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研究论文5篇

时间:2022-08-05 08:23:39

导语:初中科学教学研究论文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科学教学研究论文5篇

第一篇: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常见学习方式

奥苏贝尔将学习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机械的探究式学习;有意义的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其中前两者为低效的学习,而后两者属于有效学习.新课改强调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有效并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包括自主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怎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呢?本文谈谈初中科学中的常见学习方式.

1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在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接受式学习依然有其存在和适用的必要,特别是在初中生探究能力尚未养成的阶段,很多科学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建立在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当然,新课程体系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反对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机械的接受式学习,倡导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奥苏贝尔给“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所下的定义是:学生将个体思维活动作为内核的一种强调理解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通过选择、理解、整合等过程将教师传递来的经验和知识内化成自我认知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这一方式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地让学生避免认识过程中无意义的挫折和困难.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呢?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是与之相匹配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最终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功”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组问题来展开教学:(1)物理中的“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有什么差别?(2)力要做功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3)请回忆生活中有力无功的例子.在设计有关问题时,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前概念认知,充分预设相关认知可能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把这些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将“功”与“工”进行对比、让学生直接回忆有力无功的情境,激化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更加有效地消除经验性认知的干扰,更为透彻地将“功”的正确认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

2自主式学习

所谓“自主式学习”就是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自我导向、自我鼓励以及自我调控等一系列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立足于“被动式学习”和“机械性学习”对立面的学习方式.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进行问题表征和分析,最终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认知.一般而言,自主式学习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进一步认清学习的意义;(2)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帮助学生形成框架性的认识;(3)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意义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自我认知;(4)教师要切实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进而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自主学习的有效推进奠定基础;(5)及时比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目标设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合理的评价,同时也要适当对目标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6)教师要及时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适时引导学生对已有认知进行迁移性训练,或提出更加复杂的问题,激起学生向更高层次探索的欲望.自主式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设计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教师应该隐身于幕后,为学生更加有效地融入学习营造恰当的情境和氛围.

3合作式学习

教师恰当地进行组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就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基于团队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积极地合作与互动,他们在小组内部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彼此合作的交流,在相互协作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养成.一般的合作式学习都要包含以下五个要素:(1)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共同合作目标下的个人责任分工;(2)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互配合和彼此支持,展开具有促进性的互动;(3)教师要启发学生在组内形成彼此信任、积极沟通的合作氛围;(4)教师要引导小组对成员个体已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集体性成果;(5)教师能引导学生对合作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提升合作学习的水平.教师积极地将合作学习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更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提升.此外,教师有效推进合作学习的进行,还能弥补难以兼顾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不足,因为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自发地进行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存在差异,其思维方式各有特点,他们认知的角度也千差万别,所以针对同一问题分析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视角来剖析问题,进而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解决学习难题.

4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初中科学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与“接受式学习”截然不同的一种学习方式.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结合科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探究学习的主题,进而在课堂营造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最终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结论归纳.学生在上述探究活动中不仅实现了认知的构建,同时也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培养,其中最需关注的是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的锻炼.相比于接受式学习将整个知识完整而直接地提供给学生,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问题情境,所以探究式学习具有以下特性:问题性、参与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曾经有一个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呈现在书籍中的思想和精神如同人在地面留下的足迹,学生也许能据此看到他曾经走过的路径,但却无法感知他在路途中看到什么.”这段话和一句古诗意思相近,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挫折与艰辛,领悟其中的方法内涵和科学精神.在贯彻课改理念的过程中,有不少教师积极探索探究式学习与初中科学课堂的整合,他们几乎将所有的知识都以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进行组织,所有的课堂都有一般化的科学探究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尝试假设、实验论证、总结和交流等等,甚至很多作业题也牵强附会地改编为探究式习题.这其实是对课标精神的错误解读,属于一个矫枉过正的教学操作.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安排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还有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也没有必要改成探究性实验,否则就会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教师恰当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选题,进而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自主探究.在学生进行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合理的引导,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启发他们进行方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杠杆”一节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探究任务:探索杆秤的秘密.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杆秤,让学生独自研究杆秤的使用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杆秤之后,提出问题:杆秤测量质量的原理何在?杆秤刻度的起点位于什么位置?杆秤的刻度分布有什么特点?杆秤两个提纽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或是向他人请教,进而在彼此交流中归纳出正确的答案;接着让学生自我搜集素材,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杆秤.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探究式学习,学生对杠杆原理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同时他们也在探究过程中品味出科学学习特有的快乐.综上所述,上述每一种学习方式对初中科学教学而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多种学习方式还是彼此交融的,所以,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妥善进行方法选择,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以及能力的提升.

作者:竺萍 单位:嵊州市黄泽镇中学

第二篇:农村初中科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如今在农村一些地区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还是比较落后,不能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思想对现阶段的要求,同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而科学教学开展阶段,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都能够具备创新性思维,从而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效果方面也会实现更加良好。一、强调兴趣化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阶段,教师应该首先从教学思想上寻求突破和改变,然后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作出科学的调整。首先教师应将灌输式教学模式予以抛弃,转而加强对于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并能够做到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敬每一位学生,应注重使学生都能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学会主动的去探索学习,这样就能够实现自身的教学目的,并且能够使学生打开思维,在科学的殿堂里享受乐趣[1]。就初中科学本质而言,也存在一定的趣味性,能够让很多学生感到好奇,并具备较为浓厚的兴趣。而为了能够真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该增加课堂教学中实验课所占的比重。现如今尽管不少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深入实践,没有通过一些实验课来促进教学,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最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情境化教学

现如今尽管国家比较重视农村教育,但是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办学水平等方面,农村地区仍然和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就决定了在初中科学教学阶段,更应该注重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可以引入合作学习的思想,这种方法也尤其适合初中科学这门课程。利用划分不同的小组,学生彼此之间就能够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一定讨论,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教师就能够有效把握教学的方向,最终在一步一步引导之下,实现教学良好的目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存在很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积极参与,而是往往依赖于小组的某位成员,这个时候教师更应该对其加强适当的鼓励。例如同学们一般都知道“铁块”如果长期在空气中放置可能就会出现锈迹,那么究竟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合作讨论的形式,就铁生锈的实质性原因展开一定探讨,那么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这样的概念,使学生都能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紧接着开展这方面的教学。

三、加强联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

科学理论知识普遍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找到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点,这样教师就能够借此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利用较为生活化的方式促进教学,实现教学实际效果[2]。开展生活化教学阶段,一方面教师需要掌握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需注重结合电子课件、PowerPoint等工具的运用,比方说涉及到一些科学方面的自然现象,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为学生较为生动直观的展现,可以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教师就能够借此对学生解释这种现象。比方说“万有引力”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在讲解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件播放一段能够说明引力存在的视频,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对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良好的铺垫。日常生活中学生难免会接触较多的科学现象,比方说“冰的融化”可能不仅仅涉及一种物态变化过程,同时还能够引出“升华”等其他方面的变化,使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改变以往较为枯燥的模式,从而能够更加有利于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的反思和归纳,注重加强对于学生的激励

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其实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其实教学反思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为了实现良好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思维方面不断创新,教师应不断反思自我。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没有注意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来看待问题,学生哪些地方做到了创新等[3]。同时对于学生也需要注重加强鼓励,应不断完善课堂内外的激励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思维较为活跃、能够勇于创新的学生,应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就能够找到认同感,从而能够更加积极的去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锻炼。

五、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实施阶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阐述自身观点。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模式上寻求突破,并能够利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尤其是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和实际相联系,并应该大胆鼓励学生,并且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将初中科学教学落到实处,并能够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

作者:楼谢芳 单位:浙江诸暨暨阳初中

参考文献:

[1]谭力民.初中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12-113.

[2]黄超君.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5):152-153.

[3]娄杭芬.试说插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22):13-14.

第三篇:教育游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游戏有利有弊,要想从教育游戏中获益,不在于游戏本身的好与坏,而是看我们对待游戏持什么态度。教育游戏是为教学目标专门设计的,注重教学的学科性和综合性,以让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为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本文主要从游戏的设计、游戏的开展以及游戏的作用等三方面探讨教育游戏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化科学教育游戏设计

(1)目标明确,简单易行。在设计游戏之前,需要明确的是通过设计游戏要达到什么目的。科学教育游戏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让学生们进行娱乐,而是要让学生们通过游戏牢固知识,在快乐学习中提高效率。并且游戏设计不能天马行空,而是要与课本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让同学们在玩游戏的同时掌握课本知识的精华。此外,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设计相关游戏,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让同学们轻轻松松地在娱乐中学到真知。

(2)结合兴趣,注重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由于好奇会对科学课充满疑惑,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要想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授课模式有时难以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要用创新的思维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对游戏感兴趣,对知识感兴趣。例如,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促使学生投入到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科学的神奇与魅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

二、落实科学教育游戏的开展

(1)选择适当时机。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进行单纯的游戏。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们更加注重游戏,而脱离课本,冲淡了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所以,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同学们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游戏的时候积极主动。

(2)注重内涵。要想让同学们玩过游戏之后记住的是学习成果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游戏,教师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就应该全面考虑。游戏内容不能过于肤浅,要能够给予学生启迪,让同学们对知识进行深思与反思,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提高评价效果。要知道,进行游戏的最初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知识,切莫本末倒置。所以,进行游戏之后,要考查学习效果。大多数情况下,考查学生的办法就是进行笔试,通过答题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把游戏加入到考核中去,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

三、突出科学教育游戏的作用

(1)激起好奇心,提高兴趣。学生喜欢新鲜事物,而且希望参与其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这种特性,设计相关的、新颖的游戏,让同学们投身其中。最重要的是游戏要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进行模拟培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游戏具有虚构性、主动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需要把游戏的趣味性、知识性与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所以,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游戏。

(2)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效率。课本中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是抽象的,学生仅凭想象无法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学会模拟,学会探索,积极投入其中。而游戏则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对学生而言就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让同学们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极具乐趣的知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奖竞猜的方式来教学。教师说出动物的特征,同学们根据特征来竞猜动物名称,一方面掌握了动物特征,另一方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3)提高学生智力,促进身心发展。游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玩游戏的同时能让大脑飞速转动,教育游戏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良好手段。实践证明,如果仅仅通过课本文字的讲解来向学生们传递知识,枯燥乏味的形式只会让这些好奇心强烈的学生慢慢厌倦,无法真正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做的是结合一定的实践形式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学会主动思考、感知这个世界。教育游戏这种极具魅力的形式,能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科学真知。

四、结束语

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教育游戏可以促进孩子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还要看到它的弊端。需要设计合理的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游戏,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马艳萍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聚亨路校区

第四篇: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特有的情感和特定的环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寓情于教,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接受。情境教学多见应用于语文课,科学课上应用情境教学同样有其理想的效果。

一、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一般以阶梯型问题和扩散型问题为主,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阶梯型问题是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不同阶段,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例如,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节中“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为了使学生对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叶片都是扁平状的?(2)叶片表面的颜色为什么上面的比下面的深?(3)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取决于什么结构?这样一步一个台阶设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散型问题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完《碱的通性》,了解“碱+酸性氧化物→盐+水”这个知识点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证明CO2与Na2CO3反应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与讨论,设计出了多种不同方案。然后再组织学生验证和评价,发挥学生之间的激励作用。这样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事实情境

事实情境包括科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科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创设事实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月球与月相》后的探究课题(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P73)“日食和月食”,为了引导学生从天文现象中分析日食的分类、发生时间以及形成的原因,可以创设这样的事实情境:2009年7月22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迎来了“百年日全食”的天文奇象。半年后,2010年1月15日,在中国云南一带发生“千年日环食”的天象,由于宁波不在环食带上,所以迎来的是“日偏食”现象。此时,教师利用大家都经历过的天文现象,提问:日食有几种分类?发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日食又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事实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总之,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生活,并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注意从报刊、广播和网络上获得鲜活的素材。

三、实验情境

实验情境指的是给学生们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情境,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教具实验,使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主动探索知识。例如,教学《电磁感应》这一课时,事先做好教具:一根长45cm的空心棒,外面缠绕线圈约3cm宽,间隔3cm,共七个线圈(图中用黑色表示缠绕线圈),线圈两端都接一个发光二极管LED(共7个),如图所示。将一圆柱形磁铁,放入空心棒中,两手心捂住空心棒两端,使劲左右来回晃动,发现LED灯一闪一闪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得知没有电源也能使灯发光。这一新奇的实验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都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沉浸在探索知识的欲望之中,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矛盾情境

矛盾情境就是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矛盾,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充分运用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转变错误的原有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探究“灯泡亮度的决定因素”的活动,取两只灯泡,一只标有“PZ220-60”,另一只标有“PZ220-15”。先问学生:将两只灯泡并联接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哪一只灯泡亮?学生可能会说:“60W的灯泡。”再把这两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学生看到的却是15W的电灯亮。由此提出:灯泡的亮度究竟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此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被破坏,这就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讨论做好了铺垫。在课堂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启发学生思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生活实践中,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教学情境设计方式、方法多样,因人因课而异。一般来说,情境创设越接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体验,越容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和经验。总之,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这一重要方法扩展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王美蓉 单位: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新城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主编.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夏俊生主编.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罗德龙.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素质提高对策[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解放学生,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体现这种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直接运用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学生也应该清楚的了解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去学,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去探究这些无所不包的科学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给予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让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自我要求。

二、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拓宽主动探究的学习领域

小学科学内容包罗万象,在小学阶段只学习最浅显的知识,大多数内容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学习。而如今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书里的知识满足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有许多内容学了之后,学生感到余兴末尽,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课外书中去充实、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让学生向有经验的家长或老人请教,从中得到自己想学到的本领;还可让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上网,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然后通过在班级中举行知识竞赛、擂台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尝到了探究的甜头,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现在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能做到主动地去寻求各种相关的资料,在课中进行交流,这使他们感受到了主动学习的成就感。这种多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学会质疑,奠定自主探究的基石

在科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研究,因为有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始,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我们现有的教材并不完美,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由于个人的学识和积累各有不同,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挖掘的深度也会有所差别,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引导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中的内容,敢于对老师的“正确讲解”进行反驳,善于营造宽松的氛围,留给学生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有疑问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调查研究(如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努力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学习中,如有疑问,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辩论、争议等形式,查证疑点,解决问题。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下继续研究讨论。教师对于在这样的学习中出现的积极的方面要予以肯定;如果有误,也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呵护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质疑、探究、创新,学生能自觉的投入学习,印象深刻,比教师照本宣科,直接讲授的效果更好。

四、在实践中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的主要形式有观察、实验、动手操作(主要是指制作、种植)等等。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事物,获得知识;通过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动手的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孩子大多活泼、好动,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总希望自己能亲身尝试,自我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想方设法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教学《玩滑梯的启示》这一课时,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学生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再实验──师生总结”这七个步骤进行。除了能完成课中的实验外,学生还能通过自己提出的种种假设,设计实验并付之行动,课堂研究气氛十分浓厚,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科学教学取材于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自己的头脑去揭开一个个秘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记下自己见到的有疑问,却一转眼就忽略的问题,身体力行的第一时间去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有的植物四季常青,为什么有的植物春天生长,冬季凋零?为什么小蚂蚁下雨的时候要搬家?为什么我们的手能抓能握,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为什么听到巨大的声音要张大嘴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查看图书、调查研究、网页浏览、询问专家、观察实验等各种方法,努力探寻一个个问题的答案。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激发的是学生的求知欲,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关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研究和解决。

作者:李琳 单位:东营市胜利振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