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研究3篇
时间:2022-08-29 03:42:02
导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学习理论及小学科学教学观
1.科学教育的学习理论依据———变构学习理论
瑞士学者安德烈•焦尔当在学校科学教育过程的大量观察中,发现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三大传统学习理论不足以深入揭示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的运行机制。在对三大传统学习理论模型的贡献与局限进行梳理、审视的基础上,安德烈•焦尔当从“变构蛋白质”的特定结构与功能得到启发,认为学习犹如蛋白质的“变构效应”。这些蛋白质酶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基础,其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功能的变化取决于其赖以生存的条件。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只能从自身概念出发,只有本人才能转化他们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穿越自身概念或与之唱反调,并且不能在没有他者存在的情况下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或教学组织设置适当的“教学环境”,当穿越自身可调用概念的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为促进学习而设计的环境之间建立起丰富互动的时候,知识的炼制和调用也得以实现,同时知识也开始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增长;如果不考虑上述事实,传递的知识就会被规避、变形或与学习者熟悉的知识相远离。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变构学习理论从大量的科学教育实践中来,是复杂系统思维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有机融合,对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说教式教学、训练刺激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弊端,促进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2.小学科学的教学观
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每次学习理论或主义的流行,总是让教育者似乎觉得找到教学妙方,可最终却未能在教学实践中有长期效果或更多的建树。Snelbecker认为,不应受制于某一种学习理论的结论,而应努力从中选出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最有价值的原理与概念。对变构学习理论亦是如此。换言之,对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来讲,不能局限于对变构学习理论结论的逐条罗列,而是需要对该理论的对应物———教学,即“教学观”有深刻的理解,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或教学处方)的生成及具体的教学实施。小学科学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需要紧紧抓住变构学习理论对教学的两个重要启示:其一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思维并非完全空白,这些存在于大脑中的先前概念体系、观点序列,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现阶段的学习;其二是对于教师而言,不能直接作用于个体思维,只能通过运用现阶段个体有能力启动和调用的关联,并与学习者的概念体系相互干预的教学环境来促进学习。如果把教学比做一套复杂的“炼丹术”,那么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操作层面为小学生构筑一个有利于炼制知识的教学环境。因为在变构学习理论看来,学习是高度依赖环境,教学必须走出过去各种模式或惯习的框架,对教学的重新定位应该着眼于促进学习的各种条件整体,其实质就是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调节这些教学环境作用因子,使小学生萌发学习的意愿、完成概念的转化、解构和建构等认知活动,并学会科学方法及养成科学态度。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变构学习理论从本质上解释了“教学环境”对促进学习者全方位学习的可能与必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环境”的创设、操作是实现有效教学及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由于“教学环境”构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限制因子众多且都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导致很难完全推导、预测、调节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各个参数,似乎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然而,构建一个十足完美的教学环境毕竟是理想的,提出一个一致性、符合逻辑的教学环境操作策略是现实可行、迫切的,因此,需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笔者从庞大的“教学环境”体系中抽取主干因素,在一线教师参与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用的、必不可少的策略,分别是萌发学习意愿策略、转变学习者概念策略、知识建构策略和启动元认知策略。
1.萌发学习意愿策略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强迫孩子去学习,是大大地害了他们”。教学环境应该给他们带来兴趣、愉悦,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愿望。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对未知世界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很多是荒谬、幼稚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热心回答、耐心解释,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为激发学习意愿,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观看多媒体资料、实物观察、参与实验等等。比如在“磁铁的两极”的教学中,在每组同学的桌上放置小弹珠和磁铁,让每位学生拿着弹珠从磁铁的一边移到磁铁的另一端,让他们感受距离远近的变化给手带来的感觉。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如何,切勿采用直入主题式的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内部需求出发,通过他们自身创造满足感,以达到萌发学习意愿的目的。
2.转变学习者概念策略
小学生对一些科学现象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这些认识既是教师可以利用的对象,又是需要改造的对象,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讲,放弃先前的概念、接受新的概念是“疼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先前的概念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先站在他们的立场,从他们的概念出发,在师生双方共同意识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演示、讲解、辩论等手段,推导出他们先前认识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当他们对先前概念发生松动的时候,因势利导,通过教师的干预帮助他们完成概念的转化。在干预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的情感、人际关系、认知等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同时干预的强度要拿捏得当,干预太弱则无法撼动他们先前的概念,太强烈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陷入迷茫,甚至失去自信心。因此,这个过程需要在平等协商、对话交流的氛围中展开,并要借助小学生自身概念的限制条件,让他们自己主动、有意识地放弃先前概念。切勿采用灌输强制、刺激训练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很容易损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及对他人的信任感。
3.知识建构策略
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添加,而是需要把新的知识内容整合到已经“在位”的思维结构中。知识建构策略的目的是将学生头脑中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建立联系,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形成“蜘蛛网”,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近年来,思维导图工具在教学中取得广泛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该经常使用“概念图”“流程图”“符号”“模型”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在白纸上通过手绘的方式搭建知识网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手绘可以给大脑留下深刻的轨迹,有助于快速地调用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认识更多的生物”的教学中,要求小学生利用概念图列举各种各样的生物,对生物的特点进行描述,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进行生物归类。因此,知识建构不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甚至可以变成“创作者”,激发学生有针对性深入探究的精神,对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启动元认知策略
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元认知。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反思)。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发展不成熟,其学习困难并不一定来自于知识的理解障碍,往往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学习信念、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觉的行为监控。在积极的学习信念方面,引导学生设置现实的期望,及时给予鼓励,消除无益的、不良的情绪;在有效的学习方法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帮助他们找到问题,并进行调整;在行为监控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启发式的纠正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估、自我评估。除了上述要求学生主动配合的策略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主动向学生示范元认识过程,向学生展示自己是如何处理一项任务的,让他们逐步看清自己元认知的各个阶段。比如,在“运动与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出发,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一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然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调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轻重程度,最后总结出结论。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把教师的思考、假设、验证过程全部展示出来,有利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科学探索的策略,促进了他们的元认知发展。
三、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认识水”为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观、教学策略都需要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来实现。以下是对江西省赣州市某学校教师在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中“认识水”一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的文本解析,该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情境进行了灵活处理,很好地诠释了变构学习理论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温小勇 温瑛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信丰县西牛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之策略
一、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综上所述,针对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是基础,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教学能力是关键,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资源丰富科学课教学内容,这能着实提高我校的科学教学质量。
作者:向泽会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三河镇小学校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
一、采取各类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目前绝绝大多数小学课堂都开设的科学教学科目,并且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说,仍属于边缘学科,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并未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教学热情,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热情,而科学研究却表明当人在处于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本地的小学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报校园科学教学竞赛或是区域间的科学竞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直接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够在某方面激励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批阅,最终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竞赛活动,教师也需要阐明相关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并且有所学习,这样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怎样认识实验用具,怎样操作实验用具,并且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数据记录等。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个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操作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操作、纠正,最后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出错地方,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及时地更正,到达学习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极强和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而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迎合了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校园的树木”这个课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搜寻校园内不同树木的情况。比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让他们负责收集不同树木种类的树叶、树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树叶和树皮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好哪些是属于大树的,哪些属于小树或者小草类的。最后教师教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来对这些树叶和树皮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好这些树叶和树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树叶的叶子长度、叶子的茎向、叶子的厚度,还比如树皮的厚度、树皮的粗糙程度、树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内容。更可能的是,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植物标本,作为自己的珍藏品。这个环节也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发着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能够顺利带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一步地爱上这门学科。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身边常常见到的动物作为实验的对象,例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中“寻访小动物”这个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比如“金鱼”“、蚂蚁”“、蚯蚓”“、蜗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见到的动物。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金鱼游泳时嘴巴的运动状态,蚂蚁是如何进行食物搬运的,蚯蚓是如何钻进土堆里的,蜗牛爬行的痕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平时会感到好奇的问题,所以这也更加激励着他们去观察和探讨。学生们自己拿着放大镜和其他工具进行探索体现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状态,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也能够体会到实验观察带来的快乐,增加了对科学的喜爱之情。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作者:叶瑶瑶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赤岸小学
- 上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论文
- 下一篇:XX乡关于改进学习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