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礼仪教育及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08 05:19:59

导语:农村初中生礼仪教育及人文素养培养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初中生礼仪教育及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注重礼仪对人的素养的提升作用。在当代社会,礼仪对提高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人文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初中生礼仪教育方面比较薄弱,为此,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对广大农村初中生开展礼仪教育以及通过礼仪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促进学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按照古话来说,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园文化通常具备这一无形的教育功能。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获得礼仪的感染与教育。农村初中生从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乡村礼仪风俗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乡村礼仪风俗教育。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土礼仪仪式课程,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农村初中举办乡土礼仪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农村老一代人质朴的道德品质以及恭敬的待人态度与礼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农村学校可以将乡村礼仪与校园文化制度相融合,构建礼仪教育的校园文化。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礼仪行动做出的详细规定,评选出“礼仪学生”,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礼仪。具体来说,农村教师可以细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行为,以孝、敬、饮食、对客、洒扫为礼仪之提纲,然后每一纲要都要细化为礼仪规则。如“孝”这一礼仪大纲之下,要求学生具体的礼仪做法就是学会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平日给父母端茶送水、记得父母生日、平日为父母做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具体细化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礼节的行动;在礼仪行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只能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这不利于学校礼仪活动之开展。为此,农村学校可以设置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开展礼仪规范养成、礼仪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礼仪启蒙书籍,使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个启蒙认识。教师还可以创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礼仪经典书籍诵读活动,由师生一起自编自演《百家姓》《三字经》这一类的礼仪经典文本,并且与舞蹈互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礼仪书籍的热情与兴趣。这一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诵唱经典”的书香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生在家里也会懂得礼节、感恩,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做事情。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与了解,培育与孩子的感情。大量国外研究事实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性格心态都尚未定型,都会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家长的礼仪文明行动,通常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三、倡导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礼仪规范

教育过程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广大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提倡礼仪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意识,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形成礼仪道德规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具体、有趣、生动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形成礼仪道德。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觉形成合理的礼仪规范。如在班级建立“三个10分钟”制度,要求学生每天自觉做家务劳动10分钟、自己事情自己做10分钟、校内劳动10分钟等。通过这三个10分钟,让学生形成生活自理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礼仪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李仲兴 单位: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