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鉴赏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2-17 08:34:47
导语:高校美术鉴赏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美育素质。绝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美术鉴赏类相关课程。美术鉴赏类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综合知识,更可以促进思维的多元化。然而,该课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比较多,如课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体系待完善,教学方法模式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考究。文章通过考查、分析本地泰安市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已逐渐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内在美、提升审美意识、促进文化素质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是意识到美育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普通高等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进行规范设置,逐渐将艺术类课程纳入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计划,实行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艺术文化素质的肯定与重视。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艺术类鉴赏课程,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效果和普遍重视,教学目标含糊,课程实施、体系设置不到位;教学方式僵硬刻板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学生的美育培养至关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对当地普通高校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
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是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乃至美术学科长期存在的问题。回忆我们中小学阶段都上过美术课,受过素质教育的熏陶。通常开始接触艺术是小时候的“美术课”上,画橘子、苹果、简单的石膏几何形体,再辅助讲述一些古希腊美术、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之后的美术课通常情况下会沦为“自习课”或者被其他“主科”所替代。因为被分类为“副科”自然就要给“主科”让位,这种局面便从一开始就导致了美术课程被忽视的地位、人们对美术类课程的认知度降低。因此在当代社会,很多人走进现在的美术馆,面对诸多当代艺术展览时,很多人不理解、读不懂艺术作品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再回归到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上,美术鉴赏课程地位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课时设置的数量较少;给予的学分比重少;一些高校因为培养方案问题不得不压缩相关学时,甚至对专业艺术类学生取消了此门课程;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师人员安排少。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院校的公选课课程设置都不超过三十六个课时,致使很多学生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课程便草草结束,而且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基础本身就很薄弱。虽然近几年有不断提出此问题的专家、学者,高校也开始慢慢整改此类问题,一些重点高校在对待课程、教学、师资等方面都有了重视与提高,但是笔者在对地方一些高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学校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师资、课程设置、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师资数量不够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形成具有健全规模、完整体系、合理分配的教师队伍,相关教学研究受到影响、课程改革亦无法深入进行。教学管理者在设置课时数量时要考虑到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不同于美术史论、美术技法课更不同于文化史论的学习,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以美术基础知识、审美素养、文化历史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在艺术感受观察力、各方面知识储备都需要综合性的提升,是一门综合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正确摆正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重视这门课程给学生、给学校、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师生的基础水平与国家制定《方案》的目标存在差距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这明确了国家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要求,对教学对象在知识、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的标准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方案》设计教学的难点、目的、内容和方法。但目前由于实施此教学体系的时间较短等原因,教学的场所、设备的配置、师资力量等都很薄弱。从事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师有一部分并不是美术史论专业出身,有些教师仅仅只是进修过美术专业或接触过美术史的学习,并没有深层次系统的接受过美术史论的学习,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甚至把非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美术鉴赏类课程,而真正熟悉这门课程有深厚美术鉴赏修养的教师并不占多数。而对于教学的客体学生来讲,情况也并不理想。学生选课的目的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选修此门课程,即便是真正热爱且对美术欣赏感兴趣的学生对艺术史、美术相关基础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存在着与《指导方案》中规定的目标有较大差别,往往具体实践中不尽人意,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很多。
(三)教学目标相对模糊
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在目标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素养、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美术鉴赏的目标,不少将美术鉴赏教授成美术史论相关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过于枯燥而又抽象,使学生兴趣大大降低。如果教师仅仅注重作品本身的内容而忽视了鉴赏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了。首先,美术鉴赏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艺术家、美术基础知识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审美素养水平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出发,设定合理化的目标,若是目标过高则会导致学生认为艺术课程过于高深枯燥无趣,目标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对美术鉴赏课程探索的欲望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与实施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第二,要使美术鉴赏课程与当下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当下正是现当代艺术发展如火如荼的时代,教师在讲授传统美术鉴赏课程时,可以添加多元化而又富有新意的元素,将传统经典作品与时下当代艺术品相比较,激发起学生对美术史论、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同时要基于学生的美术基础之上。很多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较高但对艺术发展史、美术基础和理性分析薄弱,这就导致鉴赏形式流于表面形式化而缺乏沉淀。因此既让学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提高、感性分析,又不能丢掉相关的基础知识、史论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第四,专业人士在制定美术鉴赏课程目标时应注意将客观审美规律的学习作为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学习,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应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掌握了解客观审美规律,再进行自我对艺术品的见解。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模式化
“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是多元化的鉴赏,课程的属性就要求鉴赏方法的多元化。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老师将美术鉴赏方法模式化,赏析艺术作品时按照程式化的模式将所有作品按艺术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艺术影响这三段进行赏析,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更降低了思考力。鉴赏太过于表面化、肤浅,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理性思考越来越少,“填鸭式”程式化的方式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占到将近7成的教师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除了讲授必要的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外,很多教师加上了很多主观性权威的评价,并没有将鉴赏这个过程进行引导,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忽视了受教者的态度和情感。美术鉴赏类课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的交流,是教师正确的引导加学生理性的情感思考,是互为互动产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但就目前来说更倾向于一种灌输式教学。调查显示占六成的学生希望可以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方法,改变现有枯燥的方式,采用综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二、解决课程问题有效方法研究
笔者以上所提出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单方面造成,有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偏见、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有教学师资队伍配置安排问题导致;有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规划不够合理导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等。针对以上种种问题,进行方法的探讨。
(一)提高对课程的重视度,增强教育资源配置
由于传统观念中美术长期被视为“副科”导致课程从根本上不受重视。尽管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美育等关键词愈加频繁地出现在教育视野中、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出台了上文所提道的《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但一些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所有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更应该重视《方案》中的内容,认清美术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提高的地位,与时代相接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思路模式,尊重课程地位,按照课程指导方案中相关的要求,不做表面功夫,真正的领悟《方案》中本质核心的理念,扭转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的现状,增加教育资源相关配置。学校相关领导要重视课程,及时的规划新的课程思路和方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受教情况,教师的授课状况,适当缩小班级授课规模、实行小班制教学,提升美术鉴赏课应有的地位,真正落实美育的地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与模式
1.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创设情境是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中小学教学都适用的方法。就目前境况而言,由于学生年龄阶的特点,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的运用广度和范围更大。高校教师要提高利用创设情景的能力,重视创设情景对课堂的实施效果,善于运用多媒体多元化的方式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艺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运用多媒体综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带领学生感受艺术家所存在的年代,感受年代环境、社会背景,思考艺术家处在那个年代所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共鸣。在笔者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晦涩难以理解,学生缺乏兴趣从而使课堂集中度减弱,因此想办法用案例、视频等多元化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是我在课堂中的常用方法。在案例作品的选择上要有典型性、艺术性、审美性共存的案例。例如在对凡•高作品进行讲解时,笔者曾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展览实地搜集资料。国内除了引进凡•高真迹作品进行展览,还引进了时下流行的凡•高VR沉浸式艺术互动展,从中拍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讲解;关于凡•高的主题电影也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课堂中学生的集中度与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由此看来,通过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来丰富课堂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美术鉴赏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不同形式的素材整合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视听效果,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走入艺术家的生活,感同身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了课程的有序展开。2.适当建立“翻转式课堂”的互动教学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代的学习环境。美术鉴赏课程是以讲授法为主的课程,但如果单单以教师的讲授与主观想法来主导课堂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要想真正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就要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作用。“翻转式课堂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欧美国家地区与中小学之中,在高校中往往被忽视。或许是由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此种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在平日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我看到最多的情况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富有激情,振振有词,但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现象令人反思。适时适当运用“翻转式课堂”,既有助于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前录制好相关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视频,节省了课堂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在了解完相关美术理论、作品等基础知识后加入更多自己的主观思考,在课堂中与教师、其他学生探讨自己的想法,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课堂的整体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也使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对美术鉴赏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有漏洞。有些高校在未开设基础美术史论或美术鉴赏课程的前提下直接开设艺术学概论等课程。学生对一些相关的美术理论、基础背景知识等所知寥寥,美术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不仅增大了教师对课程的授课难度,也打乱了整个美术课程设置的体系。其次要提前对课程进行论证与调研,通过调查统计学生的需求度开设课程,而且要结合学校资源设备鼓励教师开设此门公选课。与此同时,对开设课程的教师进行约束规范,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开设此门学科,否则易造成教师授课随意。科学的课程体系既能促进教师对学生更好地传授知识,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之初合理规划好课程体系对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看来,美术鉴赏课程属于美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愈来愈成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国家对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愈来愈高。美育改革的道路尽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总体方向是越来越好,愈来愈光明。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3]李新生.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10.
作者:边昊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 上一篇: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改进措施
- 下一篇: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策略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