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

时间:2022-10-16 08:49:43

导语: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

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和生活环境,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学习易产生挫折、人身安全面临多种风险、品德行为易产生偏差、心理易受创伤等[1]。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要求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救助保护机制、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成人青少年及儿童均能体验到[3]。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被抛弃感、抑郁感、空虚感、无望感、孤立感、自闭感、不好交际或不满密切相关[4]。许多留守儿童中出现的错误思想、心理问题和违法行为都与他们所体验到的孤独感有密切关系[3,5-6]。本研究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性等设计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的足球课程,于2016年10月对贵州省W县的2所乡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2个月的实验教学,探讨足球运动缓解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效果,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实践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贵州省Y小学五六年级儿童为样本,进行干预前孤独感水平测试,实验前分别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儿童监护人进行实验目的的说明,在得到一致同意后开始实施实验。以“儿童孤独感量表”前测分数为依据,最终纳入对照组儿童200名,其中留守儿童120名,非留守儿童80名;干预组儿童198名,其中留守儿童116名,非留守儿童82名。两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儿童孤独感量表的前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92),具有同质性。1.2方法。1.2.1测量工具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Loneli-nessScale,CLS)[7]由Asher等在1984年编制,适用于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测试,该量表有24个项目,包含16个条目评定孤独感(其中10个指向孤独,6个指向非孤独),另外8个为补充条目,主要询问一些课余爱好和活动偏好,目的是让儿童在测试过程中更放松,对于孤独感的评定不起作用。16个条目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均显著。5级计分,从“始终如此”到“一点都没有”计为1~5分。得分简单迭加(有些项目须反序计分)为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孤独感较重,总分范围为16~80分。根据量表评分方法划分,总分≤27分为低孤独水平,28~36分为一般孤独水平,37~45分为高孤独水平,≥46分为严重孤独[7]。测试前后由实验人员讲述填写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量表,所有量表在被试作答完成后当场统一收回。干预实验完成3个月后,对干预组198名被试和对照组200名被试进行后效施测,量表由班主任代为发放,测试完成后邮寄给实验人员。1.2.2干预时间、场地安排对照组儿童按照原先教学方式,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组进行足球运动干预。足球干预由专职体育老师负责。选择学校操场为实验场地,并准备10个足球。足球运动干预实验共24节课,每周一、三、五3节足球课,每节课40min,每周二课后训练1h,每周四课后安排1次比赛活动,连续8周,如有气候影响不能正常进行,则顺延。实验时间为2016年9—11月。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训练和比赛均安排在下午学生放学后。1.2.3实验条件的控制(1)采用单盲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向受试者透露任何关于实验的目的。(2)经了解,实验前,该小学长期没有正规体育活动,更没接触过足球运动。实验进行的8周内,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学校常规的学习生活不变。(3)足球教学、训练、比赛均控制在风力弱、光照度良好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进行。(4)实验最大限度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要求被试者在实验期间避免观看心理教育片、上心理辅导课、接受心理咨询等外部因素干扰,并且要求被试每天写日记,记录当天的生活变化和感受,实验前、实验期间、实验后均不对被试进行任何心理暗示。1.2.4干预内容与结构24个课时的足球课安排为颠球练习、传球练习、停球练习、运球练习、踢球练习、抢球练习等教学内容。为提高被试的参与度和兴趣,每节课均安排足球游戏,如“叫号接球”“抢圈游戏”“冲破封锁线”。每周为1个单元,整个实验过程分为8个单元。每个课时分为4个部分,即准备部分(集合、问候、点名,2min)、开始部分(慢跑和准备活动,5min)、基本部分(教学、游戏或比赛,30min)、结束部分(放松与评价,3min)。干预4周后,通过与被试交流,了解到学生对上课内容十分感兴趣,参与热情高,其中女生对足球游戏的参与动机高于男生,而男生则提出多开展一些足球比赛活动,希望每节课都有时间进行内部足球对抗赛,因此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了部分内容。主要过程与内容如表1所示。1.3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比较。实验前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分别为(35.60±6.27)(29.10±4.30)分,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2.2足球运动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干预效果。干预前,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孤独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干预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结束3个月后,留守儿童干预组孤独感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留守儿童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干预前后孤独感分数均发生变化,孤独感得到缓解,且留守儿童的变化(d=-4.93)高于非留守儿童(d=-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1)。

3讨论

在足球运动干预的策略方面,存在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因其生活环境和监管人的教育方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或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相对正常儿童情况比较复杂;加之该年龄段的儿童正值青春期,容易表现出固执、倔强或叛逆等行为特征和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情况。因此,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每名被试的行为表现,做好详尽记录,在认真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完善足球运动干预计划,并采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对干预过程中所发生的状况进行妥善处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具有更高的孤独水平;干预组在干预后的孤独感得分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干预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变化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干预手段对留守儿童起到了更明显作用。干预完成3个月的后测结果表明,干预组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上仍低于干预前,表明足球运动干预对减轻留守儿童孤独感有延续性作用。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已有研究表明其孤独感具有普遍性[7-9],因此建议学校响应“校园足球”号召,在学校推广足球运动;足球运动因独特的魅力和有益于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受到很多留守儿童的喜爱。若要将对足球运动的喜爱转化成长期的运动习惯,就必须保证留守儿童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引进专业的足球教师或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足球技能培训;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并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设计足球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激发留守儿童对足球的兴趣。

作者:张高华 林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