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01 10:14:19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缺失,在心理健康、成长认知和社会化方面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留守儿童情感研究入手,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通常意义上讲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留守儿童的产生是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打破了原有城乡固化的二元社会结构,而农民工流向城市后,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子女教育等问题,仍有相当多的子女无法与农民工父母共同进入城市中生活,需要留守在农村,造成“空巢”现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缺失,在心理健康、成长认知和社会化方面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留守儿童情感研究入手,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及解决对策。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留守儿童的年龄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主要将16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较为弱小,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对家庭的需求度较高,因此将这一部分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一、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家庭依赖感过强。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年)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有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强烈渴望。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实现孩子渴望父母关爱的心理需求,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增加,也无法满足其对家庭的依赖感。一些留守儿童在出现困难和心理问题时,更有可能向同龄人那里寻求依赖,但同伴给他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同伴身心不够成熟,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多数情况下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二)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通常由祖辈负责照顾其日常生活,祖辈多数为年龄偏大、体质衰弱的老人,无法带给其足够的保护,或是孩子受到外界的压力时不能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慰藉,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通常表现为胆小、懦弱。加之社会中时而发生的伤害未成年人案例,致使其脆弱的心理通常伴随着恐惧感。正是由于缺乏安全感,部分留守儿童会在家人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选择到人多的地方滞留,寻求心理安全感的满足,而人多的场所可能隐藏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更将可能对其安全造成威胁。(三)自尊心过强,却又表现的较为自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日常的保护和鼓励,害怕受到讽刺和打击,导致其自尊心过强且内心较为敏感,对家庭成员及老师的管教与批评易产生抵触情绪,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时常会曲解他人之意。而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却带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孩子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可能存在障碍,缺乏鼓励,会表现出自卑情绪,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封闭、缺乏上进心等,给学校尤其是老师开展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四)存在一些消极的心理情绪。留守儿童处于青少年人格形成、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由于在情感上没有得到其他同龄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时常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情绪,如悲观、孤僻、焦虑、神经过于敏感,甚至出现任性、狂躁、过于极端的性格表现。在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会出现不易沟通、交往困难、自我中心、毅力不强、回避各类群体活动等特点,社交水平偏低。这样的儿童在父母回家时,也会表现出故意疏远、不理睬,或者在他人询问父母情况时故意说反话。(五)学习欲望不强,成绩不佳。一方面,在客观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监护不力,或是介入甚少,或是缺少督促和鼓励;另一方面,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祖辈文化素质低,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或是自控力不强,贪玩放任学业,致使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劲头不足,获得知识的欲望不强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常会出现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等现象,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成绩较差,甚至会产生厌学、辍学等情况。(六)道德行为不良。留守儿童在身心成长发育阶段,没有得到父母在思想认知、价值规范和道德观念的言传身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缺乏对社会公德的有效认知,缺乏对是非价值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在道德行为上出现偏差,受到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自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是个小大人,可以自己作主决定自己的行为,长期下去形成一些生活恶习。如在网吧彻夜玩游戏、沾染社会不良风气、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看色情音像制品等品行不良问题。
二、针对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解决对策
尽管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感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首先,这些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其他儿童身上。其次,留守儿童较之其他非留守儿童也会表现出其他优秀的性格特质。另外,留守儿童的现象并非是不可逆的过程和经历。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要从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一)家长方面:一是要加强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监护人要注重自身修养及素质的提高,用一言一行教育和引导孩子。不能采取极端教育,认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要更加疼爱孩子或者严格要求孩子,这样的极端教育有时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的不良性格,有时会造成孩子抵触和逆反心理,对孩子都属于不良教育,也是一种伤害。另外,监护人要注重与孩子进行经常性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给予关爱。二是增加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率。外出父母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与子女进行沟通,不仅要询问子女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更要注重与子女进行更深层面的情感交流,以满足子女内心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另外,父母要经常回家,多与孩子在情感上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还应尽量改变这种留守状况,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和健康的成长环境。(二)学校方面:一是多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多与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对比孩子在校和在家的日常表现,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此外,学校可将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统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项讨论及经验共享,从学校层面研讨切实可行的政策来解决或减缓留守儿童问题。二是推行家长制。学校可以组织当地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共产党员及社会热心人士作为“家长”,采取自愿原则,进行“一对一”帮扶,协助学校、家庭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培养。三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排查与教育。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办公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引导。(三)社会方面:一是农村社区要增加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项目,通过教育培训转变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要使家长认识到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和情感问题的严重性,要让孩子尽量感受家庭关爱的温暖和家庭功能的完备。外出父母要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多方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二是政府部门及社区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对某地区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和帮扶项目,或是为留守儿童建立青少年活动之家,让孩子在公共的活动场所中增进了解、共同成长。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加快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户籍、医疗等一系列保障机制,逐步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现象,让每一个外出打工家庭都能够享受家庭团聚的天伦之乐,让孩子们都拥有一个倍受父母疼爱的幸福童年。
作者:付建波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