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相关思考3篇
时间:2022-05-12 10:31:00
导语:留守儿童问题相关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这些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监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严重的失管、失教和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相见如路人,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爸妈说爱我,可我很少能见到她们!”在对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念中,孩子对父母渐渐变得冷漠,甚至是仇视。
第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于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中有一部分年老、体弱、文化低、负担重。他们整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仅仅是给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对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江西宜春一家六个留守儿童外出玩耍,由于天热,五个孩子下池塘溺亡,最大的才11岁,给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另一部分是老人,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但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疼孩子,甚至溺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
第三,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较差。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有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但到了初中阶段,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礼节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缺乏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方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它不仅仅是哪个社会群体,而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妥善解决,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适龄儿童入学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将之落实到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当地能够享受到平等、同等的义务教育,尽可能地保证他们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流动学籍和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第二,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地区的未成年人服务机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我们可以通过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等机构,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对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和精神帮助,学校对留守儿童建立详细档案,对那些已经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由社会服务机构定期进行专门的辅导和疏导,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生理、心理等各种问题能够切实得到关注、关爱。
第三,提高家庭素质和优化社会环境。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未成年人的责任感。即使在外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承担起来,不能一味地把孩子推给学校和老人,要经常和孩子、老师沟通联系,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动向,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以达到对孩子的管理和监护。作为社会服务管理机构,要下大力气整治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能够让孩子远离社会污垢,在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毋庸置疑,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使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和谐音符”。
作者:滕光辉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第二篇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监护,大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并非自己的孩子,难免在教养过程中有所顾虑。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了,我认为,这样便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逆反心理行为。对于较敏感点的孩子来说,也许孩子会变得柔弱内向、孤独寂寞、自卑盲目,甚至怨恨父母。
二、采取以下措施帮助留守孩子
1.学校协助教师分工帮扶留守孩子
(1)各班教师负责本班选拔出来的留守儿童,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找他们谈心,随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找机会家访(监护人),找机会和家长沟通并取得联系,也可以帮助孩子的父母提出适当的主意,想办法怎样去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2)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体谅父母”“交往辅导”活动等,也可以给学生找心理咨询师等帮助孩子渡过难关。(3)对于一些留守孩子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订教育策略。
2.学校、教师要有专门的管理目标、管理计划和方案也可让教师和家长先沟通后,利用节假日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让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教师在关爱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有成长记录。
(1)教师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
例如,①学生的姓名、年龄、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的转变与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②监护人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主要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③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如,工作单位、工种及经济收入情况,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与孩子的联系沟通的情况。
(2)教师有记录
对照总结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让孩子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呵护,包括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安全、交往等方面。他们的世界五彩缤纷,他们有自己的憧憬和梦想,我们要尽力为他们圆好梦,教会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这是父母、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当然,对于我们边远农村教师来说,任务重、课时多。也许我们对此还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我坚信并期待“莫道今年春将至,明年春色倍还人”。
留守孩子大部分聚集在广大农村教师的身边,所以,我们的责任重大而神圣,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我们既然作为孩子的老师,就要为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责任,鞠躬尽瘁地为孩子服好务,愿同行们对这些留守儿童像对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一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这些“留守花朵”会越开越美丽、灿烂,您一定会享受到他们的芳香,所以,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作者:张金瑜工作单位:贵州省赫章县城关第三小学
第三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2009年在江西省丰城市、德安县、信丰县、弋阳县和吉水县5个县(市)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以因素的综合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分层依据,分为较好、中等、较差3层,每层随机抽取1~2个乡镇(大乡镇1个、小乡镇2个),每个县(市)随机抽取3~6乡(镇)。抽到乡(镇)的所有2~16岁农村留守儿童均列入调查范围。本次共调查2362名儿童,有效人数2286名。丰城市、德安县、信丰县、弋阳县和吉水县有效调查人数分别为432名(男童221名,女童211名)、483名(男童238名,女童245名)、457名(男童222名,女童235名)、443名(男童217名,女童226名)、471名(男童232名,女童239名)。
1.2方法
由经培训的调查员入村指导儿童监护人填写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urChecklist,简称CBCL)。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出生情况、生活和环境情况、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看护情况等。CBCL量表主要用于评定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本文使用的CBCL量表常模分别为由刘灵等[7]标化的2~3岁中国常模和祈仁娥等[8]标化的4~16岁中国常模,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儿童监护人根据儿童近6月内表现记分,评分为0~2分(无记为0分,轻度或有时有记为1分,明显或经常有记为2分)。根据因子组成不同分为2~3岁、4~5岁、6~11岁和12~16岁4个组。CBCL中任何1个行为因子或总分异常均提示行为异常。考虑到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影响因素可能不尽相同,故本文分2~5岁、6~16岁年龄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1.3质量控制
成立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技术指导小组,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村对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进行询问和讲解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条目。质控人员在调查当天对每名调查员所完成的问卷按5%的比例随机抽样进行重复调查,2次调查表填写项中不符合超过5项及以上定义为“不合格”,抽样资料不合格率不得高于10%。
1.4统计分析
以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使用SPSS11.5软件。单因素分析百分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
2286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36.1%。其中2~5岁留守儿童共1245名,行为问题检出人数523名,检出率为42.0%;6~16岁留守儿童共1041名,行为问题检出人数302名,检出率为29.0%。
2.22~5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2.2.1单因素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教育方式、看护人对教养留守儿童的感受与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46.6%)高于女童(37.8%);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36.6%)低于专制型(51.9%)、娇宠型(47.6%)和忽视型(54.2%)家庭教育方式的留守儿童;看护人感受完全能照顾好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38.6%)最低,其次为一般能照顾好(43.4%),看护人感觉难照顾好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50.4%)。
2.2.2Logistic
回归分析以是否出现行为问题为应变量,将性别(男童=1,女童=2)、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型=1,专制型=2,娇宠型=3,忽视型=4)和看护人感受(难照顾好=1,一般能照顾好=2,完全能照顾好=3)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者全部纳入回归方程,OR值分别为0.778,1.274和0.808。女性和看护人感受完全能照顾好是留守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见表2。
2.3
6~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2.3.1单因素分析
6~16岁留守男童和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30.8%和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拥有良好同伴关系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23.9%)低于同伴关系一般(37.2%)和同伴关系差(73.3%)的留守儿童;看护人经常与孩子交流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低(24.2%);看护人是儿童母亲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22.8%)低于看护人为其他人的留守儿童;看护人越年轻,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越低;看护人对教养留守儿童的感受为完全能照顾好、一般能照顾好和难照顾好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3.0%,32.3%和40.1%。
2.3.2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出现行为问题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同伴关系:好=1,一般=2,差=3;看护人与孩子交流:经常=1,有时=2,很少=3;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型=1,专制型=2,娇宠型=3,忽视型=4;看护人:母亲=1,父亲=2,祖辈=3,其他=4;看护人年龄:≤50岁=1,50~70岁=2,>70岁=3;看护人感受:难照顾好=1,一般能照顾好=2,完全能照顾好=3)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看护人感受是6~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差的同伴关系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69,1.214),看护人感受完全能照顾好是留守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0.727)。
3讨论
段成荣等[9]研究指出,尽管目前有1800多万学龄前儿童与父(母)亲分离,但却极少受到重视,并提议今后应更多地关注学龄前留守儿童。本研究显示,2~5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2.0%,6~16岁留守儿童为29.0%,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且本研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张悦秋等[10]对连云港市4~5岁留守儿童调查结果(17.8%)。可能由于父母在儿童幼儿期就离开,而此时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发育尚不完全,常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无法像年长儿通过同伴关系或其他媒介来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从而发生行为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育方式和看护人对教养儿童感受与学龄前和学龄期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均有相关性,看护人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专制型、娇宠型和忽视型家庭。李翠英等[11]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信心、社交能力、好朋友数目、生活自理能力、个人卫生习惯均有显著影响。由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既能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又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亲和力,因而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留守儿童行为发展良好。黄艳苹等[12]研究也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而看护人对教育留守儿童的主观感受一方面反映儿童日常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体现在日常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上,主观感受良好的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看护可能会比较尽责,从而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行为发育。本研究发现,学龄前留守儿童中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46.6%)高于女童(37.8%),与赵红等[13]调查结果相似。原因可能与男童语言交流能力相对较差,难以和人沟通,加上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对男孩的期望值偏高而对其行为约束要求又较低,使得男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童。在本研究中,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龄期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3.9%)显著低于同伴关系一般和差的留守儿童(37.2%和73.3%);多因素分析也显示,不良的同伴关系是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拓展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向同伴倾诉、模仿和学习,减少亲情缺失带来的孤独无助。这种积极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父母外出这样的生活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14]。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家庭层面出发,看护人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优化家庭养育环境,调整自身期望值,增加亲子交流。社会和学校对留守儿童也需提供多方位支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最大程度减少留守给儿童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陈绍红廖珠根汪时华习斌蓉刘淮何仕劼工作单位: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 上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 下一篇:留守儿童成绩差异性研究
精品范文
10留守儿童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