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时间:2022-06-17 10:53:45

导语: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科学求真,美育寻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感是主观的,但它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科学方法之真、价值观之善、情感之美,客观上要求科学教学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承载着让儿童感受科技美的启蒙任务。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就是人类科学活动及其成果呈现为审美对象的成果,是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活的形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科学之美,必须根据科学教学的审美特点,遵循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在发掘、把握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探索正确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情起兴,陶冶学生审美的情趣

感染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美育不可能以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其实现依靠的是小学生与审美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从动之以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美育不能被动接受,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美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才能形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以情起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引领学生感受科学之“美”的最基本的途径,以此实现“美”的教育功能。就其实施的方法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杜威说:“知识是情感中的一杯水。”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科学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让学生产生“科学学习是美的”感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听有些教师的课,感觉舒服,甚至回味无穷呢?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是美的魅力。科学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强调理性和客观。学生往往对科学活动中蕴含的真、善、美难以体会,将科学学习等同于课上记笔记、背概念和课后做习题等枯燥的学习活动,无法从科学学习中获得美感,丧失了科学探究的兴趣。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没有自由,美是不会生长的。只有学生自己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他们才会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成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亲身介入并悉心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高昂、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探究,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感悟科学之美、探索之趣,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

2.以审美对象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美育也总是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趣味性是美育的一大特征。美育的过程总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具有直观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美的形象,激活学生审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缺少的是眼光。”科学学习内容有三大领域: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和谐的美。(1)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学中的资源,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如果学生能为了欣赏日月星辰、风霜雨露的美景而停下脚步,能因为小草萌芽、叶子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能为观察到显微镜下一滴水里的世界而感到心灵震撼,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蚕儿、蜗牛等茁壮成长而敬畏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和美感会多很多。(2)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美是生活。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科技形象来感染学生,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制作纸鹦鹉、做太阳钟、折形状、建桥梁、搭支架等制作活动,使儿童体验科技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同时,由此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欣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激动人心的航天工程,了解神奇的克隆、人工选择等生物工程技术,感受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日常用品,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感悟过程,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冥思苦想后柳暗花明的情景,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师生的情感被源自心灵的成长所照亮,不知不觉融入探究之中。此时,教学成为美好的过程,表面化的教学活动走向认知的实践活动,科学过程的内在景观变得丰富多彩,科学认知过程产生了美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科学方法的“真”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实现美育中“真”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呢?

1.在过程中启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尝试把解决问题的艰苦劳动转化为一种审美享受,每一次的问题解决都是一种充满灵感的体验,而成功的发现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奖励,学生在对真理的把握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第一,感受科学方法的智慧美。为了证明地球的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结论。这些著名的实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科学方法和验证结果的完美。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深沉的美感。比如:设计一个在10秒钟内能摆动10次的摆,学生们首先要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以后,设计出反复调整摆长以达到实验要求的实验方案,经过多次艰苦尝试,最终制作出了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明白了摆的制作原理,并能解决生活中钟摆走得快和慢的实际问题。这时,学生们会感到科学是有用的,他们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第二,感受科学过程的曲折美。感受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科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亲历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认识科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知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的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科学之美”。比如《简单电路》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当学生们不懂得闭合电路、不知道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两个触点上时,他们往往点不亮小灯泡,经过反复观察、对比、尝试等一系列艰苦的探索以后,他们点亮了小灯泡,懂得了要点亮小灯泡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时,学生们所收获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当他们反观自己探究的过程、审视已建立的简单电路概念时,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就是美感。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对科学求“真”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同样离不开想象。“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象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是科学的生命。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科学活动之中的思维美为学生所欣赏、所接受。(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知识容易遗忘,而思想可以潜移默化。教师要注意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留白”的审美艺术,讲述时适当做些减法,尤其要避免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要善于抓住关键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急于填补、充实的欲望。比如:教学“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有学生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有的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月球形成之初形成的,等等。这时,不要告诉学生答案,继续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组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学会悦纳、分享别人的见解,在倾听中让思想悄悄拔节,看到“每一粒沙中的世界”,获得思维美的熏陶。(2)创设美感情境,引导学生移情。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以情感为动力,结合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加工、改造,美学上称之为移情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创设情境开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形成审美的心理共鸣。如教学《变色花》时,教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瞬间变成了红花。在学生跃跃欲试时,再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请一名同学同样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却没有变成红花。这时,学生会产生探秘老师在第一朵花上动了什么“手脚”的强烈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感受、领悟科学方法之“真”的原动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在哪里?就在创造中。实践证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美的火花。要想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轻松润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对别人的探究结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教师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要随时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创造不仅是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受到美的感染。

三、美化心灵,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侧重于美育中“善”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对科学、对自然、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1.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辨别美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价值观隐藏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拾取其中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完成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的审美过程,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

2.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美育终究要以高贵、健全的人格为旨归。良好的科学精神会潜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此后支持他们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力量,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里面涵盖了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解放思想、合理怀疑的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科学精神渗透于小学生科学学习之中,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精神之美。在科学精神的观照下,学生逐渐从审美自发走向审美自觉,最终由内而外表现在他们的经常性行为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东 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