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及突围
时间:2022-09-23 08:27:43
导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及突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劳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展劳动教育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健康发展,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然而,在我国小学教育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劳动教育意识淡薄、专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强化劳动教育观念、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开发新课程体系,以及加快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等,是应对当前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教育;实施困境
劳动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1]。然而,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仅流于形式,注重表面效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想要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正视问题,积极找寻解决路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的内涵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焦点问题。明晰劳动教育的概念,对教育界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劳动”一词的解读有三:一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二是“专指体力劳动”,三是“进行体力劳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含义特别丰富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劳动才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他认为,劳动教育是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绝佳途径,不单在身体素质上对学生大有裨益,更能使其在思想品德上有所升华[2]。虽然人们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对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致认可的。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劳动是智慧之树。苏霍姆林斯基反复阐述应当让学生参加“促使智慧和双手相结合的劳动”,主张“要在每一颗心里点燃劳动的火花”[3]。现代研究表明,劳动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使人的大脑变得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因为在劳动过程中,需要学生手脑结合,共同作用。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从性格上和思想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生活的智力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密切地结合起来。”[4]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获得劳动实践能力,置身于劳动之中,更能懂得劳动的艰辛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动手实践能力。劳动教育课强调通过劳动实践使同学们获得劳动知识,增强劳动技能,体现了“实践出真知”这一哲学观点[5]。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体现,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以身作则,亲身投入劳动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劳动技能,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反映出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根据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劳动也是一种运动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机械化地听,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宋代诗人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旨在展现人的行动力量,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的思想先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思想教育与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使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出台后,各地各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当前劳动教育的缺陷依然存在:劳动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劳动课程不能有效实施,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中小学劳动师资力量薄弱,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等。这些已成为影响劳动教育发展的“短板”。
(一)劳动教育意识淡薄
现阶段,劳动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体现在教育者、家庭和社会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者方面,学校忽视劳动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其次,在家庭方面,“4+2+1”的家庭成员结构,使得家长包办和代替孩子劳动的现象日趋严重,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最后,在社会层面,关于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深入人心。檀传宝教授在《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一文中指出:在五一劳动节的现实演绎里,已经只有“节日”,没有“劳动”。他还指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三种畸变:劳动教育畸变为技艺学习,劳动教育畸变为休闲娱乐,劳动教育畸变为惩罚手段[6]。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当前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
(二)劳动教育专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的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缺乏专门的师资培训。多数学校缺少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大都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入职前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劳动教育培训。在职期间,教师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集体调研和讨论活动,缺乏发展专业技能的意识。学校对劳动教育关注度缺失、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对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造成了一定阻碍。
(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劳动教育课程在内容、活动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有待加强。1.课程内容方面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材。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以,最好的劳动教育教材应该是源于社会生活的。劳动教育除了需要实践课的积极推进,也需要理论课从方法和意识层面进行指导,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套权威的劳动教育教科书。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课的实施过程中,如果缺乏教材的支撑,学生很难对劳动教育课有足够的重视,这节课的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2.活动方式方面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多种多样的活动作为载体。而如今,许多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多数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学校大扫除、种植树木等形式上。在劳动教育新课程目标下,应当提倡学校开展丰富而有活力的活动课程。比如,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劳动教育概念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个人劳动实践能力等。知识的学习不必局限于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3.课程评价方面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有几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局限于教师的评价,忽略了家长的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外在评价,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总之,对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
(四)劳动教育实施基地缺乏
建设劳动教育实施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基础教育中更好地推广劳动教育,国家加大了对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广大师生提供相应的劳动基地和基础设施。但因缺乏教材以及教授劳动教育课的专业教师,这些劳动基地和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劳动教育基地设施较为齐全,可以用来种植花草树木、蔬菜以及进行养殖活动等,但这只是少数地区,我们应力求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据方凌雁的《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一文中的数据显示:仅69.21%的学校有可以有效使用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有30.16%的学校甚至没有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学校有校内种植基地的比例高于城市(农村学校占比为72.34%,城市学校为60.5%);而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城市学校的相关建设比重则远远高于农村学校(城市学校为83.19%,农村学校只有48.94%)。[8]所以,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且重点要放在农村地区。
三、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突围
针对上述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要转变劳动教育观念,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快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后,要继续开发和扩大劳动教育实施基地。
(一)更新观念,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针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思想都应有所转变。首先,学校的决策与实施具有引领风向的作用。更新观念,最重要的是先从学校方面着手,转变决策层对劳动教育的原有认知。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强化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分量。其次,教师要转变对劳动教育的原有观念和态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而非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再次,学生需要端正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提高在劳动教育活动实践中的参与度,尊重劳动成果。最后,学生家长的态度和做法也非常重要,不能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而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创造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引领,强化专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前景来说,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瓶颈”。要不断加大对劳动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针对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及时开展教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专职兼职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降低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人员流动性,确保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三)创新形式,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工程,需要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不断加强。1.课程内容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但由于目前人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劳动教育课程呈现出内容单一、形式老旧的局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教育实践需要。所以,要使劳动教育受到重视,需要各地区各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特点自编教材,开发本地关于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做到有特色、有创新地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自主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课,既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体现学校的教研实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在编著关于劳动教育的教材时,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内容要与该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逐步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课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2.活动方式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的活动方式需要从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努力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和养殖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多样化课程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课程评价方面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需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课程评价的主体、标准和方法入手。首先,在课程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出多样性,以教师评价为主,家长、同学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辅;其二,在评价标准方面,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家务劳动等列入评价标准,力求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评价;其三,在评价方法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考试、谈话、劳动成果分析等。总之,课程评价要从多方面进行,保证评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发展性,以此促进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拓宽途径,强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应当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劳动实践场所,充分利用校内合适的场所,逐步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各地区各学校应统筹规划补助资金和现有财力,加快对学校劳动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对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改变劳动教育的现状有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没有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就无法体现,应始终把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学校可以建立小农场,将其分配给中、高年级,让他们以班级为单位自主管理,由班主任牵头,班级学生负责场地设计、作物栽培、花草种植、日常管理以及产品收获。开发劳动教育基地,要在符合规定的基础上,更多地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基地的价值。因此,开发和扩大劳动教育实施基地,使其更好地配合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充满挑战,也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我国劳动教育目前之所以面临一些困境,原因不只存在于学校和学生身上,还包括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劳动教育的推进只能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完成。所以,我们要摆正对劳动教育的态度,重视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作用,做到让小学生人人都会劳动,人人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且不仅要尊重自己的劳动,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其开展和实施的方式也不够完善,但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的小学生很少参加户外活动,缺少实践,缺少与他人和集体相处的机会。这些缺失,使得一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心理适应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不会与人交际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加强劳动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守梅 单位:宁夏大学
- 上一篇:中学后勤管理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 下一篇: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及劳动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