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0 10:40:25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户籍的限制以及经济能力有限等因素,许多农民工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由孩子的父母单方或爷爷奶奶以及亲戚照看,就近接受教育,这部分未满18岁的孩子就是农村留守儿童。[1]儿童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性格人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人际关系紧张、遇事容易冲动、厌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自卑,遇事容易自责等心理问题突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配合开展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因此,本文将探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导致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知如何开展,目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因素如下: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偏差。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虽然现在有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教材内容大部分只适合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心理团辅活动所需的材料设备没办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出现问题的学生通常是进行“思想教育”,没有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解决。2.2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可以了。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孩子会误以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只是金钱关系,亲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淡漠。因此,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其亲情的需要。2.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目前,虽然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每个学校必须配备一至两个心理老师。但是,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甚至有些农村学校没有心理老师,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有些学校的心理老师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在遇到学生求助时,不知道从何下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2.4校园文化的缺失。校园文化是一种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隐形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们可以通过板报上或者墙画上的心理健康小知识,了解自己的内心,指引他们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等。当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引导他们有效合理地解决,不会因为不好意思求助而不知所措。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心理问题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后才进行处理,没有事前进行干预。所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很有必要。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3.1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程度有限。为了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适应社会,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3.1.1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首先,培养他们的幸福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就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2]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留守儿童原生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但是可以改变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改变他们固有的原生家庭观念,给他们积极的暗示。老师通过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流,增加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了解与理解,让他们说出自己对父母看法以及尽可能地让他们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其次,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教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善于将其归为外部因素;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时,善于将其归为自己努力获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还教他们学会在自己的身上找优点。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学习设立小目标。最后,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学会发现美,鼓励他们写周记,记录每周遇到的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开心事,以及将自己发现的美好的事物都记录下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3.1.2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培养,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完善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更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首先,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挫折,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其次,增强他们的自尊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科教师在课堂上、生活中尊重学生,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培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最后,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时间安排训练,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自己的时间表,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等。3.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3.2.1转变家庭传统教育观念,精神交流与物质交流并重。在满足孩子物质的同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交流。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孩子健康成长之间的重要关系,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每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心理特点。[3]父母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一旦发现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要及时引导,消除孩子不良的心理状态。3.2.2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增进亲子间的沟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电子通讯产品的使用率逐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虽与父母双方或者单方长期分离,但电子通讯产品为他们的交流与沟通架起了桥梁。再加上现在国家提出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开通网络,以便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子通讯产品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语音或者视频,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满足他们对爱的渴求,让父母更及时地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引导与关爱。3.3在学科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有可能会缺乏专业的心理老师,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在学科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同时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那么如何在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首先,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学科教师将课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其次,学校安排小班教学,让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除期中和期末的正式考试外,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除课堂内容外,选择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材料,并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认知能力。最后,老师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校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3.4.1进行社团建构,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归属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是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观念的学生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以及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一个平台。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锻炼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在社团中获取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融入集体中,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弥补父母缺位的不良情感体验。3.4.2完善校园生活设施,为农村寄宿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国务院总理在2018年4月1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指出对地区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和留守儿童照护。这表明农村寄宿学校有了校舍建设的资金保障,那么如何建设校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更好的帮助呢?首先,保证宿舍有洗澡的热水供应,并建造充足的洗澡间。寄宿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让高年级的孩子帮忙。定期给孩子的洗澡间和宿舍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孩子处于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其次,在宿舍墙壁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后,宿舍配备专门的门卫,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还要有宿管阿姨,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提高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莉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17,15(6):452-454.
[2]汪春梅,金艾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6):25-28.
[3]赵鹏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8(5):345-347.
作者:韦佳玘 余欣欣 姚璎珊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系
-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 下一篇:陶瓷艺术教学工作室制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