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分析
时间:2022-06-19 03:44:11
导语: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美术学科的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动鉴赏美术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说“欣赏”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美好,那么“鉴赏”则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笔者摸索了几点“门道”。
一、依托共性规律,启发学生感知作品传递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一些作品有深刻的感受,却只能用“好”“我特别喜欢”等语言来描述。事实上,虽然不同艺术家的不同美术作品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是相同主题的作品还是存在共性规律。譬如,在表现压抑或者苦闷的画作中,很难发现明亮的色调、轻松的笔触以及优美的S型构图。因此,笔者在鉴赏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展示大量的绘画作品,并让学生从构图、色调和笔触三个角度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引导,学生大多能总结出:作品的画面构成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构图、色调和笔触。构图有水平构图、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等;色调有冷色调、暖色调、明色调、暗色调等;笔触有轻松的、严谨的、收敛的、狂放的等。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构成要素逐条分析,这些要素分别能给观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如,水平构图带来安静祥和的感受;三角形构图带来稳定协调的感受;圆形构图给人以圆满和团结一致的感受等。最后,再请学生用总结的这些艺术表现规律对优秀的绘画作品进行反复鉴赏,学生评价画作的能力就能得到提升。结合上述规律,教学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外国美术鉴赏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时,面对凡高的《星月夜》,有学生结合艺术表现规律,做出了这样的分析:“从构图上来看,凡高采用了水平构图,远看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教堂的尖顶穿过后面的山脉,前面的柏树又穿过星空,给人以突破沉重压力的感觉。从色调上来看,这幅作品采用了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整幅画让我们感到非常沉重,但是星星以及周围的光圈运用了白色与黄色,又令人感觉仿佛在沉重的黑夜中找到了温暖与光明。此外,凡高采用了浓稠的、较短的、扭曲的笔触,反映了艺术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内心涌动的激情。”学生的鉴赏虽略有牵强,但是已能表达出作品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画作的感受。
二、关注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艺术品的影响
1917年,杜尚把自己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会上,在当时的艺术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相信大多数教师讲到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外国美术鉴赏第八课《新的探索———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的这一知识点时,都能听到学生的哄笑声。此时,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笔者做了以下尝试:课前,先向学生介绍《泉》这件作品,特别强调这样一件没有付出任何辛劳的艺术品,却在英国艺术界的一次评选中,被评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品;2005年,500名全球艺术界的权威人士又将它定义为对艺术史影响最大的艺术品。强烈的反差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笔者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正式上课时,学生交出了如下答案:“虽然这件艺术品不能体现艺术家的劳动,杜尚仅仅是选择了它,但在当时,这种选择很重要,即使杜尚没有选择小便池,而是选择了垃圾桶,那么这个垃圾桶同样会成为一件影响力巨大的艺术品。因为它们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给观者一个新的角度。杜尚使小便池的实用功能消失,并且赋予其新的功用,即供欣赏与质疑。它使观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什么是艺术品?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多远?”笔者适时总结:“如同野兽派用极具表现力的线条和色彩去质疑传统写实绘画一样,《泉》同样挑战了以往只有画画、雕塑或其他富含手工技艺的物品才能被视为艺术的观念。它成为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这是其所处的时代决定的。”如此,带领学生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从艺术品对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力来看待艺术品,达到了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理解以及鉴赏艺术作品的目的。
三、借助临摹原作,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
有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停留于表层。艺术品的临摹,特别是具象作品的临摹对学生的造型基础和鉴赏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分析佳作的妙处,体会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感情。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并要求他们随身携带速写本进行临摹,为其开拓更广阔的鉴赏世界。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在观摩名作之前,教师要对作品本身和临摹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讲解,激起学生鉴赏与临摹的兴趣;在选择所要临摹的作品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如临摹什么、临摹哪里、选择什么样的临摹工具等都由学生自主决定。其次,在临摹过程中和临摹之后,对学生的作品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点评,不能以艺术大师的原作为参照物,以表面上的相似为标准。评价的重点应在学生现场学习的态度与感受。对于能抓住作品中突出元素与特点的临摹作业、非表面抄袭的作业,教师要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
参考文献:
[1]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作者:赵玉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 上一篇:浅析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
- 下一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