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时间:2022-05-18 03:24:32

导语: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不学礼,无以立”,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为了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学校应当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有着自身特点,学校应当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开展各项礼仪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家长、社会等各个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多方协作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文明礼仪教育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其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社会的构建。学校要在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助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礼仪观念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促进人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文素养的缺乏同整个社会人文教育的弱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今天的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同时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部分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人格、品德尚未完全定型,而中学阶段是对学生开展各项教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所以“礼仪”就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如今,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利于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是人文素养的基础组成部分,二者有共同的基本原则,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健康成长,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弘扬人文精神就是弘扬人类文明、弘扬真善美,这和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则是一致的,同时,文明礼仪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人文素养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文明礼仪教育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并且操作性强,学生的参与范围较大。为此,学校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第一,结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专项活动。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学校重点开展规范服饰发型、文明使用手机等教育活动,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学校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尊重教育规律,力求达到“知晓道理、转变认识、努力行动、弘扬传统”的目标。第二,规范、细化重大活动礼仪要求。集体活动能够聚集学校全体师生,涉及人员众多,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礼仪规范,以提高学生对活动庄严性、荣誉性的认识,并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礼仪行为的训练,从而养成文明礼仪习惯。重大集体活动例如升国旗、上操等,能充分挖掘和发挥群体对个体的引导、教育作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文明礼仪意识。第三,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营造浓厚校园氛围。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讲座,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学生普及学校生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文明礼仪常识,同时以板报、宣传栏等为补充,构建一个崇文尚礼的校园环境。第四,发挥学生自律社团的作用,严格日常监督和检查。学校一方面通过对自律社学生加强引导,发挥其示范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坚持不懈的检查,提醒、监督学生减少行为、礼仪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第五,联动家长和社会,共同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学校借助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学生礼仪问题的重视程度,明确礼仪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学校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崇尚礼仪、倡导文明的大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第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指导各班在各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提高,以解决各班个性化问题,进而创建文明班风。第七,组建学生文明礼仪巡回宣讲小组,积极开展校园文明礼仪展示活动。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小组在各班的巡回宣讲,积极传播礼仪知识,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既了解了礼仪知识,也增强了情感上的体验和心灵上的触动。

三、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思考

(一)注重“知、情、意、行”的协调与统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了解文明礼仪知识,并理解其内在的含义。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持续动力,适时适度“以情育情”,以教师发自内心的情感唤起学生对某一行为的理解和感受,是一种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进行教育时教师可例举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事例。行为意识的养成是学生内在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建立的标志,是学生行为最终得以转变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不断对学生正确意识的形成给予激励和强化。在从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指导和学生自我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后,教师要及时表扬,巩固已有成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后,有时会因意志力的缺乏导致其不能坚持相(下转第24页)戏的操作界面,知识习得的可视化呈现完美解决了传统学习的动力性难题。(三)借助互联网共享思维培育学生“深度与协作学习”许多国家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重点。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内容”,相形之下,互联网的优势是“平台”的“联接”功能,用户的联接实现了知识的协同共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和互动。这就为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共同特质的学习者提供了集聚平台,进而形成虚拟社群,学习者就同一问题或者兴趣交流学习观点,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协作学习,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核心素养最为注重的能力,通过网上学习以及深度的交流实践,形成了一种“知识+实践=素养”的学习模式。知识学习过程实现了与社会协作的连接,知识学习成为交往与协作,即集体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在BBS、知乎、微信公众号上帖子以供所有成员阅读、转发与评论,这时,学生面对的读者不再仅仅是教师,而可能是整个班级、学校甚至是网络的阅读受众,这无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美]威尔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宋灵青,田罗乐.“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7,(1).

[5]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24

作者:贾翠肖 单位:无极县东侯坊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