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27 08:15:10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城镇化背景下,由于人口的大规模社会流动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在受教育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教育保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社会流动的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上面临的困境,分析导致困境产生的人口流出地与人口流入地教育保障政策问题及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获得上的先赋性与后致性影响因素限制,在此基础上建议形成一个政府为主导,“家校联合”,社会为依托,以留守儿童自我为中心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体系。
关键词:社会流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留守儿童。本文对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4个月以上,留守在家的18岁以下的儿童。
2.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基本类型,分别指个人或社会价值变化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位置是否有方向上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则这种社会流动可以称之为水平变化;相反,则称之为垂直流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
从社会流动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保障问题上的困境包括水平流动困境和垂直流动困境。水平流动困境包括:(1)流动产生的亲子分离,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缺少完整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照料不健全,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面临更多压的心理问题与力。(2)家庭教育支持不足,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垂直流动困境包括:(1)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获得上处于劣势,影响教育推动其进行社会垂直流动的作用。(2)教育分层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借助教育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可能性减低,教育成就贬值。
三、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1.水平性流动障碍。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对儿童教育机会的影响以及高考制度中户籍制度的限制问题,水平性社会流动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的一个不能回避的视角。(1)人口流出地教育保障不足。第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缺少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支持和相应的引导。第二,学校未能落实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保障措施,不能承担其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中的相应责任。第三,地方经济不够发达,不能有效吸收和容纳当地剩余劳动力。(2)人口流入地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发生在社会群体之间,是指强势群体或者主导群体,对于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或者贫弱群体,在意识和制度(政策法规)等层面上的排斥。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属地管理原则,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面临着户籍制度的排斥,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或者即使选择了在流入地上学,也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积极性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2.垂直性流动障碍。教育对于垂直性社会流动的作用既受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也受后致性获得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对社会垂直流动中的作用面临着先赋性优势不足与后致性获得乏力的双重障碍。(1)先赋性优势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先赋性优势主要受家庭及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流动方向大部分为从乡村流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劳动量大的工作,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优势与城市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处于劣势。另外,农村儿童的发展受到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农村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仍处于劣势,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具有的社会网络与身份团体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而言并没有突出的优势。(2)后致性获得乏力。农村留守儿童后致性获得受到政策环境制约和自身发展动力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教育体制上,由于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儿童教育获得不足,教育分流体制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农村儿童的发展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市场及从政区域之间的的政策性限制,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就业上仍处于劣势,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困境也造成农村对教育的信任危机,降低了教育对于农村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农村留守儿童主动追求教育改变社会阶层的动力不足,形成了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固化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代际流动。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措施的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改变留守儿童在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地位,畅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流动的通道,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等微观主体的积极努力,也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社会的引导。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上的统筹协调作用,改革教育体制与相关配套制度,建立长效发展机制:(1)将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作为一项单独制度纳入教育体系。(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随父母流动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4)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公正发展,促进农村儿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公平。
2.推进“家校联合”机制建设。推进“家校联合”机制建设,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家庭教育责任的回归,为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1)发挥学校纽带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微信群、定期召开家长见面会、开设亲情热线、亲情室等方式保障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2)学校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辅导室、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等。(3)采取强制性措施保证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推行监护人监护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4)是家长之间建立互助监督机制,一方面团体意识会对家长的起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团体内部的互帮互助作用,更好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益。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文化建设、舆论宣传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精神文化关怀;通过公益组织、慈善活动、社会捐赠等提供物质支持,解决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爱心课堂、师范类学院互助机制等,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4.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注重心育。各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以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以自信、自律为内容的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心理素质,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是在社会流动中产生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改善其社会流动机制与流动环境入手,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作用畅通社会流动机制,通过“家校联合”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流动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社会支持,以留守儿童自我为中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教育。
作者:白帅男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潘璐,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甫勤,西方社会流动研究综述,兰州学科,2008年第8期,总第179期.
[3]褚宏启,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如何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Vol.36,No.16,P15-P18.
[4]杨菊华,人口流动与居住分离:经济理性抑或制度制约?,[J]人口学刊,2015.01.003.
[5]梅纳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6]季彩君,从学习差异看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基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2016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3期.
- 上一篇: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立法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