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留守状况与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1 03:19:40

导语:留守儿童留守状况与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留守儿童留守状况与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left-behindchildren)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和城镇地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主要是对由于儿童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一种亲子离异现象的描绘[1]。近年来留守儿童数量急速增加,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留守儿童人数约为5800万,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326万[2]。我国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据统计留守儿童占我国儿童总数的21.88%,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在个别省份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56%以上。而且在留守儿童中6岁以下幼儿所占比例正在快速激增,2005—2013年间6岁以下留守儿童增加了47.73%,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8.37%[3]。这意味着我国有人数庞大的儿童正处在发展不利的危险处境中,而且这一群体越来越低龄化。留守儿童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存在很多生活困境和心理-行为问题。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相对于全国儿童高出30%左右,检出率约是全国儿童的3倍左右。不仅如此,留守儿童的生活困境十分令人担忧。在安全方面: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的比率为13.03%~52.94%[4],在身体发育和营养方面:双亲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8.7%。农村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为32.2%,显著高于同地区非留守儿童的26%[5]。在心理-行为方面:留守儿童比一般儿童具有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2014年贵州省的一项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处于正常水平的只有27.9%,边缘水平的有24.6%,异常水平的有47.5%[6]。其中问题行为较为严重的有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和多动。相对于全国的10.78%~15.16%[7]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的8.1%~11.27%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检出率约为36.1%~47.5%[8-10]。2010年以后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非常集中,然而山西省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拟对山西省留守儿童的留守情况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调查,力图反映山西省留守儿童的留守情况以及与其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对象:在山西省长治县某镇中心学校整群抽样,共调查8~13岁儿童139名,平均年龄(10.2±2.3)岁,其中留守儿童105名,其中男生56名,女生47名。1.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家庭基本信息调查表和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自编家庭基本信息调查表,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级、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父母外出时间和与父母联系的频率等7个项目。由教师填写的教师用评定量表(TRS)用以全面评定儿童行为的量表。该量表主要有3种问卷,即父母问卷、教师问卷及父母教师问卷。本表适用于3~17岁儿童青少年。量表共含28项测题,按0~3级进行评分,0级:无,1级:稍有,2级:相当多,3级:很多。因子分析得到4个因子: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由于调查抽样的学校属于外出务工人员集中村落,村里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全校139名学生中,共有105名留守儿童中,留守率74.1%,回收有效数据103份,有效率为98.09%。留守时间和父母联系频率以及主要照看者的基本情况:独居祖辈照看占28.8%,祖辈双亲照看占51.9%,父母一方照看占19.3%;留守时间5年以上占27.8%,3~5年占15.2%,2~3年占12.7%,1~2年占20.3%,1年以内占24.1%;联系频率:经常联系占48.1%,每周1次占26.0%,每月1次占2.9%,很少联系占23.1%。不同性别TRS各分量表得分见表1。结果显示,经t检验,性别在留守儿童TRS的各分量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2,0.071,0.416和0.914),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其品行行为、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均至少高于全国常模一个标准差以上。女生的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数2个标准差以上。2.2留守状况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对不同留守时间、父母联系频率与问题行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统计,结果留守时间与联系频率在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经过多重比较发现,留守时间与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并不是成简单的呈线性关系,留守时间越长问题行为不一定更严重,留守时间在1~2年和2~3年是留守儿童的适应期,问题行为会在该适应期内降低。而父母刚外出和外出时间超过3年以后问题行为会显著上升。在联系频率上,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会随联系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密集的联系频率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问题行为水平。

3讨论

3.1性别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发现,经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TRS各分量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2、0.071、0.416、0.914。TRS各因子分男孩与女孩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其他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报道不一致,顾建[11]2016年对农村小学生问题行为进行调查发现,男童在品行问题、多动、多动指数因子等方面评分高于女童(P<0.05),在不注意-被动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其它地区不同,山西省长治县某镇中心小学所在村落中女生的问题行为相对更为突出,留守情况对女童的影响究竟如何产生,与男童问题行为发生水平的区别如何造成还应进一步研究。留守女童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3.2留守时间与儿童问题行为:留守时间与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并不是成简单的呈线性关系,留守时间越长问题行为不一定更严重,留守时间在1~2年和2~3年是留守儿童的适应期,问题行为会在该适应期内降低。而父母刚外出和外出时间超过3年以后问题行为会显著上升。张莉[12]于2009年的研究表明,家长外出打工的2年内是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关键时期,外出时间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高危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1年以内和3年以上留守经历是问题行为的高危因素,留守刚刚开始的1年中儿童最容易发生适应危机,问题行为水平有所增加,1年以后儿童适应机制启动,问题行为水平有所下降,而3年以后儿童的问题行为被长时间留守的高危因素刺激,问题行为进一步增加。3.3联系频率与儿童问题行为:在联系频率上,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会随联系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密集的联系频率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问题行为水平。建议留守儿童家长应该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和学业状况加强关注,增加与儿童的联系频率,多样化的使用不同的联系方式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有效干预手段。留守女童问题行为水平较男童更应得到关注,留守对女童的影响更加显著。留守时间越长,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越多,留守1~3年内是留守儿童的适应期,1年内和超过3年的留守是问题行为的高危因素。高频率的亲子沟通可以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作者:麻丽丽 许学华 袁中星 单位:长治医学院精神卫生系 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