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山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2 08:21:04
导语:精准扶贫山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从留守儿童帮扶的政府行为出发,以五里乡政府和相关单位行为为例,探究当地留守儿童帮扶机制构建运行过程中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1精准扶贫和留守儿童
1.1精准扶贫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点问题。2013年11月,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策略。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1.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爱玩爱闹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
2恩施五里乡留守儿童现状
2.1留守形式多样
当地留守儿童的留守形式多样,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双方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另外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照看孩子,但无劳动能力。
2.2留守分布不均
在空间上,当地留守儿童总体上分布较为集中,但在山区或偏远农村地区数量会较乡镇更多,同时分布较为分散,给调研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在空间上当地留守儿童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2.3留守条件各异
当地留守儿童自身家庭条件具有差异性,在各家庭之间,有的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对象,家徒四壁,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仅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有的是父母外出务工,生活条件尚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社会文化需求。
2.4留守心理复杂
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心理复杂,其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强、内向、易受影响等。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与以下因素息息相关:(1)家庭因素。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过多时间关注孩子,交流较少,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孤寂,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祖父母年事已高,常年忙于劳动生产,只能保证孙辈的基本温饱,没有过多的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2)学校因素。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因家庭亲子关系缺失而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如果没有很好地与家庭形成家校联合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学校也就丧失了其心理疏导的有效作用。(3)社会因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会起到正面的影响,反之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对他们而言,身边同辈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
2.5留守感受平和
当地留守儿童在长期留守过程中,生活趋于稳定,他们已经习惯了留守的生活,同时,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趋于平和,对自己家庭生活的感受趋于现实,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生活条件使他们内心不会过于抱怨生活的困难。
3.1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帮扶措施
3.1.1安全教育
当地政府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引导,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告知家长重视家庭对孩子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在安全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
3.1.2学习教育
当地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在团县委的指导下,潼泉小学和下洞小学两个偏远的小学建立了“希望书屋”,同时社会各界积极响应,配合为学生捐赠各种书籍。同时,托管辅导机构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政府因地制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监管的手段,保障正常运行。
3.1.3德育教育
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各学校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通过素质拓展、主题班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感恩诚信、礼貌待人等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
3.1.4兴趣教育
除了必要的学习教育,当地政府也鼓励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苏区小学建立了少年宫,提供兴趣班教学,通过每周五一节课、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兴趣教育。
3.2针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帮扶措施
3.2.1家庭经济帮扶
家庭收入水平低下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当地政府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行异地搬迁、募捐、低保等,为留守儿童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住房问题,提供生活保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独自创业的个体户也提供免税和创业贷的支持。招商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产业帮扶,为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创造可能性。一系列政府行为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了实际性的优惠。
3.2.2专项政策帮扶
当地政府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措施不足,各乡政府部门有一定的专项政策帮扶,如:精准扶贫办的高职高专“雨露计划”、技术生补贴、计生部门的“关爱女孩行动”、民政部门的困境儿童帮扶等,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援助。
3.2.3建档立卡帮扶
当地政府民政部门会定期通过各村支书统计更新本村留守儿童数量,并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档立卡,在后期实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3.3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帮扶措施
当地的留守儿童以父母均外出打工,(外)祖父母抚养为主,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的陪伴,情感慰藉普遍缺失,与父母缺少基本的沟通。当地政府考虑到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现状,在学校通过“智慧校园”手段建立“亲情小屋”,为留守儿童搭建与父母沟通的平台。除此之外,“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形式也通过一对一的形式为留守儿童送去家的温暖。
3.4针对留守儿童安全的帮扶措施
安全是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安局对各学校、托管辅导机构进行定期的安全排查和提醒,从外部环境着手,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各学校实行接送牌制度,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实现连接的无缝化;村委会的指导下,留守儿童父母与照看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书》,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安全。
4恩施五里乡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
4.1制度设计缺失,专项政策薄弱
当地政府在留守儿童帮扶方面,目前尚无相关具体可行的成文措施,专项政策较为薄弱,没有全方位覆盖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制度设计上的部分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的有限。
4.2执行效果有限,社会解释欠缺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着眼精准扶贫,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帮扶性措施,但是各地执行效果不一,而五里乡政府受当地地理分布、经济层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执行效果十分有限。除此之外,政府对相关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社会解释,民众对政策的执行细节和结果反馈不甚了解,容易引起误解。
4.3经费投入不足,返贫现象突出
当地政府的相关经费投入不足,资金链条并不完整,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相关部门如妇联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只能与其他部门合作,对于留守儿童的专项帮扶资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在当地精准扶贫下,有的留守儿童家庭,返贫现象突出,并不是在实质上真正的脱贫。
4.4间断帮扶显著,人员流动加速
当地政府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具有间歇性,持续时间不够,拓展深度有限。在人员流动加速的当下,老师和学生双向流失,而当地留守儿童又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在客观上也加大了政府部门持续帮扶的难度。
4.5市场干预明显,主体监督缺位
在当地,留守儿童托管辅导机构较多,由于父母不在家,或者父母需要外出工作,祖父母需要进行劳动生产,无暇顾及留守儿童,所以托管机构刚好满足了双方需求。市场对留守儿童的干预较大,并且政府部门存在监督缺失的问题,没有明确的主体部门负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恩施五里乡留守儿童帮扶机制的可行性建议
5.1完善制度设计,丰富专项政策
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明晰相关政策细则,形成五里乡帮扶留守儿童的特色活动。在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进行专项政策的调整和更新,以便更好的帮助留守儿童。
5.2严格落实政策,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上级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当地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同时针对当地具体的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除此以外,当地政府要发挥自身政策解释的作用,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保证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
5.3增加经费投入,打牢脱贫攻坚
当地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增加经费投入,同时整合社会力量的帮助,保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有序持久推进与展开。政府发挥关键带头作用,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注入资金搭建慈善组织,成立专项基金,从经济层次上打牢脱贫攻坚战。
5.4拓宽帮扶机制,推动持久帮扶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优势产业(烟草、茶叶、药材等),延长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吸引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强化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固定化,持久性帮扶留守儿童及家庭。
5.5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工作领导
可设立主管留守儿童事务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权利保障机制,强化留守儿童事务的管理权限,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因地制宜做好政策的细化部署。同时,对托管机构进行有效监督,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教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何敬高.精准扶贫视野下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路径[J].社会福利,2016,(12).
[3]冯强.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几点思考[J].社会福利,2016,(7).
[4]汪三贵.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6]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
[7]陈学文.基层政府为留守儿童提供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郭镇乡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8]李俊,王吉春.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川西北地区M镇为例[N].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作者:曹敏 张偲 邹海鸣 陈东辉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 上一篇:水利单位推广继续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
- 下一篇:体育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