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长制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12 11:07:33
导语:留守儿童家长制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家长制施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家长制是否成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良方呢?笔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正在施行家长制的章镇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开展了动态跟踪调查后发现:与上一年相比,65.9%的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稳中有升,违纪行为同比减少11.63%。这些数据说明,家长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但在施行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程序性的“行为”难以替代亲子之情
调查中有75.36%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比较关心自己的生活,但77.16%的留守儿童仍存在思亲、寂寞等心理问题。这就说明,亲子之情是人间最质朴、深厚、天然的感情,家长“好意施惠”①式的关爱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需求。
(二)临时监护人身份令家长处境尴尬
农民工进城务工后,一般都委托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或朋友来照顾子女。家长在实施“”行为时既没有受留守儿童父母委托,也未在第一时间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协商。调查中,有5.4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他们不需要“家长”。可见这种“好意施惠”的行为并不能完全被家长接受。另外,“家长”与原临时监护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厘清,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存有彼此依赖对方的想法,使得留守儿童处于无监护或弱监护状态。
(三)无偿难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家长制规定了家长的各种职责,但对认真履行职责的家长却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调查中,20.25%的家长坚持做到了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话,64.25%的家长对这项工作兴趣不大,这些数据既表明了部分家长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工作积极性不高,也说明家长制缺乏激励机制。
(四)短期帮扶难以保证教育的长效
因家长职位的变动及留守儿童升学等原因,他们的这种帮扶关系往往很短暂,能维持一年以上的仅占23.3%。家长的频繁更替使得留守儿童要被动地接受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这种短期的帮扶,难以达成长远的教育效果。调查中就出现了换家长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反而变差的案例。
(五)家长衍生出的新问题
家长制的施行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发挥了积极的意义,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加重了留守儿童自卑、叛逆的心理。调查中17.09%的留守儿童对别人称自己为“留守儿童”表示反感。“家长”的介入,更加暴露了他们的这一身份,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意识。另外,不少“家长”在没有考虑留守儿童意愿的情况下,把他们拉到公开场合参加各种仪式,或是接受媒体的采访等,这更加重了他们自卑或叛逆的心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长变得更不负责任了。有20.59%的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做到一周与子女联系一次,家长的出现,使得他们的家庭顾虑更小了,走得更远,回得更少,导致原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一步缩水。
二、家长制实施问题的归因分析
家长制在实施中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根源在以下两方面。
(一)不具备法律效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家长”的职责虽也含有照顾、管理留守儿童的意思,但尚未达到监护职责所要求的程度,因此不能认定他们的行为属于法律规定的监护职责。另外家长实施“”行为时,并未在第一时间与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进行沟通和协商,甚至无法达成一致,因此这种行为也不属于委托监护。家长的行为是一种好意施惠,没有追求法律效果的意思。
(二)缺乏保障
从制度论的角度来看,家长制也是一种正式制度,它是一种“有形的”、“成文的”并在“组织强制力作用下实施”②的制度形态。但该制度在外部保障机制与内部制度体系上仍存在缺陷。
1.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撑
家长制虽然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倡导、支持,但还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这个高度。从与校长们的访谈中我们得知所谓的政府倡导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校寻求政府的帮助,把家长制挂靠到政府头上,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而已。实际上地方政府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因为它没有拨出相应的经费。而农村学校根本无法为家长制支出专门的活动经费。虽然政府下拨的生均教育经费在逐年提高,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已全部免除,学校可支配的经费已大大减少。因此家长制的施行缺乏最起码的经费保障。
2.缺乏制度规范
从目前的制度看,家长的选择、追踪、退出以及补助和奖励等方面,都缺少应有的制度支持,需不断完善。如家长的选择缺乏以经济水平、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等为参考的指标体系;家长的状况,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和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等,也缺乏持续的追踪考察;对认真履行了职责的家长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等。
三、改善家长制的建议与措施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改革着手。而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历史的积淀,社会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施行家长制,不失为一项人性化的举措。但是家长制的实施不应该仅表现为一种表层的、模糊的精神关爱,一种临时的、短暂的帮扶,它应该朝着留守儿童心灵空间、生涯设计等领域迈进,为他们一生的幸福着想。(本文来自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杂志。《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一)政府加大对“家长制”的扶持力度
教育是公共产品,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政府发挥公共政策的功用
公共政策系统对社会的存在、运行和发展起着导引、协调、控制、分配的作用③。家长制的实施,牵涉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利益个体和群体。政府应在明确各方职责的基础上,修改并完善家长制,把它作为管理留守儿童的一项公共政策来实施。
2.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是要订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育管理不力、抚养责任不落实该怎么办却没有明确规定;《民法》中关于婚姻变更、监护权转移的问题也无明确法律界定;家长故意或过失造成留守儿童人身或财产损失的行为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触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深水区,有赖于出台相关的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要改革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监护的责任。要健全委托监护立法,明确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临时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深层监护。
3.加大经费的投入
调查中有13.49%的留守儿童父母支持家长工作有偿化。这一数据表明了家长工作有偿化这个理念逐渐地为留守儿童父母所接受。家长制的实施,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也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有关人士曾经统计过,家长制在全国推广每年需要约3亿元④。那么这笔经费如何筹集呢?笔者认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该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相应经费,外出务工家长作为受益者也应该支付一部分,社会中的慈善机构也应积极参与。
4.整合社会资源
目前家长的主体是农村教师。农村地区教师编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81.25%的教师身份的家长认为它与工作有冲突。其实,在家长的选择上,社会上还有许多优秀资源可以挖掘。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舆论引导,牵线搭桥。其次,政府应组织各相关部门,对校园的周边环境和农村社区教育场所进行常态化管理,从而为家长制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托管中心,实现社会化管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成人和更多的同伴”⑤。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也在探索用寄宿制模式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如湖南正在大规模建设寄宿制学校,让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家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硬件保障的家长制。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新家长制,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实施家庭化、集中化管理。托管中心实现社会化运作,直接向政府负责。
(三)强化外出务工农民家庭教育意识和责任
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⑦。抚育、教育孩子是法律赋予家长的责任。特别是在孩子成长和性格、习惯、品行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外出务工农民夫妇要尽量保证一方留在家中或间歇外出,双方都外出的必须给子女找好家长,委托他人进行管理。在教育子女方面要与家长达成共识,认真规划孩子的未来。子女委托给家长后,要经常性地与子女及家长联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政府和社会各部门要对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强化其外出后子女托管的意识,并监督其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作者:吴友平
- 上一篇: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3篇
- 下一篇: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认知
精品范文
10留守儿童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