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时间:2022-10-17 08:53:46

导语:留守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留守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业成就、生活习惯、人格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培养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智力因素;培养措施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老家随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的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智力因素的发展及其对留守儿童学习成就的影响,但是相关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指出:一个人成就的取得,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5%,而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则占了75%。[1]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1949年,韦克斯勒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先天的和非智力智慧》一文,文中正式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这篇文章也被认为标志着非智力因素的诞生。其后,我国学者燕国材教授将非智力因素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详细的探讨。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个基本心理因素构成: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将狭义的五种基本非智力因素细分为十二种具体的非智力因素: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和独立性。[2]林崇德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其包括情感、意志、气质、性格和个性意识倾向性五个方面。[3]

二、非智力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日本学者田口英字研究了168位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发现他们都有着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坚强的毅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关心周围的事物,凡事都质疑,有主见和事业心,肯努力,珍惜时间,工作时充满热情。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的成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一千多名天才儿童进行的追踪调查研究也表明:与智力因素相比,非智力因素对个人成功的影响更大、更显著。反思国内外偏重智力的教学实践,人们逐渐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需要开发其智力,更需要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一个拥有强大动机、浓厚兴趣、充沛情感、略强意志和独立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取得优异的学业成就。[5]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对其的学习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应关注留守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和培养留守儿童的非智力因素。

三、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

(一)树立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一个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无法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便采取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刺激孩子学习,甚至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受此影响很多留守儿童认为钱比学习更有用。在学校中也只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十分必要。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留守儿童的“要我学”思想转变为“我要学”思想。首先,作为家长必须认识到学习对孩子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并非无用。其次,家长要改变使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的方式,要让孩子清楚学习是为了自己,家长应从自身帮助孩子在校外就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适合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孩子能朝着目标奋发向前。其次,教师不能只关注孩子学习发展的状况,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让孩子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留守儿童真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二)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地追问问题。”一个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去学习,去发现。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其对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将其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鼓励孩子对同一事物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孩子的独到见解,使得孩子愿意思考,强化孩子的好奇心,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有的儿童的兴趣在看课外书、进行体育活动等事情上,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应支持孩子的课外兴趣,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指出现阶段其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同时,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内容,努力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听得懂学的会,从而使其愿意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三)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由祖辈照顾,然而祖辈年事已高,无法负担较多的家务劳动,因此,留守儿童必须分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同时,学校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课后还必须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家庭作业,这两者对留守儿童造成了一定的负担。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会导致其学习情感的降低。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的解决仍有待商榷,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学校“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其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考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减轻课业负担,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四)锻炼留守儿童的学习意志。荀子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的成功来自平日里点滴的积累。对学生而言,平时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等,这些看似很小事情却非人人都能做到。究其根本还是缺乏意志力。缺少意志力的人很难获得成功。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外在的监督,其自身的意志力又较为薄弱,他们更加难以坚持下来。锻炼意志力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与学生一定的指导,指导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避免由于目标不符合自身实际而轻易放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面对困难时能够自己调整心境,增加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对于意志力的锻炼,他人监督等外在因素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孩子自身。(五)培养留守儿童的性格。父母不在身边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性格较为孤僻,甚至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无纪律性、无责任感等不良性格,对此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性格。在学校中,教师应积极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班级集体环境中,加强其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人际交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班级同学间应该互帮互助,自己应该为了班级更好的发展而做出一份努力。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诸多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纪律性、责任感、荣誉感、组织性、自信心等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与教育中形成,并随着个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引导孩子参与有益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从多方便促进留守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

作者:蒋苏蓉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墨英.努力开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J].江苏高教,2000(06):103-105.

[2]燕国材.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4):134-139.

[3]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1-13.

[4]曹丽媛.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及培养途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33-135.

[5]伏俊成.重庆市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