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思考3篇

时间:2022-05-12 09:38:22

导语: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思考3篇

第一篇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孤僻、冷漠、焦虑、忧郁一些“留守儿童”出生后不久,父母便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缺乏父母的爱抚。据调查80%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非常想念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年纪小的“留守儿童”提到父母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20%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幼年的创伤,使他们把自己禁锢起来,不爱与别人交往,不喜欢言语,感到很孤独、寂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与同学玩耍,上学放学独来独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表情冷漠,厌恶、焦虑、忧郁的情绪随着产生。

(2)性格方面:自卑、怯懦、说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面对其他同学,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留守儿童”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孤僻自闭。他们感到不安、失望、忧伤、悲观,无所事事,做什么都没有自信心。爷爷奶奶的溺爱,一味的娇惯、袒护,致使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进取心不强,意志薄弱,怕苦畏难,遇到困难便惊慌失措,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加上观念上的差异,认为对孩子爱就是多给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因此,给“留守儿童”可趁之机,他们在学校骗老师,在家骗爷爷奶奶,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学习动机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识水平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成长需要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的依恋需要上。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2对“留守儿童”的进行心理疏导

(1)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的孩子,因此培养“留守儿童”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他们能微笑着面对挫折。遇到挫折时应静下心来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条件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引导“留守儿童”学会宣泄,把自己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通过写作、唱歌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悲愤,甚至到一个适合的地方大哭一场。“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2)自信心的培养。培养“留守儿童”自信心就是让他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老师应根据“留守儿童”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在社会人际交往及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学校应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关爱“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让“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作者:于晓东工作单位: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二中心小学

第二篇

1导致说谎行为的成因分析

1.1自身心理的发展特点

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他们一般喜欢表现,喜欢被人关注,有些学生还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在某些方面得到别人对他的认可。害怕指责批评、逃避惩罚:在儿童说谎行为中,有一部分儿童是因为做错了事情或者没有达到成人的期望,害怕受到他们的指责批评与惩罚,因此才说了谎。

1.2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家长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往往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使孩子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对家长说真话,容易使学生产生说谎行为。虎子的爸爸妈妈偶尔回家一趟,有时也会问问虎子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可是虎子是一个头脑聪明、自尊心很强的男孩,父母的粗暴态度使他受到较深的情感刺激,他就会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对付父母的训斥,以达到免受打骂的目的,并且有时还会破天荒的受到表扬,这样使他说谎的胆子就越来越大。儿童的说谎行为是儿童不良行为的一个内容。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说谎是心理畸变中最严重的缺点之一。儿童一旦养成习惯性说谎的不良品质将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会贻害终生。作为班主任,我意识到,必须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说谎的不良习惯,促进其心理素质不断优化,让他的心理逐步健康。

2矫正策略

2.1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尊重并爱护其自尊心

儿童说谎时,我们不要当着众人的面训斥他,更不要嘲笑他,一旦孩子说出真相,在适当予以指正的同时,还要给予鼓励。要允许儿童犯错误。我们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替自己辩解的机会。给与儿童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儿童感觉没有必要说谎。教师和家长应当认真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说谎,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认真分析他产生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引导他们的行为逐步向社会所期望的有益的方向发展。

2.2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找合适的机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会观察得清清楚楚。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同事亲友不说谎,不教唆孩子说谎,在孩子面前遵守诺言,言出必行,说话算数,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要家长、教师对儿童的说谎行为能认真的分析原因,正确对待,就能避免、矫正儿童说谎习惯的形成。

2.3严慈相济,用真爱来叩响留守儿童的心扉

虎子这种留守儿童缺少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在我面前他不需要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过错,我允许他有错要、允许他改错,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在我们之间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爱换来了他对我的高度信任,这种爱让虎子“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正其行。”

2.4班级内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向全班同学提出了“和谎话说Bye-Bye”的口号。我们在班内大力营造诚实守信、杜绝谎言的氛围。还让学生互相监督,发现谁有说谎行为,一定要严厉制止。这样,诚实守信在班内蔚然成风。2.5启发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当我们发现孩子说谎时,一定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让他认识到说谎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为,是一种不为社会接纳、别人欢迎的行为,并引导他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主动抵制说谎行为。

3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历经一年的时间,现如今,虎子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撒谎、逃学,也能够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与同伴友好相处,大胆表现自己了。在学习上也肯用功了,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相比他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良性循环的氛围中,虎子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4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使我强烈地意识到家长和教师应当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的一种坏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剧变”,一种坏习惯的矫正,也不是一招一式的“奇功”。从说谎到诚实,中间有一条很长的路,曲折和反复在所难免。作为一名班主任,发现孩子说谎,首先要冷静的面对他说谎的事实,然后客观地进行处理,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找出说谎的原因,特别是对虎子这种缺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的农村留守儿童,要给与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然后对症下药,相信一定会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越来越健康的。

作者:苏兆棠工作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博山学校

第三篇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纵观前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学业、人际和行为四个方面。

(一)关于人格问题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进行了阐述:1.内向,自卑心理严重。敏感多疑,胆小怯懦,畏缩拘谨,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1,2]2.乐群性低。以自我为中心,自闭孤僻,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愿与人交往,害怕与人交往。[3,4]3.攻击性强,敌对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脾气暴躁,蛮横霸道,冲动易怒,叛逆任性,爱和人对着干,存在暴力倾向,多见男孩。[5]4.情感淡漠。自私冷漠,孤独寂寞,与父母情感隔膜疏远,怨恨父母。[6,7]5.攀比心理严重。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盲目攀比。[8]6.神经质。紧张焦虑,忧心忡忡,担心不安,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9]

(二)关于学业问题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临时监护人由于年老体衰、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辅导,因此,只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异,多数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一些儿童因缺乏自制力,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6,10]一些儿童因父母期望过高和学业负担过重,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易失控、学习易疲劳、学习压力大、考前焦虑、自我评价较低等问题;[7]还有一些儿童因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训斥、批评和轻视,出现自暴自弃、厌学、逃学、旷课、打架、网络成瘾等问题。[11]

(三)关于行为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会阻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可能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纠正,势必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隐患。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退缩行为。胆小孤僻,沉默寡言,紧张焦虑,不接触陌生人,只与熟悉的人玩耍,不愿上学等。[1,3]2.依赖行为。过分寻求他人的友好反应和情感支持,过分地依赖监护人,无法独立完成自己应做的事,行为拘谨,缺乏自信和独立性等。[2,4]3.攻击性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易激动,对人暴力,常羞辱欺负同伴,爱抢走别人的东西等。[11]4.逆反行为。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感,爱与人唱反调,对抗情绪严重,不服从或违抗老师和监护人的命令等。[4]5.违纪行为。抽烟酗酒,赌博抢劫,拉帮结派,偷窃勒索,看黄色录像,网络成瘾等。[12](四)关于人际问题的研究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一致认为:父母的外出、亲情的缺失以及监护人的忽视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或与人交往时畏畏缩缩、缺乏自信,或对人冷漠、自我封闭、人际信任度低,或目中无人、不愿主动地与人交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有学者提出,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同学的接纳和帮助以及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冲突意义重大。[13,14]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主要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研究和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三个方面。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主要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检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有学者指出,95%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问题约占58%,重度心理问题占37%;[12]通过SCL-90量表,李宝峰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9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5]通过自编问卷,一些学者调查到:91.3%的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心情烦躁和忧郁,81.1%的农村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但有42%的农村留守儿童不愿让别人知道父母外出打工,自卑心理严重;在人际关系上,51%的农村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而选择“以争吵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的留守儿童有43.4%,认为“自己会被同学欺负孤立”的留守儿童有53.2%,54%的留守儿童表示与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在学习上,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50.9%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打算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和“做生意”。[7,15]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

目前,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监护类型、性别、地域、年级、父母外出务工、民族六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影响。监护类型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三种,不同监护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单亲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6,7]性别差异:与男孩相比,农村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言行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在SCL-90的测验中,她们的躯体化分数、焦虑分数、抑郁分数、恐怖分数显著高于男生,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她们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总焦虑倾向上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而与女孩相比,农村留守男孩更容易产生敌对心理。[13,16]地域差异:沿海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内地农村留守儿童,富裕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5]内地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是“学习焦虑和人际恐怖”,沿海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情感饥渴和厌学厌世倾向”。[9,11]父母外出务工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低,其中,母亲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是父母都外出务工,而父亲外出务工则无影响。[7,10,13]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父母外出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水平越低。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小学生,在初中阶段,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12,17]民族差异:与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汉族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等问题。[12,18]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国内学者还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如骆斌等人的《安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差异性分析》、王谊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等,结果表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2,13]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孤独感较明显,独立性较差,社会交往能力较低。范芳等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18]杨志新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平均学业成绩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9]徐为民等人在《安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一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15]兰燕灵等人认为,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个性更容易出现偏差。[17]

三、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一)政府层面

国内研究者大都积极主张,各地方政府要认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行政手段,制订相应法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差距,确保城乡居民地位平等;[1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问题;[4,11]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监护真空”;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防止网络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不良影响;[16]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关护委员会,实行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14]配备相应人力、物力,成立专门科研小组,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

(二)社会层面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社会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公益活动,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创建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争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国内的学者主张社会从不同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例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治理赌博等不良社会现象,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净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12]设立亲情电话卡,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提供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的机会;[8]组织专业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免疫功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7]开办临时监护人学校,转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理念,加强临时监护人的角色意识和监护能力;[17]成立留守儿童心理活动中心和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开展“一对一”的结队帮扶活动,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19]

(三)学校层面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反复强调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此,学者们建议实施以下策略:第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13]第二,设立“悄悄话信箱”,开通心理倾诉热线,定期安排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4]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并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反映,确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2]第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1]第五,开办临时监护人学校,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提高临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11]第六,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营造友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增加留守儿童的协作精神。[12]第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寄宿制建设,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力度。[9](四)家庭层面完整的家庭结构和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既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反复验证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提倡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两个角度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些学者认为,作为留守儿童父母,应谨慎选择临时监护人,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采用电话、书信等方式,及时向临时监护人和学校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和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学习、品德及身心健康状况,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2,8]此外,还应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尽可能多与留守儿童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19]另一些学者认为,作为临时监护人,应积极参加临时监护人培训班,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尊重留守孩子的观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和沟通,弥补亲子关系缺失;[14]此外,还需强化监护职责,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留守儿童。[9]

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展望

国内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搭建了平台,为各级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应的理论研究较少。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既没有统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划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结构。相关的定性研究仅笼统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如人格方面、学习方面、人际方面等,这些研究既没有立足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的心理特点,也没有涉及针对性强的具体心理问题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定性研究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因此,以后的定性研究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达到研究的真正目的。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从样本取样上看,国内学者多选取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例如万艳梅的《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刘红的《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等。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地区的研究结论不一定能推广到其他地区,也很难准确反映其他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因此,学者们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调查,获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全面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的调查问卷既有权威性的心理学问卷,又有自编式的调查问卷。而这些问卷仅能横向考查农村留守儿童某一时间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后的研究需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跟踪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而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就个体而言,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个案研究。总之,研究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层面的对策研究有待于开发

目前,国内不少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路,这些对策和思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大多强调外部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也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其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应重视挖掘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的对策。(本文来自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韩晓明1,2李雪平1,2工作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