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培养智障生人际交往能力

时间:2022-10-15 10:57:59

导语:礼仪教育培养智障生人际交往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礼仪教育培养智障生人际交往能力

摘要:智障学生在日常表现中与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的语言、动作以及行为往往不合乎正常的礼仪规范,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智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直观示范、模拟场景、开展活动、参与实践等方式可以积极有效地对智障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智障学生在为人处世上有章可循,逐渐养成正确的礼仪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礼仪教育;智障生;人际交往能力;直观示范;模拟场景;开展活动;参与实践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会表现出一定的语言障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用封闭的方式保护自己,以致与他人交往时存在弱势。这就需要教师对智障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加强礼仪教育,培养智障学生的礼仪习惯,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信心,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加强礼仪教育,培养智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直观示范,释放榜样力量

智障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比同龄人滞后,教师单纯进行语言教育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根据智障学生的发育特点,教师应该以最简单的方式、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开展礼仪教育。教师可以开展直观示范教育,通过实际的行为举止案例,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让学生学习榜样,模仿榜样的行为,逐渐产生交往意识,并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例如,小Y是一名女生,存在中度智力障碍。她平时在课堂上表现比较乖巧,但属于半自闭,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与她说话时,她都没有回应,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同学多次重复后,她才会有所反应,但也只是看看同学,并没有任何语言交流。根据小Y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在语言方面存在沟通障碍。于是,教师对她及其他学生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教师先是进行语言示范,模拟学生早晨上学时在校门口遇到老师打招呼,微笑着说道:“老师好!”然后让学生们进行练习。接着,教师又示范了几句话,继续让学生们练习。第二天早上,教师便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看到每位学生时,教师都让他与自己打招呼,尤其是看到小Y后,更加关注她的表现。小Y经过这种直观的锻炼,逐渐懂得了如何与别人打招呼,恐惧心理也得到了一定的消除。不仅是智障学生,即使很多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也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除了有心理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不知道怎样说话、说哪些话。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直观的示范,释放榜样的力量,让学生真正掌握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方法,学会与他人交往。

二、模拟场景,纠正细节问题

模拟场景是指教师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一种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思考、感受、观察和体验,观察别人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才是正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模拟的场景一般分为五类:与家里人沟通,与客人沟通,与同学沟通,探望与被探望以及接受服务与服务他人。例如,小M是一名男生,存在中度智力障碍,他在同学中算是交往能力比较好的,见到家长时能够主动打招呼,也能与同学进行交流。但是,小M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在与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别处、手抓着衣服等,这些细节班里的其他学生或多或少也有。为了帮助学生们纠正这些细节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招待客人”的场景,让学生们进行现场的锻炼和表演。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现场的提醒和纠正,每当学生犯一些细节上的错误时,教师就会及时用语言提醒,或者用动作示范给学生看,并让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教师通过这样反复的示范引导,使小M和同学们逐渐改正了错误,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教师在模拟场景的时候,应该设计不同的场景,并不断变换交流的主题,让学生在同一场景能够锻炼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景提升语言能力。在细节问题的纠正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不仅在细节上注意,还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开展活动,打破心理壁垒

开展活动是指用活动向智障学生做出心理暗示,让他们在活动中表达自我、释放自我,学习正确的礼仪规范,这是一种活动引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再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引导和行为的示范,及时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自觉融入到活动中来。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文明交往、友好沟通的礼仪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小L是一名男生,存在中度智力障碍,平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说,一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同学中,他表现得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同学和他说话也不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对小L的一般性引导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教师便决定采取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小L。教师先后开展了“我和小伙伴一起读书”的合作读书活动、“我们是好朋友”的小组合作表演活动等,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制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同时用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会他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在各种活动的熏陶下,小L逐渐有了转变,能够倾听同学的讲话,也能够与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朋友逐渐多了起来。开展活动的方式能够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如果出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学生没有融入活动等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调节和调整,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建议,让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意义。

四、参与实践,形成良好习惯

用实践锻炼引导智障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将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践锻炼是学生接触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智障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参观、联谊等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用语言激发学生与他人沟通的愿望,促使学生逐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和交往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去医院就诊”实践活动。教师事先要与指定的诊所进行沟通,向医生讲明情况和需求。然后,教师将班级学生组织起来,共同来到诊所,让医生、护士们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医生问道:“你哪里不舒服?”学生回答:“我头疼。”……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和沟通。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去银行取款”“打扫卫生”“发放宣传单”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融入到活动中,通过实践学会如何沟通,跨越交往的障碍,让沟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实践性的交往通常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沟通有所向往,并逐渐进行正常的沟通。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尤其是智障学生,他们本身对外界就有一种恐惧、自卑的心理,教师在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逐渐从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学会与他人沟通、分享和交往,全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跞.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2]刁庆俊.正确运用生活实际培养中度智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

[3]金莉,赵族.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智障生养成教育活动略谈[J].基础教育参考,2016(05).

[4]张德军.智障人群交往礼仪训练指导方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01).

[5]董朋杰.浅谈对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作者:李旭辉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