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绿色化理念渗透

时间:2022-05-04 11:39:32

导语:小学科学教学绿色化理念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绿色化理念渗透

一、提出“绿色化”理念的背景

(一)人口问题

一直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以及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在急剧地增加。人口问题一直是个倍受人们关注的话题[1]-[3]。人口的激增,必然引起能源和资源消耗的进一步增长,并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同时,也会给有限的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人口分布的不均,也将使得局部地区的环境受到严峻的考验[4]。

(二)资源、环境问题

耕地资源是解决粮食等问题的关键因素,而现在也正受到严重的破坏。由于城乡建设及土地沙化等原因造成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之人口激增,使得耕地的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有大量数据显示,世界及我国耕地面积均在不断减少[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人均量,且耕地质量本身偏低,总体呈恶化趋势[6]。森林资源作为碳的储存库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有着重大意义。由于过度砍伐、放牧等原因导致的森林破坏在持续进行。袁亦生等[7]通过对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52””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6报告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原始森林以6””万hm2的速度消失或改变,其中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面积消失最为严重。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加重了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地球上淡水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5%左右,而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冰川的形式存在,能够加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淡水资源中的很少一部分。某些地区人口过度集中、用水量大的企业过多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活及工农业排放的污水使得水污染持续加剧,水质恶化,许多淡水资源甚至变得无法利用。被污染的淡水经过适当处理可以加以利用,但昂贵的处理费用使得很多处理技术受到限制。目前,淡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很多是因为能源问题引起的。现在世界能源结构中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化石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耗尽的一天,能源紧张已经成为发展工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与此同时,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已经凸现出来。迫于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寻找新的清洁能源就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大意义。随着土地开发、森林破坏和乱捕乱猎,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许多濒危物种正面临重大考验。由于人类活动使得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导致了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使得人类不得不为自身的长远利益考虑,因此,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绿色化”理念近年来倍受重视。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是以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绿色化”理念是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废物“零排放”为目标的生产理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也渗透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和理念。

二、在民族地区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理念的必要性

(一)民族地区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加重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同时也是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地区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部分地区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等方面。由环境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更是频频发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的洪涝灾害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很多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很具观赏价值,随着大量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业逐步成为其地区经济的支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大量的生活垃圾及汽车尾气等污染物进入了自然环境,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表明民族地区环境质量并没有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甚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继续加重[8][9]。为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在民族地区进行环保教育。

(二)民族地区人们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由于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行为是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人类也是在发现了环境对其进行“报复”之后,才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环境加以保护的;因此,在环境出现问题之前,我们通常感觉不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我国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部分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不明显,人们环保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通过世界各地出现的许多环境问题,也让我们明白我国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存在并日益加重的,但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风俗习惯、受教育程度有限以及宣传不到位等特点,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高,在一些民族地区,过度砍伐、放牧,乱捕乱猎及废物乱排放现象还比较严重,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更是随处可见,为提高民族地区下一代接班人的环保意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减少浪费,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很有必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理念。

(三)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习惯是在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中形成的行为方式,一旦养成便难以更改,对人生、事业及生活都起着永久性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更能通过“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提高民族地区人群的环保意识。因此,在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的民族地区,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绿色化”理念的渗透对于提高整个民族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四)渗透“绿色化”理念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任务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浅显易懂,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和方法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而这一切都是符合“绿色化”理念的。在小学阶段,“绿色化”理念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源头消除污染、安全清洁能源的寻求等。渗透“绿色化”理念的同时,实际也是教会学生从根本入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可以为其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民族地区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理念的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延伸、渗透“绿色化”理念

在5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作了明确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本身就涵盖了大量节约、环保方面的知识,有很多课题是可以进行延伸的,方便在其中渗透“绿色化”理念的教育。具体渗透方式有举例、图片展示、动手操作等。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及资源、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等理念。首先是认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大量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的排放,改变了大气的组成,使大气层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严重后果。2”世纪3”-6”年代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其中五件是由大气污染造成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均是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其分布极广、成分复杂,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质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甚至可以沿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八大公害事件”有两件是由水体污染造成的。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秸秆的焚烧、固体废物的排放都使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了改变。其严重后果就是:引起地下水污染、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甚至会导致遗传变异,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在此,可通过图片、数字、相关宣传片、公益广告等素材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之明白环境受到污染后对人类的“报复”是很可怕的。通过此类环境污染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小小的垃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是多么可怕,也让其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为环保做贡献,产生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其次是认识保护资源的迫切性。很多民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相对丰富,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过度砍伐、放牧等行为使得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对野生动物的乱捕乱猎行为也比较严重,使得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通过关于动植物的课题让学生明白植物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尽管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利用的速度超过了其再生速度则会使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最终将导致枯竭。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及生物大爆发等课题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很多民族地区就是一些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保护濒危物种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接受的理念也会影响其家庭其他成员的思想,因此,通过对儿童的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环保理念的形成对保护当地的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是能源的“绿色化”。过去一个多世纪,化石能源在我们的能源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对人类社会而言,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即使储量再丰富也有枯竭的一天。我们应该树立节能的意识)))“节约无小事”。我国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和地域相对偏远,尤其是农村,大多以天然植物为能源来源,虽然储量相对丰富,但浪费现象也很严重。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较为明显。通过小学科学的相关课题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能源才算环保低碳,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太阳能就是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大部分民族地区阳光充足,但是现在太阳能利用率不高,原因是有些民族地区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人们直接燃烧生物资源,后果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能源利用率不高,同时大量生物资源被浪费,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太阳能的利用加以扩展,可通过相关章节扩展生物能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也可借鉴一些实例说明生物资源可以循环使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民族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最后是实际行为、实验工具的“绿色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接近废物“零排放”。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可安排许多有趣的活动,例如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制作玩具、动物画展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意识到很多在人们看来没用的垃圾其实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也让他们发现自己及身边的资源、能源浪费等现象和行为并加以改正和制止。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绿色化”理念

任何一种理念只是停留在说和记的层面上往往容易被忽略,要使某种理念扎根于人们的脑海,必须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在学习了课堂理论知识之后,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让“绿色化”理念落到实处,为地区的环保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此,可在课堂之外组织相关活动,例如,让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学校,就地取材,收集资料、素材有针对性地制作宣传画册、宣传片或开展变废为宝、废品回收等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其求知欲,对将来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和探索作好铺垫,同时还可以渗透“绿色化”理念,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到整个民族地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对民族地区人们的环保和节约意识的树立也会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或多或少均存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渗透“绿色化”理念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任务,承担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首先将提高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和改善其行为习惯、提高整体素质作为使命,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教,通过小学科学教学,多形式、多途径向学生渗透“绿色化”理念,使民族地区的人们从小就树立起“绿色化”理念,并带动民族地区人群爱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做任何事情都尽量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都不忘记考虑其环境影响。

作者:傅天华1赵显柱2朱斌1工作单位:1.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成都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