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学管理工作探讨
时间:2022-06-21 09:49:32
导语:留守儿童教学管理工作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才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打工经济热潮的出现催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群体作为小学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对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提到的留守儿童特指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在家乡由家里长辈或者亲戚朋友照看的儿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班级管理;留守儿童;素质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现存教育问题
1.学习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盲区。一方面是因为留守儿童课后复习得不到家长的有效指导和监督,学生回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能不能顺利完成作业或者检验课后练习的质量,学习成绩不能稳定增长甚至还会倒退;另一方面,父母离家的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学习状态较为消沉,不能集中注意力;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照顾可能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营养跟不上的情况,而这,亦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学习。
2.心理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机会比较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迫于生活压力无暇亦或无能力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学龄期的留守儿童一般对自己的家庭状况会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家庭经济、父母身体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留守儿童的压力来源。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常常情绪消极,精神萎靡,性格古怪,甚至会变成“问题儿童”。
3.人际交往方面。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缺少求助对象,使得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容易犯错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此同时,由于父母在家庭中的缺位,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互动关系面临解组,亲子之间在相互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障碍。
二.教师的行为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平常学生,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们首先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小学生,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不受侵犯。留守儿童大多家庭贫困,且父母一方或双方的远离让他们无法享受全面的来自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与关心。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在教育态度上应该一视同仁,避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与周围其他学生的差异与落差;在教育方法上需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因势利导,最大程度克服留守儿童身上的不利因素,发扬积极因素。
2.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新课标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这一观念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指把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素质”,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也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应该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塑造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引导学生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根据木桶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最短的那块木板制约着木桶的容积,班级之中,留守儿童群体就像一块短板,而留守儿童自身也有各种各样的短板,因此,准确的为每一个留守儿童“把脉”,补足短板,将每一位儿童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新课程标注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价值,不能够体罚、歧视、嘲笑他们,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给予他们积极的赞赏。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时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需要教师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肯定。当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长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与他们平等交流、耐心沟通,用真诚的态度取得留守儿童的信任,做他们的知心大哥大姐,做他们的好朋友。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要求教师做到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并且健康的发展,要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留守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留守儿童会继续存在,小学教师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班级管理过程,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庆峰 吴媛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南河小学 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中心小学
-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 下一篇: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研究
精品范文
10留守儿童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