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格塑造的意义

时间:2022-04-27 10:24:20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格塑造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格塑造的意义

在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民工被迫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因为留守,他们在生活上缺乏有效监护、学习上缺乏有效监督、行为上缺乏有效监管,势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道德品格教育和塑造。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少年期形成的品格、道德价值标准等,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一生,忽视这一点,就有可能错过培养孩子完美的个性、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关键期。《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古时儿童初入学堂,便从启蒙开始,启蒙之初,重在培养习惯与品德,我国经典启蒙读物渗入了善、孝、礼、让等传统教育,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健全、独立的个人品格,也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构建农村和谐家庭的需要,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今留守儿童思想之现状

1、道德认识偏差。所谓道德认识,顾名思义,就是个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认识,就是个人对于诸如“善”、“公正”、“平等”等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认识。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并对道德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因此,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形成良好品德前提。在走访调查以及日常接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而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诚实守信、勇敢节制等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嗤之以鼻,认为物质上的富有比精神上的富有更重要,因而对刻苦努力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2、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指在履行各种道德义务的过程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自觉主动地克服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以及在做出行为抉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精神和顽强毅力。它是构成每个人道德品格的要素之一。它能够帮助人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克服内外部的各种障碍和困难,坚持自身认定的行为方式,并由此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临时监护人在监管方面的不力以及学校教育中缺乏相应的指导,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意志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对于某一或某些道德行为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缺乏毅力和恒心。在同伴群体或者周围环境的诱导下,贪图安逸,怕苦怕累,并且易做出很多不道德的行为。这些不仅阻碍了他们积极向上、艰苦朴素等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还滋生了很多恶习。有的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在不良诱惑面前缺乏自制,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3、学习生活习惯缺失。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中都有几个不会:课下一是不会说话,一开口就是喊;二是不会走,一走就是跑;课上一是不会提问,有问题不举手张口即来;二是不会思考,任意一个问题都要询问老师。三是不会听讲。总体而言,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或亲戚作为孩子监护人,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上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大部分监护人只做到了生活上的简单照顾,没有做到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培养。4、道德品格行为缺失。道德品格行为是指“受一定道德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行为”。它分为良好道德行为和不良道德行为两种。良好道德行为是指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不良道德行为是指行为的结果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最终表现,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很多农村学校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违反校纪的更多。根据笔者的总结,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失范行文主要表现在:不诚实,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不知道勤俭节约,喜欢乱花钱;喜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或者不会去关心他人;迷上抽烟、赌博,流连网吧、游戏厅;早恋;更有甚者,会有违法犯罪的行为等。5、心理问题突出。在农村,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由此也会不同程度的疏远。这些孩子远离父母,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忌他们情感情绪的变化,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常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如冷漠心理,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只在乎自己的小天地。没有集体和大局意识,缺乏同情心。性格孤僻,不善沟通,人际交往有障碍;又如空虚寂寞的忧郁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空落,不免寂寞难耐,于是转而寻求别的方面的心理安慰,如迷恋游戏厅与网吧,早恋等等;再如逆反心理,总感觉别人在欺负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焦虑、自闭、冲动,对于别人的关爱不能有效接受,并会对来自监护人、学校及老师的教育和知道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显示:“缺失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有57.14%的留守中学生有心理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留守儿童道德品格培养的现实意义

顾名思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就其对留守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以文化注入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2、提升留守儿童对道德的要求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对“德”的学习和解读,中国古代是“德”为核心的社会,在古代社会具有维持社会运转,同时作为价值准绳。但是当时的中国过多的强调了“德”的社会性功用,而忽略了“法”的建设致使中国长久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德”如果只作为约束自身,提升自身修养的标准则中国传统的“德”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具活力。“德”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学习之后,重点学习“德”对自身的要求,印证自身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后会自发的去践行“德”的理念,会对留守儿童未来的行为作出引导。3、提升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历史,会让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更具责任感,因为在接受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逐渐由责任意识淡薄转变为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里,应该为什么而努力。同时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等等对人自身责任感提升的语句数不胜数,而忧患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其中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则是忧患意识最亮丽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质是爱国主义。在历史与文化的共同熏陶下,留守儿童将在未来生活中更具责任感与前瞻性。4、提升留守儿童的集体融入力,形成健康人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扶助的精神引导。体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濡以沫等等文化节点之中,这样的文化熏陶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更多的与人交流融入集体,培养健康开朗的性格。5、提升判断是非的能力,运用思辨的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人们对真理认识的重要性,以老子和庄子为首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辨证思考《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在面对外部诱惑时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增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继承传统文化中道德品格塑造的积极内容。集合农村留守儿童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文化、习惯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逐步的引导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中,以此来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保证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格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徐浩 单位: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