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科学教学改革思考
时间:2022-05-04 10:53:36
导语:中西医科学教学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目前存在问题
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两个基础加一个临床”的模式,即中医基础课程和西医基础课程加中、西医临床课程,学时各占1/3。结果是学生对现代医学体系掌握得不够全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掌握得不太熟悉,对中、西医理论不能够融会贯通,对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揭示疾病的内在本质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没有完全体现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两个基础课程没有什么争议,关键在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又是重中之重。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课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1培养目标茫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要是面向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阶段教学。对中西医结合本科的培养目标目前仍不统一[1],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临床技能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医临床专门人才;而南方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郭勇等[2]对中西医结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既能继承传统中医精华,又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并熟练地应用于临床的现代中医人才,成为新时展的迫切需求。以上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均不统一,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在于精通中医和西医两门医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两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机械地堆砌杂糅在一起。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课程中,也经常遇到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扰: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感觉很茫然,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学习起来也感觉非常吃力,很难实现两种思维的转换,更不用说是结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实行“减负”的教学改革,而“减负”的重中之重又在于减轻学生两种医学思维转化和结合的思维负担,这不仅是教学者的难题,也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挑战。
1.2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中西医结合教材的内涵与真正体现中西医结合仍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它们都涵盖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部分内容,各论中每种疾病都分别列出中、西医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但均未能较好解决中西医结合理念与内涵问题,存在严重的“中”归“中”,“西”归“西”的问题,教材存在着概念不够清晰,内容结合的少,凑合的多,夹生现象明显;教材编写上欠精炼扼要,重复的篇幅多,有关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少,可操作性不强[3]。
1.3临床基地缺乏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临床基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中医学的师承教育很难实施。临床基地的缺乏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临床的切身体会,学生很难深刻地体会课本的知识,很多内容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2教学改革探析
对以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以下初步的教学改革探析,希望为中西结合内科学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2.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总体计划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培养目标有3点:(1)熟练掌握西医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2)熟练掌握中医常见病症的证治方药;(3)实现中西医的融汇贯通。
2.2整合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教材的编写大多是将每种疾病的中西医内容放在一起,如果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成两种思维的转化和结合就比较困难,而且每一种疾病的中西医认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笔者尝试提出“先分后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先分别讲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的内容,最后讲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一共分三部分讲授,中医内科学由专门的中医学老师讲授,西医内科学由专门的西医学老师讲授,中西医结合部分由资深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讲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前两部分重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狠抓学生的记忆牢靠程度,最后一部分重在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对中西医的融会贯通。
2.3总结选择“结合点”,开拓学生思路
在中西医结合部分,可以采用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性,由于中西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也不是毫无关联,在很多认识上两者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以这个结合点进行思维散发,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此“结合点”也就是中西医两种思维的结合点,是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此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解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还可以引用王树人先生提出的“象思维”,象思维是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象思维首要在“察象”,此“象”,可有象有形,也可无象无形。有象有形者,取自然之形;无象无形者,取自然之理。前者取自然之“图像”,后者取自然之“法象”[4]。如在中医心系病症的讲解中,对于初学的学生可能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不寐、癫狂也属于心的病症,不是属于脑吗?这就犯了中西医概念混淆的错误,也是很多初学面临的困扰,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功能象,即“法象”来思考,思路将会明了很多,例如,脾主运化是中医脾脏的一个功能象,而在西医学中各种消化腺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此两者有共同的功能象,也就是中西医的结合点。
2.4加强实践,注重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培养
由于临床基地的缺乏,对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限制。此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我校教改实验班的培养经验,采取院系教育结合师承教育的模式,给学生配备资深的中西医结合教授,进行临床跟师学习,如果学生比较多,可以采取分批进行,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近距离的接触患者,也可以亲身聆听教授的临床指导。当然,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工作者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以便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并推广之。
作者:杨胜兰薛卡明陈瑞卢芙蓉谢纪文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 上一篇:行为引导在中职德育的研究
- 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