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时间:2022-03-04 11:13:42
导语:基于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将高职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组织,将学生作为组织中的个体进行研究。分析了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行为表现,并对其进行了行为预测。同时为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改变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应的行为应对方式。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培养多样化人才等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教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受办学水平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存在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管理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高职教学课堂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明确、课堂专注力不高、纪律意识不高、消极情绪较多、师生间缺乏信任感,教师对学生课堂的管理存在较大难度;二是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未能抓住学生个体的行为特点,没有采用有效的方法管理学生,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本文采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分析了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特点,并对此进行了行为预测,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管理效果及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1]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在管理活动中,人既可以作为主体,也可以作为对象,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管理者即是教师,学生及师生间的课堂活动便是管理对象。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它建立在理论科学相关原理基础上,探索、寻找、评价组织活动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寻求保持人的积极行为、改变人的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以期实现紧密联系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达到良好组织管理的效果。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关注:第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个体行为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动的;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希望通过对教师管理活动的分析研究,解释学生个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以及在特定的情景下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第三,把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动放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二、高职学生课堂行为表现
(一)积极行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具备的优秀品质包括:(1)时间观念强,不迟到;(2)学习态度端正,不缺勤、不早退;(3)求知欲强,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需求;(4)吸收知识快,学习能力强。以上是教师期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理想状态,即课堂教学期望。(二)消极行为。由于入学前的基础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高职学生在个人学习目标、就业目标、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课堂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状态或负面行为:(1)迟到、早退,甚至缺勤;(2)课堂上长期情绪低落,对学习不专注,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玩手机、听音乐、睡觉等;(3)缺乏学习理想,课堂反应不积极,比如老师提问不愿意思考,课堂练习时不愿意动手,即学生个体学习期望低。(三)积极与消极的持中行为。学生表现出人格特质多样化,如开放性人格(富于想象、聪明、对艺术敏感),随和性人格(直率、谦虚、乐于与他人合作)或尽责性人格(尽职、自律、谨言、言行一致)等[2]。任何一种人格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或思路。例如,教师提问时,学生有回答,但是回答的内容偏离主题或者不符合教师心中的理想答案,学生的这种看法或者思路不能简单地评价为正确或错误。人的基本素质中,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实践来改变和发展的,也是很容易被测量和评价的。而态度、知觉、动机等方面是人内在的心理活动,难以测量,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因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解释为什么多数学生听不进常规的大道理。但是这些心理活动却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2]。在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缺勤、学习满意度、知识吸收程度、课堂不当行为等。
三、行为预测
学生的积极状态,教师能正确把握并及时强化,但是如果教师未处理好消极或者持中的状态,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1.由于未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学生易产生悲观情绪或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甚至终生的[3]。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赞扬或许不是终身受益的,但是极端的批评可能是灾害性的。2.与教师关系恶化,学生消极对待该教师的课程,对教师常怀不满,破坏教师课堂教学秩序等。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往往是破坏性的,很可能因为冲突产生矛盾、怨恨,并最终影响到师生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师生冲突[2]。对教师而言,师生冲突容易影响教师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师生冲突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的情绪及个人情感受到创伤,在评教时,可能会给教师给予较低的评价分数。另外,个别冲突对课堂上的其他学生也会造成影响,如课堂时间被占用、情绪被影响等。师生冲突是一种消极的、非正常的师生互动,冲突破坏了原有的课堂秩序,中断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对教师、对与教师产生冲突的学生及其他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4]。
四、行为应对
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环境,与教学对象需要进行长期磨合。对于以上消极状态或行为,教师应如何积极应对?能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平衡教师课堂教学期望和学生个体学习期望,激励个体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达到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之间高度的默契度,让课堂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5]。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并不是对立的,彼此有一种互动性的依赖,教师有责任建立和维护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课堂秩序与人际关系。1.理解并接受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双方在工作、学习、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即所谓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热情表达自己的内心,但由于与教师的理念不同,课堂上的某些行为可能会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麻烦。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保持教学的敏感性,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帮助学生构建个体目标并进行目标管理,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应对课程学习。尽量避免训导式语气,做到感同身受、平易近人。只有当学生认为自己获得了尊重、理解、认可的时候,才会产生有价值的沟通,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且不发生双方破坏性冲突的环境。2.密切关注学生对教学及课堂管理活动的知觉。知觉是客观物体作用在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上的直接反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互为观察和被观察的关系,虽然知觉和现实是有差异的,但教师和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知觉做出应对的。例如在第一堂课时,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某一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即晕轮效应。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多数学生总是给管理宽松、课堂愉悦的教师更高的分数,而对管理严格、课堂严肃的老师给予较低的评价。可见,学生在理解自己获得的信息时,有出现失真的可能。因此,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反应,感知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加以记录和总结,通过课后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效果或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5]。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对教学或课堂管理方式等进行恰当的反思和改进,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让学生对待学习从被动变主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6]。3.做好行为塑造。行为塑造[2]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行为塑造主要有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等方式。(1)积极强化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应,教师应给予最及时、最充分的肯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创造、创新,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潜力、认知潜力发挥到最大化。同时,教师应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之表率,将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因为教师除了承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课堂行为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正式角色外,还扮演着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学生成长过程的良好伴侣等非正式角色[6]。当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效果深入学生心中,学生把教师作为学习对象时,教师的高尚品德也就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7]。(2)消极强化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塑造者,一个学习舞台的总导演[6]。教师对课堂中的负面行为必须正视,若忽视则会导致学生不清楚什么是被期望的行为,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如课堂练习时,学生不愿意动手,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这部分学生,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不能一味粗暴地批评、指责,要深度了解学生不愿意动手的原因,挖掘问题根源。对作业完成欠佳的学生,首先应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的方面,鼓励他们及时总结、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上述课堂冲突的影响中,我们分析出冲突的负面效果,实际上,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方式将冲突带来的负面效果最小化。课堂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场所,师生冲突为师生沟通提供了机会,冲突产生后,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教学期望,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彼此更多一些了解[4]。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学需求得到满足,教学活动得到协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8]。因此,面对学生的消极行为时,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采取宽容与爱护的态度,对其始终抱有欣赏和期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认可,帮助学生重新拾得学习的动力和自信[3]。面对师生冲突时,教师要通过合理、友善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学生认可教师的管理方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3)惩罚适当的惩罚能及时规范学生的不当行为。当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或者缺勤时,教师应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否则学生会默认教师“允许”他们的这种行为,学生公开违纪的情况可能会持续,甚至其他同学也会效仿,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也削弱教师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会持续下降。这也是我们身为教师,经常能体会到的一种常态。需要注意的是,惩罚方式要恰当,惩罚力度要适度,应尊重事实,讲究方式方法,惩罚依据准确公正,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尽量消除其副作用。在课堂管理中,以上策略通常被教师不断重复,联合或交替使用,为了避免师生冲突或不良策略带来的消极后果,教师们应越来越多地考虑大学生作为成人所具备的自律、自觉、自尊的特点,通过积极应对或适度惩罚的方式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4]。
五、结语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个体行为是复杂的。对教师课堂教学而言,这些行为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也有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的,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引导,时刻反思教学管理行为,调整教学方式,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泉.组织行为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1-17.
[2]汪继红.管理学原来这么有趣:颠覆传统教学的18堂管理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87-100.
[3]岳博.利用组织行为学进行学生管理的方法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8-79.
[4]林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堂师生冲突的现场研究——以上海一所高职院校的一年级某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6-49.
[5]张娜,钟诚.组织行为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管理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1):163-167.
[6]景韵.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07-145.
[7]谢海燕.高校教师忠诚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9(1):69-73.
[8]曹凤娜.高职教育课堂生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11-45.
作者:李华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快递管理实务教学课堂设计探析
- 下一篇:浅谈感恩教育在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