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27 10:26:23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安顺市农民外出务工现象依然普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依然在增加。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强化家庭的主体责任,也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安顺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近年来安顺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安顺市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9月至12月间,到全市6个县(区)、12个乡(镇)和22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段为7~14岁,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教育心理和社会心理领域的成果居多。如:江琴[1]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早已被心理学界所应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研时,认定这一群体的心理弹性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特别是父母在家及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频率、不同的照看群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当然,学校对这一群体的额外关注以及有效的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张文诺[2]指出: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制度性孤儿”,在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帮助十分有限。邹先云[3]、张国洋[4]提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缺乏力度和可持续性;政策机制缺乏激励和效果,这导致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成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教育问题都需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引导多方利益群体来改善。季彩君[5]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缺乏良好的教育软硬件环境和基本心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最大、最无辜的弱势群体,也是谈到社会公平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短板,按照教育公平的思想,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是有效的解决思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通过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获悉,农村学校各种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而留守儿童由于处在“留守”状态,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其教育出现了滞后现象。虽然在留守儿童中还是有一极小部分成绩优秀,且不受父母外出的影响的学生,但这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中的特例。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较落后,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习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平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2、缺少心理沟通、性格存在缺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关注,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心理沟通,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心事时,他们通常首先选择同伴,其次是教师,再次才是临时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学习压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可信赖的、能给予其关爱和帮助的对象来进行倾诉和正确的引导。但是因为和父母分离,不能与父母及时良好的交流,而临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的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一旦这些心理疾病形成,要矫正就比较困难。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3、行为道德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一般很弱,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导致产生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他们总有一种被别人欺负的感觉,与人交流,相处的时候总是保持警惕,对别人充满敌意,小事也会计较当真,容易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正是由于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之间这种特殊关系,导致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思想:只要他们不致于发展到触犯法律,不惹出“大麻烦”,其他无论大错小错监护人都懒得去纠正。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有些留守儿童不听劝导,分不清事物的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例如: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习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据平坝县一些学校反映: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一些不良书刊或网络图片、视频、音像制品等,因年龄太小无法抵御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某小学生,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淫秽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些行为和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缺位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因为儿童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辨别是非的意识,所以,此时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令人满意。对正处在成长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力并抵制诱惑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父母的监督是一个影响学习意愿的关键问题。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家庭学习奖惩机制基本废弃,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愿,但长期在家庭教育弱反馈环境下,学习热情的衰减是无法避免的。2、隔代老人监护隔代老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由于思想认识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这一群体远不能起到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的作用,在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微弱。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如果担负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责,由于年龄偏大,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教育手段和行动能力远不及留守儿童的父母。祖父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中重养轻教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年龄相隔较大(一般在40岁—50岁之间),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有差异,导致沟通交流不畅。老年人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政策和学校教学规律基本不了解,也很难对此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些都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被动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不学无术。3、学校和社会力量缺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仍然处在教育部门主导的状况下,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人(通常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重视程度,而缺乏应有的机制。第一,缺乏以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教育部门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通常采取在上而下的方式整合资源,开展行动,农村留守儿童只是单方面的受益者,对这些行动只能被动接受。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人口的关注上,存在着重视农村青年劳动力而忽视农村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缺乏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大多控制在政府教育部门手中,农村社区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缺乏相应的资源,而政府资源基本不能直接分配给社区组织,导致他们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三,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行动中,缺乏表达他们自身需要的相应机会,这便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而在现行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架构中,农村社区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对政府部门资源上的依赖性则决定了他们更多地采取“等、靠、要”的策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不能自发地、主动地将农村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实施效果也未能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范围中,致使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行动中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资源共享机制。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将零散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首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中,加强资源共享,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投入,减少浪费,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果;有利于部门间优势互补,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合力,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队伍。其次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基础教育、身心健康、农村科普、法律服务等方方面面,在整合各部门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为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新的载体,为部门转变作风、树好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资源共享也是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中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三、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动员的激励机制。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组建由党政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基层村、支两委。切实明确每个“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并督促其认真履行监护职责。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托管中心,对处于无监护状态或监护不力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加强宣传力度,使公众树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对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行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优惠和奖励。其次,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我国农民相对分散,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工作,不可能单独面对每一个农村家庭和每一个留守儿童,需要一个中间媒介进行沟通和协调,而农村基层组织能够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使社会动员机制在留守儿童与社会力量之间得到有效的连接。要组织动员农村各种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农村的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文化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及农民合作社等要积极配合社会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积极落实具体工作,做好规划和协调,使社会的投入能取得最大效益,还要通过民主监督,使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作者:马微微 单位: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78-181.

[2]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21-23.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47-50.

[4]张国洋.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比较研究———来自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6(8):41-43.

[5]季彩君.教育公平视阈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基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差异的实证调查[J].基础教育,2016(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