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成绩差异性研究

时间:2022-05-12 10:39:36

导语:留守儿童成绩差异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留守儿童成绩差异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简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化转移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留守儿童的规模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扩大。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2013年5月,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人,占全国儿童20%左右。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心理、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这就更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学术界予以高度关注。研究表明,孩子在中小学阶段成绩越好,在进入工作岗位时收入可能越高[1]。在儿童发展的国际性测试(PISATIMSS)中表现越好的国家,其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表现也越突出[2]。因此,关注“留守儿童”成绩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逐步深入,但多数谈及的是留守儿童心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对其学习方面的讨论明显不足。比如,父母外出打工是否会对子女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大部分学者认为,师资力量、监护人文化水平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推断父母外出打工是导致孩子成绩明显弱于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3][4]。另有学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影响或者影响不显著。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是因为他们对于父母的想念和随之而来的孤独寂寞感造成的,又或是父母外出造成孩子学习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父母是否外出对孩子成绩影响不大[5][6]。从样本选择来说,多数研究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即算做留守儿童[7]。少数研究则认为,父母单方外出并不代表其家庭教育就缺失,应该从父母角色是否缺失来定义留守儿童[8]。本研究以西部某欠发达县为调查样本(以下简称为调查县),走访了被调查县6个乡镇,着重从留守儿童的成绩表现以及相关的学校教育、家庭护理和政策需求等方面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将小学和初中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学校成绩登记册,可靠性强。另外,本研究首次将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定义为“留守”,单方外出的定义为“半留守”,区别对待,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最后还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留守儿童成绩表现差异的原因。

二、“留守儿童”成绩表现的差异性和阶段性

根据调查县2013年的统计数据,该县共有留守儿童15204人,其中高中以下学龄留守儿童11310人。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7038人,占留守儿童的62.2%;父母双亲外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4272人,占留守儿童的37.8%。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各年级留守儿童人数呈递增趋势,三年级以上的留守儿童,大部分在学校住宿,寄宿学生5883人,占52%,且80%以上在农村。本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总共访谈了调查县中的骆驼巷村、娟岭村、十里铺村、金山村、赵塬村、权垣村等6个村落;并以十里铺村的十里中学和十里小学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十里中学总共发放问卷316份,包括留守和半留守儿童共158份,非留守儿童158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其中包括143份留守和半留守儿童。十里小学共发放问卷300份,总回收有效问卷265份。这里定义父母一方外出者为“半留守”,双方都外出者为“留守”,而留守儿童和半留守儿童相加成为“总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留守、半留守和非留守儿童三者成绩相差不大,留守和半留守儿童整体成绩表现比较靠前,由高到低基本呈“倒金字塔”分布。而初中阶段,三者成绩表现差异却十分显著,总留守儿童的成绩分布由原来的“倒三角形”转变为“正金字塔”分布,大部分总留守儿童成绩表现不佳,总留守儿童整体排到了后50%。图3是被调查中学相对于小学成绩表现的一个对比统计数据。数据显示,60%的留守儿童和53%的半留守儿童较自己小学成绩而言,都明显下降。而这一现象在非留守儿童中仅占37%。充分证明了对于总留守儿童,在初中的成绩表现明显劣于小学,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留守儿童”成绩表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面对以上数据和案例,可以肯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确实存在成绩表现的显著性差异,且“留守儿童”的成绩在初中阶段有更为显著的劣势。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一)初中学习难度加大,家庭辅导缺失

调查显示,该县小学生平均每学期5-6门课程,初中则增为7-9门。同时学习难度也由小学阶段的认知性学习提高到了运用性学习,对于所有刚进初中的同学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小学阶段,或许仅存在学校教育孩子依然可以完成学习,成绩差异不大。但是初中的课业难度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和监护人的辅导能力。突如其来的繁重课业让留守儿童极其不适应又无处可诉。这样,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落差,从而出现焦虑、自卑、厌学等等症状。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有人监督您学习吗?上表中的调查数据差距已不小,但是经过实地了解得知,所谓的监督学习,在很多留守儿童家庭也就一句话:“作业写完了吗?写不完小心老师收拾你!”很多的监护人从来没有真正仔细地检查和核对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也从未和老师交流过孩子的在校表现。数据还显示,只有36%的监护人积极参加家长会,其余64%的监护人态度消极或者拒绝参加。他们过多地依赖学校教育,从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辅导性作用。

(二)“青春叛逆期”,情感需求无法满足

被调查中学的初二年级学生李某,从初中开始留守,留守时间2年,她和弟弟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小学期间父母还未外出打工,每天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后就心无旁骛地玩,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可是自从父母外出后,再也没有人督促自己学习,加之父母出于补偿心理,给的零花钱比较多,自己也刚学会了上网,每天穿梭在游戏厅和网吧之间,一个学期下来,不仅成绩下滑严重,在同学眼中的形象也大不如前了。父母知道后,对她大加斥责并且削减了部分零花钱,可是李某觉得父母不仅不照顾自己,还对自己特别苛刻,心里充满怨气。为了赌气,她依然每天来往于游戏厅和网吧,而且变本加厉。班主任老师表示跟李某家长进行过多次沟通,起初家长很重视,但由于教育方式欠佳,只会一味地训斥,效果不是很好,再发现多次训斥无效加之父母身在外地,交流不便,家长便有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本来李某的变本加厉只是为了赌气和引起家长的关心,看到父母渐渐放弃了,李某陷入了极度的迷茫。她没办法和远在他乡的父母及时交流,同时也不想主动和老师交流,因此她只能跟班里的好朋友倾诉,同龄人之间的倾诉只能得到安慰,却得不到解决办法。多亏班主任细心,主动与她交谈,才使她又回到学习的正轨上。这个案例中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形式简单,而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地交流,暴力手段不仅用处不大,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同时还会给孩子造成误区,易使孩子带着埋怨去生活和学习。而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孩子的一些细微的变化特别容易被父母察觉,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一些小毛病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扼杀在萌发期。同时,非留守儿童在出现问题后也有充足的时间跟父母沟通,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多数留守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法负担多余补习费

通过走访发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当地的低保户。这几年国家政策落实到位,所有义务教育期间的学费基本免除,农村学龄儿童还可以享有免费的“营养午餐”以及免费的“集体宿舍”,这就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调研发现,家里每个月给留守儿童的生活费平均在100-150元之间,如果每个月在校时间按20天计算,那么平均每天5-8元,而孩子的早餐和晚餐还要包含在内。绝大部分孩子没有多余的钱去补习功课或购买学习资料。由于农村课业负担很重,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远远超过8个小时,所以基本没有时间满足孩子开小灶的需求。同时,留守儿童家庭条件都比较差,他们无法负担城里高额的补课费。据了解,如果每学期补课费在100元以内,家庭还是可以接受的,一旦超过100元,绝大部分家庭会选择放弃补课。就目前情况来看,初中留守儿童的成绩只能由学校来负责,而且一般的农村家庭也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学校和孩子自身的责任,成绩好坏无所谓。加之农村学习资源相对匮乏,课外辅导资料不易获得,学生学习途经单一,更没有其他兴趣班。而学校教育很难照顾到所有同学,一旦学生无法跟上进度,想要弥补起来相当困难。

(四)抗挫折能力较弱,容易自我放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现象:当我们问及想要读到什么样的程度时,留守儿童总是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经过了解,他们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虽然我自己很想上大学,很想去外面上大学,但我觉得自己肯定不可能去的,所以我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当问及为什么觉得自己肯定不可能去时,他们会说我每次考试中哪个科目总是考不好,自从一次成绩不好后,每次考这个科目会特别害怕,越害怕越考不好,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受挫来源不仅仅是学习上,人际交往和家庭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受挫缘由。很多留守儿童由于自幼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经常会被同学挑刺,跟同学发生矛盾后不懂得如何处理,同时又不愿意跟老师父母交流,只能采取闷不吭声、吵架等手段进行发泄,最终致使小摩擦变成大矛盾,人际关系恶化。长期心情处于抑郁状态,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不喜欢待在学校,如果不及时解决,最终将演变成辍学、厌学[9]。初中阶段,正是儿童成长的第二个关键时期,也正是孩子心理、性格、行为的塑造期。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也能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个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家庭,当孩子面临挫折时,他会寻求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也会相信家庭和社会给出的建议,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良好的依恋关系,遇到问题很可能会钻牛角尖、会悲痛、怨恨、焦虑等等,导致自己不合群、孤僻,长此以往,便对于所处的环境感到厌恶,迫切想要逃离目前的环境,这就是留守儿童容易自我放弃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研究主要探讨留守儿童在校成绩表现具有明显劣势以及阶段性差异这一问题。通过对小学和初中被调查者成绩的分析发现,小学阶段总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成绩基本相差不大,各个阶段成绩分布比较均匀合理;初中留守儿童成绩较小学相比,有明显下滑现象,且下滑人数所占比例超过一半。留守儿童在校的成绩表现差异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造成: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家庭辅导缺失;“青春叛逆期”,情感需求无法满足;经济状况较差,无法负担多余补习费;抗挫折能力较弱,容易自我放弃。希望通过这些论证,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留守儿童各项问题的关注。(本文来自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杂志。《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蒋承李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