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开展生活教育

时间:2022-05-31 08:56:18

导语: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开展生活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开展生活教育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直推崇的教育,目前也被各地中小学所学习研究。科学就是对生活中自然规律的探索,因此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十分适用。本文简述了在科学课堂中实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并给广大的科学教师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科学;陶行知思想

近些年,小学科学教学大范围地借鉴了美国的STEAM教育方法,对推动小学科学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师资、物资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允许教师开展STEAM教育。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他全部教育理念的精华,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而科学作为一个探索自然世界的学科,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贯彻“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教育来源于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根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生活教育强调学生所学需从生活中来,用生活中的工具去学习,所学知识要为改善生活所服务,而不能照本宣科,脱离生活实际而空谈理论;社会就是学校,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经验和技能成就更好的生活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没有课室、书桌,没有课本和纸笔,甚至没有固定的老师[1]。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科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科学课本中也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将生活教育结合到科学课堂中去,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开始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对改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课本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增强创造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生活教育

(一)教育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

目前的科学课堂容易出现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偏重知识学习而忽略了技能学习,第二种是偏重技能学习而忽略知识学习,第三种是技能和知识都学习了,但是缺少了知识对行动的指示作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课堂中较少出现但仍然存在,例如认识一个昆虫,不让学生亲自去抓昆虫,看见真实的昆虫,不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发现昆虫的生活环境、习性,仅通过老师板书或者课件中展示的昆虫,认识昆虫的身体部分、生活环境等。这样的学习,学生只是坐在了座位上,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技能的锻炼。当老师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时,就容易出现第二种情况,忽略了知识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了很多的探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开心,但是这些行动缺乏目的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习到了什么。第三种情况比较普遍,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了概念型的结论,但是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几乎没有引导学生去利用这个知识到生活中,弱化了对知识应用的学习,将得出结论作为探究式课堂的最后一步,造成了知识对行动、技能指示作用的缺失。生活教育提示教师,知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2],书本是工具,实验探究也只是一种工具,让学生得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改造生活才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摆正观念,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重视知识到生活的回归,实现科学知识的真正作用。例如探究了影响食物发霉的因素后,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措施去防止食物发霉。

(二)生活教育要求学生“即知即传人”

“即知即传人”的提出,原本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让学校里的学生成为“小先生”,将自己在学校的所学,传授给社会中的其他人,同时也能增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不再是书呆子,同时也能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小学科学课堂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都十分紧密,并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在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与技能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学讲述给家长听,这种做法能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的理解,便于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为科普的工作做了一定的贡献,使学生形成“小先生”的意识,享受将科学知识传人的乐趣,从而增长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社会即学校

杜威所提出的“学校即社会”被陶行知先生改为“社会即学校”,其原因是陶行知先生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全部放在一个学校里面是做不到的。让学生主动到社会中去学习,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途径。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科学知识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所需的知识量,也不能锻炼学生所需的所有科学技能和方法,这时候,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就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到课外去学习,传授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的观念,鼓励学生向自己的亲人、医生、工人或者科技馆讲解员去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的现象,并要求学生以故事分享的形式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一起交流。例如学生看见发酵后的面团比发酵以前膨胀了许多,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的形状构造很奇怪并且他们的排列方向一致,发现某一地区在连续几天内总是在下午的时候下雨。学生可以先思考自己的疑问,询问相关的人员得到答案,也可以带着问题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揭示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应大方承认并课后解决,鼓励师生共同成长的行为。这种交流分享的一大优点,就是内容能够不限于时间和空间条件:学生的观察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连续一段时间的,生活中有满足学生科学探究的一切物质条件和其他因素。相比起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科学学具,社会就是一个科学宝库,提供学生科学学习的所有条件。

(四)鼓励教师适当跳出课本,进行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鼓励的教学做合一指的是老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而做什么内容、学什么内容、教什么内容则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需要,使科学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在科学中学习到生活的本领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生活[3]。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能够因地制宜,避免了地区和教学环境的限制,城市区域有城市区域的生活需要,农村地区有农村地区的生活需要,要结合生活的情况进行教学,灵活应变。首先,教师要先有跳出课本的意识,真正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本领,可以在学习课本中穿插一些另外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会做一道菜,做电子灯笼等,通过这项任务学生可以了解动植物的各部分大致组成,观察油、盐等物品,电路的连接、灯笼的结构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周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学和所问,写成成长日记,教师应及时和学生交流,掌握进度,共同学习。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事例放到课堂中去分析,是要将生活和科学知识有机结合,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教师应该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的本质,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即知即传人,提倡社会即学校,适当跳出课本,实施更好的生活教育,摈弃应试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明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84.

[2]张露露.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8):189.

[3]杨佳佳.走向生活的小学科学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46.

作者:范紫萍 白欣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