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06-19 09:36:49
导语: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挖掘原初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小学生对科学的欲望和需求是学好科学的原初动力,也是提升自身教养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原动力,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极致散发。小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小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大到日月星辰、天体宇宙,有着诱人的声光电磁、风霜雪雨。我们如何恰当利用这些科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欲望和需求?首先可以放大这些奇妙的科学素材。我们或用实物、或用模型、或通过多媒体等巧妙地将这些美妙的自然景物或现象呈现在孩子们的身边、眼前,让他们触手可及,拉近它们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那些奇特的景观或现象不再是那么遥远而神秘莫测。我们还可以课内引导,课外延伸。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材料,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既动眼又动手,在亲自探究中获得学习科学的需求。课堂外,为学生构建更大的平台,拓宽他们科学探究的空间,鼓励并组织他们开展课外科学阅读,搜集科学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种植饲养等,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的科学欲望和需要得到更大满足,使他们的原动力得以深度挖掘,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散发。
2倡导小组合作,凝聚集体情愫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形成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观。当前各地各学科都涌现小组合作学习热潮。有些只是形式上的合作,三四个人围坐一起,就某个人人皆知并没有太大探究价值的问题讨论一番,就算是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和效果。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需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如,在教学《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在学生认识电磁铁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我只是为各组学生准备了一根导线、大小不同的两枚铁钉、三节电池、大头针若干等研究材料,其余自主权都交由学生,让他们自行研讨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各自分工、共同合作探究。我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一旁观察并适当指点。发现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动眼监督、有的动笔记录,在这个小集体中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分工有合作,有争议有统一。小组合作让孩子们的个性灵动飞舞,个人价值彰显,同时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和谐,集体情愫得以凝聚。
3讲究规范操作,养成精细习惯
学生特别喜欢上科学实验课,因为他们知道实验课上可以自己动手。有些学生一进实验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迫不及待地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将老师的要求和实验目标、实验步骤抛到九霄云外,结果既耽搁了学习时间,又耽误了实验进程。有的学生虽然听清了实验要求,但是具体操作时随意性较强,不讲究科学规范,同样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开放、创造性地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例如,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求学生轻拿轻放温度计,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读数时温度计不要拿出来,眼睛要平视液柱顶端刻度。使用天平时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以免沾污了砝码,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实验操作中时时讲究规范操作,注重细节到位,养成追求精细完美的科学习惯。又如,有的对比实验需要规范控制变量。我在教学研究摆球的摆动时,首先让学生搞清楚摆球摆动过程中涉及的变量(摆线长短、摆球轻重、摆角大小、摆球摆动快慢),然后让各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变量进行探究。若考察摆线长短对摆动快慢的影响,则保持摆球轻重、摆角大小不变,改变摆长,测量摆动周期。在选择好确定好一个变量后,其他的量要严格控制保持一致,否则会影响到实验结果。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平常的规范化操作,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和热情,养成精细习惯,让学生懂得细节决定成败。
4尊重实验结果,追求求实精神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而“实事求是”更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平时教学中的点滴细微之处,都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良机,在学生的探究历程中烙下深深的印迹。有一次,我在指导学生实验研究“油和水的吸热和散热的快慢”时,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10个小组中有1个小组出现不同结论。他们汇报认为:水吸热快散热慢,油吸热慢散热快。我就和全班学生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实验数据,发现数据确实证明是上述结果。我就说,他们一组的实验数据的确说明“水吸热快散热慢,油吸热慢散热快”,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实验结论是错误的,正确结果应当是“水吸热慢散热也慢,油吸热快散热也快”。可是他们小组却不服气,认为他们的实验数据没有错,数据就是事实,事实就是那样。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于是就再次和全班学生一起找原因。终于发现:原来这一小组使用的石棉网出了问题,一块石棉网是完好的,另一块石棉网中间坏了,同时加热时,坏了的石棉网上面的水吸热反而比油要快。由于我课前准备时没有细心检查,导致他们组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我就让这一组用两块完整的石棉网重新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一样:油比水吸热快散热也快。我乘机利用这次机会表扬了他们小组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此次状况虽然影响了本课教学任务,但是让我看出我们的孩子尊重实验结果,有着一种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研究应当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既要“事实”,又要“求是”。我们既要尊重事实,又要追求真理。科学探索需要“实事求是”。科学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等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究历程中养成科学教养,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学习、生存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热情,以及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观念,最终形成完满人格。
作者:周洪波工作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南小学
第二篇
1.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善于提出问题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低年级学习5声音6一课时,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将受益终身。
2.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5植物的花6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掌握花的基本形态,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等片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花蕊,花蕊分雌蕊和雄蕊。按照这个观察程序,要求学生看、想,调动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花的组成。除了在课堂上,也要注意在课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捕捉信息,培养直觉思维。
3.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点,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教5空气6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掌握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一开始可以提问道: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现在我把它倒放到水里浸没,你们说杯子里面是干的还是湿的?学生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我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4.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自然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
5.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自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1)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问题也是自然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好办法。例如在教学5生物与环境6单元的导入时,先投影出示一组自然风光的投影片,然后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根据是什么?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因为那里有鸵鸟”“因为图中有热带植物”,,这时再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就会很自然。(2)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3)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课堂教学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使教学活动无至尽的进行下去,并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课堂教学时,要留有悬念,并把课堂上引发的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再只局限于以前的观察和实验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并把课堂搬出教室,这些都是新的教学尝试,也是新时期自然教学的需要。(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而一些较为难见的自然现象、抽象的图示分析等更需要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立体动画等来表现。如花卉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录像资料快放,让学生掌握其变化规律。(2)将自然教学走出课堂自然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让自然课走向走向室外,是自然教学的新趋势。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能更好地利用周围有利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洪水的形成》时,我们一起到室外进行雨水冲刷各种地表的模拟实验。准备阶段和活动开展阶段,课后和室外都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蔡红颖王国庆章博晴徐南方工作单位:浙江金华教育学院
第三篇
1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存在于部分教师头脑之中虽然素质教育的目标已经推进了很久,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接受这一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仍然把自身置于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力,不能真正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灌输式,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结果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即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兴趣盎然,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极其低下;三是部分教师全程包办教学过程,即什么都给学生准备好,学生要做的就是把教师准备的知识记录下来,学生的学不过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2)学生缺乏发问的能力和精神正处于小学的学生应该来说是好奇心最重、探究精神最强烈的阶段,尤其是在科学这门课堂上,应该会有很强烈的提问问题的欲望,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常常问的却是这个题目怎么解,那个题目要怎么回答,所有的问题都只与考试有关,曾有一位权威教师做过这样一个测验,在一个班集体中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请他们进行作答,一是铁为什么会生锈;二是青蛙为什么要冬眠,结果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反应一片哗然,纷纷表示老师没有讲过这类问题,课本里也没有答案,不会作答,可见学生们学习的知识都只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严重缺乏对科学的兴趣和提问能力。
(3)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严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功利化,只教授给学生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而不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殊不知只有把科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犹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如果过的是随地乱扔垃圾的生活,虽然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可见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实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2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高效化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采取的举措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和保障,科学教师要真正从思想层面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目标,在授课方式切忌采用灌鸭式,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教师要善于创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进而表达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想法和观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获得的起点,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就慢慢建构起科学知识的体系。
(2)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科学的发现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兴趣,就必须把科学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向学生多提问、多布置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作业和任务,比如请同学们课下观察北极星,并描述出它们与其它星星的不同,还可请同学们观察各种小生物,比如在草丛中蹦跳的蟋蟀、蝗虫等,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在泥土中的蚯蚓、青蛙、蜗牛等,并要求他们写出观察写得,汇总出这些小生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相信这些作业一定会引起正处于天真烂漫阶段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多种方式,合作学习便是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教师要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轻松、更安全的心理来面对合作学习;二是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组;三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倾听,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欣赏与帮助同学等。除了要做到以上三点,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自身重要作用,那就是要科学确定好合作学习的主题,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做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并请同学们畅谈自身的收获和感想。
(4)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质疑是科学必备的重要精神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心中疑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对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加以保护,耐心认真的给予学生解答,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比如在学习《大树的观察》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请同学们提出自身对大树存有哪些疑虑,学生可能会问树皮为什么会裂开,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等,这时教师可请同学们先做相互的讨论,然后带领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
3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之上,要加强对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争取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及创新精神等,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于鹏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西苑小学
第四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新知的理解依赖于感性认识。科学教学中一些自然现象很难让学生直接观察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过去教师只能靠插图、说教,学生难记,更难理解,大大削弱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现在,教师可巧用多媒体将插图变得形象生动,动态化地展现这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火山喷发缺乏亲身体验,教师可用电视录像放映火山喷发的全过程,并提醒学生边看、边听、边记录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易于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记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的内容皆为比较抽象的天文知识,小学生学起来有很大难度。教师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用一些三维动画影片展示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空间的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影片及示意图片结合各个具体问题,给学生介绍并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最后利用幻灯片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完整的回顾,加深学生对昼夜交替过程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实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扩充课堂信息量,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屏幕的快速投放,可以在短时间内显示大量信息,尤其是只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知识和内容。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扩充课堂容量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课,学生对这个课题所知甚少,所查的资料也不全面,讨论也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果。我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在食品农作物、医学卫生、环境保护、克隆技术等多个微小世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科学课中,多媒体可帮助教师创设情境,置疑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磁铁的力量》一课,课前我播放了刘谦在2011年央视春晚上的魔术《年年有鱼》。这时,学生们个个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对此充满好奇又大惑不解,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用了法术,有的说是磁铁在作怪等等。这时,我用磁铁靠近桌面上早已准备好的玩具小金鱼时(腹内装有磁铁),小金鱼动起来了。学生们立刻明白了原因。当他们松下一口气的时候,我随即指着桌面上一大堆材料(铁钉、塑料、木头、石头、纸屑等)说:“磁铁真的很神奇,它除了能吸引大头针之外,还能吸引哪些材料呢?”我激趣设疑,趁机启发学生猜想进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总结出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规律。恰当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在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拓展性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查找资料,如六年级下册《太阳钟》里有一个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日晷?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很少有学生懂得日晷的知识,更别说与书上介绍的四种日晷不同的形状了。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搜索资料,展开网上人机对话获取新知识,然后再与其他同学交流,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作者:叶多杰才让工作单位: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一个公民最基础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最早接受的德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与其他学科一样,科学教学中也要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结合前几年的汶川大地震和最近的芦山地震,引导学生学习地震的有关知识,讲解人类对地震的探究,突出讲解我国古代研究地震的成就,重点介绍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监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地震知识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张衡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还要使学生从我国引以为荣的古文明发展史中受到启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起学生“勇超先进,强我中华”的民族雄心。同样,在教有关我国珍稀动植物的有关知识(如我国的国宝大熊猫)时,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以及保护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意义之后,可结合我国最近东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发生的雾霾天气,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保家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治理环境、改造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诸如此类的科学知识,巧妙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科学自然观教育
科学自然观教育,是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在低、中年级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可着重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在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学中,应多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小学高年级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自然观教育的好素材。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人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学习这部分知识,可引导学生多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地球家园》等栏目。学习冬季星座的有关知识时,可在指导学生观察星座的运动中,使学生体会宇宙中的天体都是运动的,包括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在学习有关电和机械的知识中,可使学生通过观察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多少、线圈匝数之间的联系,认识磁铁的性质;通过认识常用简单机械的省力与费力的规律、简单机械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在学习有关地球部分的内容时,可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地层、火山、地震的成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无穷的,在空间上也是无穷的。总之,很多课文内容都能从客观上对学生进行自然观教育,使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并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三、科学态度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体现着科学教育思想,特别注重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种探究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用科学实验来进行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试”。如让学生第一次通过亲手实验来认识自然现象,由于学生是开始学做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条件及实验的方法,提出具体的要求,按照严格的程序,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观察现象,开展讨论,得出结论,自己去获取知识。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能力。如讲到有关动物知识时,可让学生在冬天买几只小乌龟埋在沙盆里,观察乌龟的冬眠情况和春天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买一些鱼卵放在水瓶中,观察鱼卵的孵化过程。讲到有关植物知识时,除了让学生到农村、田野去观察、了解外,还可以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如让学生买一些萝卜种子,埋在装有泥土的小盆里,让学生观察萝卜的发芽、生长情况,并要给小萝卜苗适当的浇水、施肥。当学生看到小乌龟到了春天又从沙盆里钻出来了,看到水瓶里的鱼卵孵化出小鱼了,看到萝卜种子发芽、生长了,学生会兴奋不已,由此也会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感兴趣。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让学生知道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用科学的观点,用亲身实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以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总之,小学科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大量能引起兴趣并便于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供他们随时随地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我们要遵循“课标”的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时展的需要。
作者:闻静工作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城东小学
第六篇
一、导入新课
科学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内容丰富、优美,具有针对性,是导入新课的好资源。例如,在教学“白天与黑夜”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是让全班学生齐读单元导读内容中的一段文字(一边是朝霞满天,一边是繁星点点;一边是千里冰封,一方却烈日炎炎。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之后,齐读课文。二是提出问题:“谁能讲一讲,课文中描述了哪几种自然现象?”三是进一步提问:“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现象?”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生成的问题,轻松引入新课。只有齐读教材,才能感受科学现象,充满求知欲望;才能乐于思考问题,善于寻求答案,最终顺其自然地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强化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才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利用教材,强化概念,培养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呢?例如,在教学“日食”这一内容时,概念的形成是难点。针对教材中的相关文字,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一,日食是什么?其二,观察日食发生时的图片,会有哪些发现?其三,如何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其四,如何描述日食的形成?其五,阅读教材,思考日食的概念表述,应怎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表述?其六,脱离文本,再次观察日食的图片,如何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日食的概念?只有围绕科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强化概念,形成科学、规范的表达。具体包括三点。首先,可让学生尝试以科学、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述概念;其次,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构建概念;最后,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地表达概念。这样,通过教材,科学概念得到强化。
三、设计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因此,只有依托教材,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种子和幼苗”这一内容时,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师可引领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方案,据此,教师可设计五个环节。其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几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说,最终回答“种子的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其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一问题?其三,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种子发芽与水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思考教材中的实验是怎样设计的?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四,通过讨论与交流,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其五,设计方案的分享交流。利用教材,学生自主设计了实验,既降低教学难度,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自主验证,才能取得科学教学的实效。
四、处理信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教材中的阅读资料恰好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良好途径。例如,在教学“地球”这一内容时,教材提供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研究地球的相关资料。据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其一,阅读教材,标出关键词语;其二,根据提问,再次阅读,找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其三,尝试用最简单的句子概括获取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处理信息的习惯。教材是一种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以使教学更加精彩和高效。
作者:蔡敏胜工作单位: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广东省东莞市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
第七篇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低年级课堂上小手林立,气氛很是活跃;到了中年级这种势头明显衰弱;等到了高年级课堂可用沉寂来形容。数据表明学生课堂上敢不敢提问,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情为先导,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领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鼓励多于指责,信任多于批评。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肤浅或幼稚,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对于同学之间的嘲讽,也要进行及时制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关注生活现象,让学生有问
学生的问题可能来自于教材、书籍、教师,但大千世界更是学生问题的源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和疑问,即便是看到了一群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观察的同时诸多问题在脑海里闪现:“蚂蚁在做什么?”、“为什么它们走路时排着队?”、“它们待会儿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蚂蚁会说话吗?”、“蚂蚁身体这么小,怎么力气这么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源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与感受。每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给予学生高度赞扬并努力帮助其找寻到答案,细心呵护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引导其他更多学生,更富热情、更科学地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供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通过外部信息和内部知识经验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利用游戏、魔术、故事等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上课伊始我采用魔术的形式导入:取出两本书页交叉在一起的书,请学生检查有没有刷上胶水,有没有其他什么机关。然后请两个“大力士”上来把交叉在一起的书拉开,结果两个同学用尽全力也拉不开。接下来教师对准书页吹了一口“仙气”,轻轻松松就把书分开了。学生惊讶之余,问题立刻在他们脑海里形成,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的强烈需求。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事物奥妙的动机。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原因,学生的各种疑问会因运而生。例如,教学毛细现象时,我引导学生做如下实验:将两片合紧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红水的水槽内,发现水会沿着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处流”是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想法,问题就在他们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再如,教学热胀冷缩前,我让学生观察炉子上水壶烧开前的变化(可播放视频),学生自然会问:“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经过一番辩驳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水被烧热后,体积胀大了。”“怎样证明呢?”学生又争先恐后谈自己的设想……。只要我们不断创设类似情境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学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维度的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也能很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出示课件:潜水艇时而在海面游弋,时而沉入海底。学生自然会问“潜水艇是如何做到上浮和下沉的?”再如,《火山和地震》一课,出示课件:再现火山喷发和地震时的震撼场面,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学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时,关于火山和地震的问题也在脑海里自然浮现。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极大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学生具备主动提问的意识后,不等于他们就能提出明确有价值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不能清楚表述所提问题,不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等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指导学生会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述问题。学生的很多问题仅仅是头脑中的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往往是模糊的、笼统的,这就需要指导学生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一般要经历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过程。例如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观察蜗牛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同时思考从哪些方面来研究蜗牛?学生:“我想知道蜗牛能不能看见东西?”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视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能不能听见声音?”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听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吃什么?”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食性?”学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么走路的?”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运动?”等等。从低年级开始经常这样训练,学生逐渐就能用科学、规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概念和规律。其次,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然后根据实际条件,找出哪些问题适合我们研究,哪些问题现在还无法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研究主题。如教学《研究纸》一课,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纸以及它们的不同用途后,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把有关纸的诸多问题归结为:光滑、软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纸的过程以及发展等。课上可以选择对纸的光滑、软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性能进行研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纸的厚薄和造纸的过程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或借助更精确的仪器继续进行研究。这样有目的的训练,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去获取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还激发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科学教师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去抓,让学生在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张海峰工作单位:无锡市厚桥实验小学
- 上一篇:党风廉政及依法行政实施计划4篇
- 下一篇:安全生产及行政执法工作计划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