体教学与色彩教学的合并开展将开启美术色彩教学的新篇章。
(三)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色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色彩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对色彩心理进行把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赋予作品自己的认知和创作,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不同而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不同,经过教师的指点,使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对色彩的冷暖色调进行分析,理解色彩所蕴含的不同意义,将这些融入于自身生活,以色彩的形式很好的表达出学生自身心理想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色彩教学融入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使学生感到色彩的魅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长远发展5。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如下实验:在黑底上并列面积相同的红橙黄绿青紫六种颜色,黄色明显向前突出,红橙色次之,蓝同黑保持一样的深度,紫色潜伏在背景深处。如果在白底上并列以上六种颜色,空间深度关系就会改变。紫色向前突出,白底则以它类似的光亮将黄色向后抑制。以上充分说明了色彩的效果总是伴随着它的有关色彩的位置决定的。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如如上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为全面的色彩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色彩教学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并且将色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从而更好的呈现色彩。此外,学生还应该将色彩融入日常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热情。
作者:杨栋昉 单位: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乐飞.高校色彩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2]岳丹迪.高等职业院校色彩教学措施分析[J].科技展望.2015(01)
[3]原成林.以色彩构筑课堂——对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的建议与思考[J].神州.2013(13)
[4]陈祥.谈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0)
[5]杨永民.高职美术专业色彩教学新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10(03)
第六篇
摘要:当下的美术创作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但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中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仍影响深远。其教学观念的单一化,造成学生创作观念单一、缺乏创新。绘画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技术,技术应当服务于观念。
关键词:“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建国初,由于当时的国内外政治原因我们引进了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1955年2月,前苏联教授马克西莫夫到中国开办了“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马克西莫夫在《油画与油画教学》一文中大量引用了“契斯恰科夫”的话,讲解整个训练过程。”
1“马训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对中国油画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在高师美术教育中,素描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种“基础”几乎等同于“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其教学观念的单一化,造成学生创作观念单一、缺乏创新思维。艺术贵在创新,绘画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技术,技术服务于观念。对当下前沿美术现状的不了解影响了我们专业的发展,制约我们艺术思维的开阔。学习素描的最终目的是为创作服务,那么个性化与风格化应该成为习画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艺术的观念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描的教学观念上。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的好坏,是评判学生艺术素质高低的绝对硬标准;高师美术教育往往停留在灌输技法经验上,忽视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绘画题材、风格雷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强烈的盲目排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始终将创造性等同于技能、技术。因为技能、技术是可以言传身教的,所以在许多教师看来创造性是可以教的。艺术家需要通过技能、技术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但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术。盲目地机械练习技术,或者将技术视为一切,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过于单一化的强调某一“派系”的艺术观念,甚至将其视为唯一正统,无疑会阻碍学生眼界的开阔。艺术要创新,就必须打破旧“规则”,而不是用某位“大师”或者“派系”的“规则”捆住我们的手脚去达到他们设计好的目标。事实上如今的俄罗斯艺术也比我们认为的丰富多彩,并非“契氏”模式“一统天下”。俞可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今天,虽然世界艺术的进程部分的否定了我们过去的看法,但仍有部分同仁还是固守习惯的审美模式来误读俄罗斯今天的艺术现象,以至于成为我们无法摆脱的永久怀念。”
2在高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基本功”(主要指技术)的扎实与否一直是教学的硬指标。绘画要不要基本功?绘画的“基本功”是什么?陈丹青先生说得好“我们要不要基础?要!肯定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
3“基本功”不应该仅仅是前人经过多年摸索业成型的技术经验,只有发自习画者心灵深处的“技法”才是活的。传统高师美术教育认为,绘画就是要培养习画者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能力。现代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应当回归自我。其一,绘画应当回归到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表现自我对当代生存语境的深切体验;其二,绘画应当强调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个过程中可以能动的借鉴、整合。模仿、借鉴、整合是学习艺术的一个过程,只要不把它当成终期目标便无可非议。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从一开始就应当强调“个性”、肯定“个性”的存在、应个体的不同去练就能满足其“个性”需要的“技术”。“基本功”人人都需要,但“基本功”制造不出“个性”。“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欧美的画家都是从小参观美术馆长大的。中国的大部分习画者、画家的视觉经验都来自印刷品。那么如何开阔我们的眼界、培养习画者独力思考的能力是我们艺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美术史告诉我们艺术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是艺术家是否有独特的风格为美术史“添砖加瓦”。艺术创新要打破陈规、打破前人形成的规则以及陈旧的审美模式,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作品。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创”,不应当以教育者现成的经验把“创”扼杀在摇篮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观念问题,技术只是一个手段,技术最终要为艺术家表达的独特观念服务。高师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任何现成的经验和现有的艺术样式对教学而言只能是“参考文献”。教授过去的技术经验或者即成的语言模式的同时,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个性潜力、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艺术形式、表达一切可以表达的自身感受。“或许,四川美院油画在纯粹的‘基本功’上逊色于国内某些其他美院,但师生们却不愿过分执著和纠缠于此,而是在语言和创作实验中自然的解决和弥补这一课题,并认为‘基本功’必须在个性化的运用中才能发挥作用。”
4著名艺术家庞茂昆先生这样写到。绘画史的发展并非是从具象到抽象,而是从具象到多种多样。风格的多样化,表达的个性化,是突破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根本。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是在对传统的突破中重新建构独特的话语,因为任何别人的、过去的和现成的语言模式不可能真正适合艺术家独特的生存感受;真正的艺术应当反映出艺术家对所处时代人的生存感受及新语言创立的双重敏感,因为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是指当代人对生存感受的表达。
5学习历史是为前进,是为了确定未来的轨道。艺术离开传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生长就必须战胜土地的引力。学习艺术需从传统的经验开始,但若继承传统不得当,就容易跟保守因袭混为一谈。著名画家丁绍光说:“艺术强调的是个性,这种派系教育其实恰恰扼杀了我们的创作,偏偏我们自己却毫无觉察,反而还以此为荣,认为自己的画有‘根’。”6艺术当随时代,不要因为教育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而将“异己者”“批而杀之”。高师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家的讨论、思考,而不是为了寻求标准答案。
作者:玉云山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21~123.
[2]俞可.转型后的图象——俄罗斯当代绘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2.
[3]陈丹青.退步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5~336.
[4]庞茂昆.厚基础、宽眼界、重个性——关于四川美院的油画教学[J].江苏画刊,2000(10):33.
[5]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21~123.
[6]文化周刊[EB/OL].http://gb1.chinabroadcast.cn/9223/2006/08/11/342@1170827.htm.
[7]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七篇
【摘要】本文分析教育部颁布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探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需求。结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厘清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进而探索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职业需求对接的方法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职业性;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评判标准
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师资的职业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对接,要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必须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职业性
在国外,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培养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美国的权威机构提出:“教师培训计划应当为未来的教师提供观察、感受和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培训计划应当加强与各中小学的联系,始终想到如何能使教学更有成效,并寻找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日本学者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艺术和美术学院不同,首先是以全能学习作为基础,并且还具有专业化的特色。从整体来考虑,美术学院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而且只有这种教育才有可能造就出具有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在国内,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需求。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确立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职业需求的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专家为优化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学生未来职业需求提出可行性建议。综而观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性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教育部文件明确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和需求
(一)解读2009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文件规定的课程设置宏观全面,细致入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基本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需求相对应,明确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评判标准充分关注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方向与需求。但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新媒材美术课程的设置相应滞后;随着美术生活化的进程,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手工制作的课程设置相应偏少;随着城乡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乡土美术、城乡美术文化构建课程的设置呈现不足。(二)解读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厘清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需求。文件规划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宏观愿景,规范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实施细节。突出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寓教于乐,通过强调美术活动的愉悦性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按照素质教育的宗旨,把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分类,分成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大区域的学习。其中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析尤为令人关注,使得美术与文化、生活、科学等领域融汇贯通,强调了美术教育的多元综合特性。根据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的职业需求,师资的文化艺术素质必须全面,组织型、学者型素养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师资必备的职业需求。(三)解读文件宏观审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方向和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对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要随之进行优化完善。我国最近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是2011年版,关于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2009年版。显而易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版本相对滞后。从上述两个文件的宏观比对进行分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领域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所列课程版块基本对应。但细致分析,相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的师资需求,与依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的人才培养,后者仍需优化。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加强手工制作课、现代媒材技术课、综合材料课、乡土美术研究等课程的开设。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要对应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大领域教学需要,进一步细化对应课程的评判标准。
三、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现状的调
查与分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应以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为标准,以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导向。既注重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又要关注培养中小学教育师资的职业性,形成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需求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对接。针对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走访,发现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尚需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表1为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国画方向)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表。表1未列入艺术实践教学课程,包括风景写生、教育见习、创作实践、专业方向材料与技法实习、艺术考察、毕业实习、毕业创作、科研训练。通过分析该高校课程设置不难看出,其课程设置中心是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性需求的课程设置意识尚需加强。需要加强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民间乡土美术课程、手工制作课程、新媒材、新媒体美术创作等课程的设置。现实状况中,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职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四、优化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现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对接
(一)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设置。其中包含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标的深入学习,精细研究中小学美术教材,宏观把握,精微解读,研究教法。明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美术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如何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通过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设置,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职业需求,锤炼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是实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对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二)手工制作课程的设置。手工制作是培养学生美术活动兴趣的最佳课程,在中小学美术课程里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紧密联系日常生活,陶冶学生综合文化艺术情怀。利用纸、布、泥、竹、木、石、砂、种子、树叶等生活材料进行创作,也可以购买专业的陶泥、彩泥、彩纸等进行制作。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单独创作和群体创作。手工制作是实现中小学美术教育“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重要课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职业性特色。(三)“综合•探索”型课程的设置。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四大领域,其中“综合•探索”版块是融合学生文化、科学、艺术、生活综合素养的学习领域,对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以及对学生艺术观的培养,训练对事物本质的顿悟能力、灵感和直觉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对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的职业需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评判标准要形成对接,“综合•探索”型课程的设置不仅依赖于毕业创作课程,而应融汇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四)乡土美术课程的设置。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规定,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明确要求。对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研究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乡土美术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尤其在广大乡村,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利用不同地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媒材进行美术创作,既接地气又能提高创作者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拼贴、编织、雕刻、扎染、蜡染、根雕、综合材料等美术创作活动,既可进行传统美术创作又可进行现代创新,充分体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丰富性。(五)新媒材美术课程的设置。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美术创作的手段与媒材也应得到扩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活动与情境设置,利用声、光、电的综合效果是大势所趋。利用摄影摄像和电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美术活动的课程设置,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性的时代需要。
五、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为目标,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核心
(一)传统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局限性。传统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和美院教育的区别只体现在增设了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专业课程评判标准局限于注重艺术性的部分,没有形成集艺术性、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职业性多视角的课程评判标准,缺少对美术创作活动过程的实践性、愉悦性和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关注。美院人才培养目标是艺术家,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二者因为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评判标准自然不同。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需求作为各门课程的评判标准核心,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之需。(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优化与改革。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是对学生美术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评判。其课程评判标准要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为核心,注重美术活动的过程性。对感知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团体活动能力等进行综合整体评价。形式上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等多种方式。重在找弱点,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为导向。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优化和改革,一是参照教育部颁布的2009年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二是参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研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要求兼顾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注重美术活动过程中体验美术的乐趣,注重美术和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结合,注重发散思维、综合修养、思想道德等评判标准的介入,中小学美术活动在注重共性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原创性的个体化意识。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更新与发展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判标准优化与改革的风向标。
作者:刘会瑜 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9〕6号)[Z].2009
[4]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第八篇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基本美术技能的培养是基础,而审美能力的提升是高阶的目标。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其终身艺术修养的养成,而且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目的。该文从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增强经典赏析和加强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水平,实现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更对其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是审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审美能力,不但在美术教育方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社会生活、综合素养等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小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转变美术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美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美术常常被当作副科,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往往存在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却没有兴趣的情况。“填鸭式”教育理念仍存在于美术教育中,学生仅仅学习了绘画的基本元素、手工技巧等单调、枯燥的内容,对于美术的艺术内涵并无太多涉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美是第一要务。教师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节,如自然中落叶的脉络、石头的纹理、枯枝的形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再通过造型、结构、色彩、线条等多方面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通过展示照片、实物等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这样互动式、引导启发式的教育,不仅能克服“填鸭式”教育的弊端,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之对美术、美、审美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更新美术教育手段,鼓励学生发现美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育手段大多是图片、实物展示配合教师讲解,对美术中的动态美无法直观地表现给学生。如,“鸟鸣山更幽”意境美的表达、花开花落自然美的呈现等,都只能通过教师描述来表达。如今,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PPT等为学生营造美的环境,体味美的魅力。通过教师的分析和讲授,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如,通过多媒体表现色彩融合,不仅节省了教具,还能重复演示,直观性更强。这种多媒体教育手段逐渐应用于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但常常出现重视频演示、轻分析讲授的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更新教育手段仅仅是辅助方式,重点仍要落在鼓励学生发现美上。如,自然中云朵的变幻之美、雨滴落在水面的涟漪之美、著名建筑的结构之美和色彩之美等。在课堂上通过不断提问、引导、鼓励,使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进一步思考,这对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重视经典赏析课程,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经典赏析课程是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高层次教育方式。首先,教师要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其次,对经典作品进行严格筛选,如画作、工艺品等,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应尽量简单,但要具有代表性。如,选择工艺品时可以对日本插花艺术进行赏析,对花的品类、色彩和插花的结构进行重点分析。这样不仅艺术性较强,同时具有实践应用性,集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再次,在赏析时要尽量避免艺术理论中抽象、晦涩的语言,告诉学生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由即可。最后,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表达。
四、增加实践课程环节,培养学生创造美
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重在表达。以绘画来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简单的描红、临摹是物质层面最基础的能力,而学生实践时自由发挥创造,即便笔触再幼稚、再简单,也是其审美能力表达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实践环节要多鼓励、少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赞扬为主,以便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美术中美的元素。
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基础,更是奠定其审美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等多种路径,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葛璠 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贾云玲.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6(4).
[2]何代君.美味需品更需“评”——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评价能力.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3]武文睿.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
- 上一篇: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
- 下一篇: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