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3篇

时间:2022-05-12 11:00:30

导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3篇

第一篇

1.湖区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措施

课题组组织成员及全体班主任老师落实了“家校联系卡”,它包括了学生姓名、学生班级、学生监护人姓名、学生监护人联系方式、教师姓名、教师联系方式以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监护人按期进行联系的记录等相关内容。通过“家校联系卡”,建立了课题组成员及学校班主任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对于家长务工地、临时监护人信息、联系方式、学生品行、学习成绩等信息做到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对湖区留守儿童的培养工作,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本校教师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求进行家访的教师在放学后或抽出午休时间到学生家里探访,对“家校联系卡”所掌握的学生相关信息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通过以上工作,发现对于湖区留守儿童,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湖区用船从事内河航运工作的家庭较多,大部分学生家长长期在外进行内河航运,而把孩子交给年事较高的爷爷奶奶照顾。这些孩子在良好学习习惯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养成上,存在尤为严重的问题。

2.湖区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父母对孩子启蒙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2]。在湖区,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只能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一部分孩子跟着自己的亲戚生活。离开了自己父母的这些“留守孩子”,由于失去了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2)“隔代教育”问题严重

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就产生了“隔代教育”这一突出的问题。“隔代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湖区小学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层次较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文盲。这样,老人对孩子的学习就不能做到较好的引导、教育和监督;其次,由于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有些老人对孩子百依百顺,任凭一些孩子为所欲为,结果,有些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毛病;最后,父母的关爱是老年人对孩子的关爱永远无法取代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留守小学生“亲情饥渴”,进而在心理健康、性格培养等方面出现偏差,最终使得湖区小学留守儿童的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日常生活管理的缺失

这些湖区留守小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虽然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但是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在孩子不能按时或及时完成适量的家庭作业时,家中无人过问,无人能问,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是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再者,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相比而言,湖区小学留守儿童有着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去湖边戏耍,可以去网吧上网冲浪,而这种生活方式若不能得到良好的约束,最终,有部分人会受到社会闲散人员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气,更有甚者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4)父母对教育的心态

父母对教育的心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湖区小学留守儿童的正常健康的成长。根据本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长期从事内河运输工作,在这部分家长中,又有部分家长文化层次较低,本身对教育就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孩子能认识一些文字,长大后就可以上船从事运输工作而挣钱,获得较为良好的生活。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使得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湖区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心态,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

3.教育措施

针对湖区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1)加强班主任工作

大力加强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用。倡导“爱心爸妈日”见面“问候”;构建各个家庭的互助形式,创办家庭式学校教育模式,唤醒“留守学生”的家庭归宿感。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是与“留守儿童”心理距离最近,最了解他们的情况,最易于与他们沟通的学校主要成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心帮助,最易得到“留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最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认真做好全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要通过与教师签订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教务日记,定期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谈心日”活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帮一”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建立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工作制度,明确相应职责。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全程跟踪教育。

(2)学生团队建设

做好学生团队工作,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利于交流、理解和相互鼓励,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愉快学习。学校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爱亲密关系。学校和教师尤其要教育其他学生尊重“留守儿童”,真诚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同时,要学习“留守儿童”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

(3)家庭学校共管

努力做好监护人工作,形成家庭学校共管合力。学校在认真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做好监护人的相关工作,要加强与监护人的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同时鼓励和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建立沟通机制。

(4)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为“四维”育人目标,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四个方面融入多种教育元素,运用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唤醒情感、收获成长的阳光德育,形成“四维”互动“阳光大课堂”[3]。

4.结语

湖区小学教育中,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只要学校和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与学生家庭共同努力管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快乐学习。

作者:陈敬花屈伟涛李明蓬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留庄镇马口小学

第二篇

一、固镇县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较艰苦。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得知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艰苦:①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约70%的孩子都由祖辈照顾,剩下的约30%都是他们的亲戚照顾;②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大约85.7%是在初中以下,没有大学或更高的文凭;③由于乡镇的经济发展较落后,有将近50%的家庭年收入只有3千-5千,有时因天气原因,一年连3千的收入都没有;④约有18.8%的孩子有时好几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其他的孩子一年基本上也只能见到父母1-2次。

(二)留守儿童身形纤瘦多半营养不良。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留守儿童多半身体纤瘦。一方面可能是留守儿童多数由老人抚养,老人对孩子偏食行为不予纠正;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未能及时给孩子生活费,造成看护人资金不够,不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

(三)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多自闭。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隔代之间交流不多,孩子很难打开心扉说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他们正处于心理成熟的阶段,如果有问题不能解决很容易误入歧途,出现自闭、社会逆反、自卑等,对家庭和和社会造成危害。通过调查发现,在疾病患病率上,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差距较大。

(四)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多不积极。由表可见,初一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的比例最高,此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是最需要父母呵护和家庭温暖的,而恰恰此时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温暖,这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二、探究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由于缺少父母的指导,看护人管教起来有心无力,尽管老师尽心尽力,但这些留守儿童往往学习上没有目标和动力,缺乏刻苦认真的品质。且一些成绩本来很好的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成绩日渐退步。而学习成绩不好,又进一步加大了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极易行为失控,引发出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父母在外导致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对他们的愧疚多用物质补偿,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补偿。同时家长缺乏与老师的交流,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而且,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如何从心理上来照顾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重心。

(三)学校师资水平较低。据该县相关数据统计,固镇县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全县农村小学50岁以上教师约占30%,教学观念较落后;同时,学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孩子全面发展的资源不足,比如音体美教师紧缺,全县小学音体美教师实际需要近450人,但目前专职教师只有57人。且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专职老师更少,非专业老师又缺乏心理知识培训,因此关爱留守儿童的效果不明显。

(四)国家教育投入经费未合理分配。目前教育不均衡问题严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各层次学校都在分类分级,这使得经济、生活上的弱势群体更加处于不利的境地。而且我国对高等教育学生个人的财政资助方式不尽合理,耗费了大量国家助学金却忽视国家助学贷、借款和勤工助学对学生的鼓励。同时也有数据表明,我国农村教育资金缺乏与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不足有很大关系。

(五)社会未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随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时而会出现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不实报道,夸大歪曲事情真相,使得老师正常的管教被放大成体罚,舆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老师行使正常的管教职能,出现一种“不敢管,不想管”的尴尬局面,使得孩子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促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要注重心理上的关心,多打电话与他们交流,有条件的最好将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监护人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即使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也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教会儿童做人的道理;家长要保持与老师的沟通,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学校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也要多和孩子们沟通,根据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全面的关注留守儿童。

(二)吸引新人壮大学校教师队伍。吸引年轻一代教师,壮大学校教师队伍。针对乡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可以提高教育师资待遇,完善教师评审政策,对乡村教育师资给予艰苦工作环境补贴;国家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减免师范类大学生部分学费,要求他们毕业后返乡从事一定年限的工作,鼓励非师范类大学生志愿下乡支教,为农村学校教育注入新血液。

(三)学校合理配置拨入的教育经费。学校应当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保护好留守儿童心理自尊的前提下,补助措施可稍向留守儿童倾斜;这些方面固镇县做出了表率,固镇县教育局2011年报告中指出:2011年国家和省补助固镇县公用经费预算4661.5万元,拨付到各义务教育学校4116.7万元,受助中小学生数63772人,结余教育经费544.8万元全部拨付到薄弱学校;全年发放初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426.7万元,享受资助学生4267人。

(四)政府加强教育预算拨出监管和改善教育投入结构。国家应严格监督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及专项补足,省级政府在接受中央一级的转移支付以后,应及时足额下拨转移支付款以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使市、县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最终落实者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实现对教育的投入。

(五)经济与教育发展齐头并进共建和谐社会。国家应鼓励农民返乡创业,通过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以固镇县为例,其盛产花生,应当延长花生的产业链结构,多渠道研发相关产品。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和科技研发方面的扶持,吸引在外打工人群回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作者:沈菲张秋月工作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第三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的分布结构情况。从宜春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数据来看,全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36.2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4%;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23.2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4%。在区域结构上,经济薄弱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在性别结构上,留守女童占据相当的比例。留守儿童的数量大,面临的生活、安全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2.留守儿童的监护管理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的占总数的80%,由亲戚朋友或别人托管的占总数的15%,其他监护的占总数的5%。此外,留守儿童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小学文化的占60.5%,初中文化的占28.7%、高中文化的仅占1.3%,另外还有9.5%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

3.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情况。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的走访,了解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除少部分表现优秀外,大部分表现为一般甚至较差。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为优秀的只占11.9%,为良好的占29.5%,为一般的占36.7%,表现较差的留守儿童占到了21.9%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情况下,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在教育、心理、性格、学习、品行、安全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关系相对疏远,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平均一周一次的占11%,一月一次的占34%,不定时联系的占47%,很少联系的占8%。有45%的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父母的打工地点和打工情况,有76%的留守儿童没有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眼泪汪汪。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和关爱,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做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在家庭,表现为不讲究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会,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赌博等不良行为。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无法保障。例如:袁州区天台乡发生儿童溺水案,全部是留守儿童;一些乡(镇)幼女受性侵害案时有发生,大部分也是因为留守女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3.各方面联动不够,社会管理缺失。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管理缺一不可。但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家庭、学校、乡(镇)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上,除部分学校采取电话联系外,85%的学校采取留守儿童与非留儿童一样的管理办法,缺乏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作用的弱化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不完善,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基层组织和乡镇村干部大都担心留守儿童问题不解决好,所隐忧的社会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定程度上,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仅是各家自己的事情。调查走访发现,90%以上的乡镇村没有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职责和工作的管理范围,而是由留守儿童家庭或监养人自行监护和管理。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单纯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其实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在农民问题上深层次的反映,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矫正代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从全局出发,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1.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作用。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在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底数的基础上,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向高一年级负责,小学向初中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二是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帮扶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家长”。三是实行留守儿童“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回报社会的关爱。

2.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一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沟通。学校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开设亲情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二是重视家庭教育。妇联、教育、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力度,通过创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开展“临时托管人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所与留守儿童结对,通过不定期派出医生开展心理咨询、免费体检、巡回义诊等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明确职责,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儿童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二是加大社会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示范家长学校、优秀留守儿童家长和优秀留守儿童的评比表彰活动,组织社会志愿者开展“爱心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以村组为单位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课外小组活动,举办“亲子书信”比赛、“亲子同乐”的春节团聚、“爷孙悄悄话”家庭交流等活动,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等亲人感情沟通的桥梁,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办好事,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本文来自于《理论导报》杂志。《理论导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汤文俊汪冰工作单位:中共宜春市委党校中共江西省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