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

时间:2022-02-26 02:59:56

导语: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

摘要:家长和社会的价值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社会、学校、培训机构对美术教育的引导方向和引导形式。鼓励和保护儿童在绘画中阐述自我的勇气,尊重规律,学会等待,才能够达到顺应儿童自然生发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精神活动;绘画自然状态;异想天开

一、当下美术教育的误区

随着社会和家长对美术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种美术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各种名目繁多的级别不一的冠名美术大赛和评奖目不暇接。作为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站在专家的角度来要求全体家长和教师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保持相对应的水准,也不能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指责培训机构不完善的培训目标,而是顺应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普及社会对美术初级教育的知识,帮助家长更科学理性地看待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的渐进顺序。

(一)不能主动了解儿童绘画作品的“小世界”中蕴涵的儿童精神的“大世界”

儿童发散性思维与成人艺术创作灵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艺术创作方法的辅助下,逐渐生成一种作品的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儿童的异想天开则是“不需要记录和呈现”的纯思维形式,是一种无关后果和结果的创意思维,无拘无束成为它的特质。这种无边界限制的思维才真正体现儿童发散思维的可贵性。儿童这种有稚趣的世界是奇异的,是儿童内心自发的,精心构建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括对形状、声音、可见的、无形的都与成人社会现实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格格不入。而这些格格不入并不是脱离了他的生活和经历,这种思维自由地行走在成人与儿童交流之间的一个“真空”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小孩子的大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景象和发生的事情都会从一个小小的“精灵”的头脑中散发出来,看似漫无边界的无序世界,却由着一个小孩子自主地掌控着。因此,我们会看见儿童蹲在树底下,面对地上的蚂蚁或其他事物时的喃喃自语,或者一个人在空旷的场地上转圈、疯跑或者用粉笔在墙面地面或者纸上肆意图画,这些过程无法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但又是每个成人都曾经历过的阶段,显然这些过程都是无形的,随意的,快逝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也没有必要形成有形的创造结果。在儿童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非理性构成画面以及非专业性的色彩构成,还有没有顾及到的人物与环境关系的画面,彰显的一定不是作为“作品”的结果,其实更像一个诉说的过程:虽无思想,但充满意识,让每个儿童解读自己看似任意的作品时,儿童的思路一定是清晰的,在所有无序无形的形象下都隐藏着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情节,看似那么不可思议,看似那么不确切、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儿童的异想天开的思维中。儿童正是通过绘画或者其他散发形式来表达自己,传达人类发自天性中的诗意。

(二)不能区分儿童美术作品与艺术创作

在以绘画表现自我情感的过程中,儿童也渐渐养成了视觉的读写能力和视觉思考能力,文字和数字以及外在的成人评判标准和成人解读方式是不能够也无法替代儿童阅读自身作品的能力和自由的。与此相比,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主题是永恒的。艺术家的作品终会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表现了社会生活、历史生活、自然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家的精神活动与自身生活的社会不可分割。儿童的主题则是即兴的、直观的、随时变化的。大部分儿童的自主绘画作品在离开一段时间后伴随着他精神活动的告一段落,作品的内涵也就不再延续甚至随之而消失了。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儿童“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成熟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创作活动,在儿童时期取得的关于绘画的“艺术成就”也不能代表儿童成年后的艺术经历,毕竟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成年人的精神活动不是同一范畴。儿童伴随着自身的成长,异想天开的思维会越来越少,由这种思维影响下的精神活动带来的绘画活动也随之锐减。保护儿童的精神活动与童真的各种活动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但我们不能拒绝儿童长大的自然规律。儿童时期热衷绘画的很多儿童在少年时代或青少年时代则不再或者很少进行主动绘画活动,那些“异想天开”的思维形式也渐渐退出了他们的精神活动。所以,我们很难听到一个人在看到自己儿童时期的作品时能如数地描绘出画面的内涵,也很难在世界范围中列举出各时代著名的儿童画家名称及其代表作品。由此看出,儿童时期的主动绘画活动大部分实际是儿童精神活动表现的一种外化模式,不宜将儿童绘画活动和绘画作品过早地或主观地定性为艺术创作活动。

二、美术教育误区的疏解策略

(一)鼓励和保护儿童在绘画中阐述自我的勇气

教师的角色到底是倾听还是主导灌输?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会出现“不听话”的自主创意的作品,往往其结果是不被重视或推崇,儿童富有诗意或者极具创意的”不合常规”的想法,在作品中的体现因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而被忽视了、否定了,久而久之,具有创造性的孩子逐渐被引导向整齐划一的完美画面和共同主题范围,而那可贵的一点点火星在成人的教育参与下终于被熄灭了。不知从何时起,整齐划一成了中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追求:儿童自上幼儿园起就进入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标准环境,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成为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只要安静地听讲就可以了,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回答一些“令人满意的”问题即可是教师最乐意看到的教学秩序。美术教育与其他儿童教育一样是否也存在着单向的输送和被动的接受?是否也受到评判团体整齐划一的影响?儿童绘画的内容、形式和表现主题都必须经由辅导教师的认定或许可,至少在各类儿童绘画比赛活动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远不止教师的输送,就像我们去自助餐厅吃饭一样,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自己选择,而我们当下儿童美术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自我选择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整齐划一了。教育者和儿童家长都希望儿童尽可能快速地成长起来,在当下快餐文化的“积极”影响下,教育者和家长很容易在竞争与成功因素的引导下,有时会借助各种外在的因素帮助孩子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教育者和家长认可的教育直观效果,由此催生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追求尽快成才可能导致的结果有时会与家长的期望相背,皮亚杰曾就此提出过批评加速儿童早期发展的现象,他认为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自然的水平,无异于训练动物在马戏团中表演杂技,这种做法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致长期发展的阻碍。

(二)尊重规律,学会等待

美术教育过程中儿童有受动的一面,同时更有积极主动的一面,对儿童能动性的掌握和理解并及时给与其相应的教育引导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引导儿童时是否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儿童在本年龄段的发展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向内的需求,以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保证与儿童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引导儿童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各自与众不同的绘画思想和表现自然真我的绘画作品。儿童越年幼越是表现出由内而外的成长痕迹,就绘画表现来看,自娱自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往往不会被这一阶段儿童所关注,就如这一阶段的游戏、动手制作、奔跑、语言表述、自由舞蹈等等都是由内向外的散发,也是自然生长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是应备受尊重和客观理解并加以保护的。儿童这段生长期能否自然地表现儿童本性,往往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理性关注和“热心辅导”。“其置也若弃”的看似放任不管不问不作为的教育态度,也许是达到“顺天至性”的方法之一。因而,面对各种快速成功的社会诱惑因素,教师与家长应该清醒理性地对待之,儿童的生长需要等待,教育也应当学会等待。美术教育是成长发展的过程而非结果,因而是一个更漫长的生长。早期美术教育中过早的技能技术技巧训练,无异于剥夺孩子更多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然生发的、原始的、对于绘画表现的热情。亚里士多德说:早期的过渡训练所遗留的恶劣影响是很深刻的。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发展显然没有适应过度超速的时代需求,于是快餐文化、碎片文化现象的干扰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人对文化教育的判断。家长和教师应该通过等待美术教育稍迟来的成就去关注儿童终生的成长。

作者:高红星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