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时间:2022-02-26 11:11:41

导语: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摘要:人格的健全发展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形象思维等,社会通常试图以相应的教育途径促进一个人才的养成。科技、文学等领域推动时代进步,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美术教育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本应成为激发学生在各学科领域思维创新的基础,然而受成绩本位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边缘学科,且相应的教师也不具备应有的教学热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本文就美术教育与创新思维展开探讨,并尝试提出以美术教育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当代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领域的创新行为依赖于个人以及集体创新思维的水平。美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专业技能,而旨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效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笔者就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美术教育与创新思维

从科学定义上看,美术教育指包括生活艺术现象、视觉艺术作品、艺术技巧、艺术创新表达等方面在内的教育过程;其旨在通过向学生展示美术范畴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并启发其产生艺术体会等途径,达到促进其情感健全发展的目的。创新思维则指以个人或集体已有图式为基础,以一定的惯用思维模式为途径进行旧事物的改造或发展新事物的一系列活动。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其中一个关键目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并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围绕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坚定的教学理念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性思维,从而为学生其他各方面的学习行为奠定思维基础。

二、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1.将“追求体验”转变为“追问缘由”

许多学校对“与升学无关”的美术教育持不重视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并没有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也缺乏投入教学研究的意识与热情,直接导致美术课堂的无趣与低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一般容易遵循“以教材为中心—展示—解释—体会”的模式进行艺术教学。这种艺术教育模式在本质上无异于“灌输式”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对此,教师应将美术教育由“追求体验”向“追问缘由”进行转变。“追问缘由”即通过尝试猜测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等途径获取创作的一切缘由,从而达到全面把握艺术作品创新思维的目的。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信息分享的内容与比例。另外,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产婆术”“情景教学法”等策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图、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以及创作结果进行猜测和分析,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各种缘由进行思考而达到发展其思维构建的教学目的。

2.与各类特色的学科相结合,使美术教育贯彻学生的学习日常

美术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容易造成学科的边缘化。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可通过将美术教育与各类特色的学科进行巧妙结合,使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和理念贯彻于学生在其他重点基础学科学习的日常中,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增强艺术体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国画的艺术欣赏与创作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国画创作特色与古诗的文字意境相结合。通过构建“水墨艺术美”与“文字美”的联系图式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同时也能促使其语文学习思维的创新。

3.用无止境的“创作”实现“创新”

一定思维模式的形成依赖于实践经验,只有通过反复尝试、经验总结,才能为发展提供具备可能性的契机。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在于过于强调艺术欣赏以及艺术常识普及的重要性,而忽略了青少年在该年龄阶段所具备的独特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无法对所有的艺术信息进行长时间记忆,因此长此以往将导致美术教育形同虚设或教育效果低下。要真正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水平,美术教师还应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课时安排与教学计划,扩大“创作”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一定主题的创作,从而帮助其构建和发展新的思维模式。综上所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只有以学生特点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改进,才能达成美术教育的本质目的,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作者:郭秋晓 单位:江西省安远县孔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