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时间:2022-03-20 03:32:36
导语:社会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之产生了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管束,也很少得到学校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学习成长、道德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需要不断摸索,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笔者以内江市小河口镇为例,从社会、学校、政府、家庭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河口;问题;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是国家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监护人的管束。在学习成长、品行道德、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1月,国务院总理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决不能让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目前也存在大量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如段成荣在“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中对留守儿童的数据进行了研究验证与总结: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全国0~17岁的留守儿童从2000年的2904.3万增加到了2015年的6876.6万,增加了接近4000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从2793.3万增加到5492.5万,增加了近2793.3万。但是从2010年到2015年间的数据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整体数量是下降的,其主要得益于政府的相关措施加强了城乡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的研究提高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基数大,当前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系与帮扶,使他们与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与关爱。笔者以小河口镇留守儿童为例进行分析:解决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农民工不用进城务工,承受巨大的精神和身体压力,同时解决了父母与子女身处异地的问题。但是城乡经济的发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城乡二元结构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都是留守儿童产生以及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在问题不能根除之前,应从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方面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保护,使他们茁壮成长。
1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1亲戚监护存在一定的弊端。亲戚与留守儿童之间缺少沟通的先天基础,在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存在着不敢管或不愿管的心理,大多不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和精神关怀;在隔代监护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教育观念老旧,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成长进行德行、心理上的监护以及给予留守儿童学业上的有效帮助及指导,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业的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据统计,小河口镇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63.2%与外祖父母居住,有21.1%与亲戚居住,而在这部分儿童有近一半的表示当与他们产生矛盾时,通常是憋在心里,缺乏沟通,这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超过一半的表示学习上有困难,但其中接近70%的表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在学习方面不能给予自己有效的指导。1.2父母关爱的缺失,心里话找不到人宣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存在问题。根据数据统计,84.21%的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亲情上缺少温暖,通常会产生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63.16%的留守儿童不能完全理解父母外出工作而不能给予自己足够陪伴的行为,难以产生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内心敏感,甚至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怨恨情绪。因此,这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失衡、德行失范等问题成因的根源。1.3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易出现滑坡。留守儿童缺乏对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影响,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据统计,当地留守儿童中表示自身性格在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后发生变化的占52.6%,表示学校和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不够的占73.7%,具有不良道德习惯的占31.1%。当地的不少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及周围环境监督的情况下,其思想道德的发展极易失衡,受到误导。1.4留守儿童的过分关注问题。过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会使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负担以及加重家长对学生的负疚感。在调查中,有73.68%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的爱心人士的关爱对他们造成困扰,很难接受这些关爱活动,应引导社会和留守家庭正确认识对“留守”性质内容[1]。
2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学校。政府和学校应积极组织对留守父母的引导教育活动,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提供交流助力平台。学校应积极开设心理课程以及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定期召开专门的家长会,与其临时监护人及父母及时沟通和反馈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另外,应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母亲的陪护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2]。2.2社会。向全社会公开招纳基层党政机关人员的富余人员、中小学校的大量退休人员或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联合构建农村儿童少年健康发展教育体系,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对全村的留守儿童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同时,社会也应营造积极正面的氛围,逐渐淡去“留守儿童”一词作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如各方媒体应减少对留守儿童或其家庭的大肆宣传,减少由于曝光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的精神负担;任何向留守儿童奉献爱心的公益组织或者个人都应该在政府设定的某个时间段去看望留守儿童;通过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提高生活水平,关心心理健康,加强情感交流等措施使留守儿童逐渐树立自身独立自强的信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2.3政府。政府部门应建立投诉机制和对应的心理咨询机构,留守儿童可随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生活情况,由专业人员来对代管人和儿童本人进行劝导教育。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代管人员培训中心,从心理道德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和学习监督教育等多方面对代管人进行专业的培训,增进他们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了解,正确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政府应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改革城乡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均等的社会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身上的条件限制,破解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一同生活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当地经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3]。2.4家庭。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留守父母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父母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使父母充分认识到学业对于子女的重要性,履行自身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学会引导和鼓励子女投入到学习之中。加大学校、监护人、社会之间的联系及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宣传教育,严格规范其行为准则。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应注重对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关注和教育,在监控其行为的同时也给予儿童适度的心理自由,帮助增强儿童的心理自主性,多方面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明确的学习目的[4]。
3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引起足够的重视。留守儿童代表的不仅仅是落后的贫困群体,更是弱势群体走向富强的希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发展至今,在不同方面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问题提出相适应的解决措施。此次对小河口镇的调查,足以发现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思想道德和学习状况等一系列教育问题与父母的关爱与周边环境的监护等教育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当下易被社会人士忽略的是,“留守儿童”并不等同于“问题儿童”,不该将留守儿童标签化,有必要用一个新的视角审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社会和政府等三方应积极联合,积极组织引导教育活动,努力实现对全村留守儿童的系统性管理和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优化改革,使务工农民在相关方面获得平等权利,同时逐步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身处异地的现状。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现状,使他们和普通小孩一样获得同等的教育条件,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人士需要积极承担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6):52-60.
[2]张帮辉,李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200-206.
[3]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55-64.
[4]朱海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33-134.
作者:彭杰 苏莹 钟芳倩 郭佳 王琳鑫 单位: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上一篇: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 下一篇: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