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2-12-05 09:44:24
导语:海商法课程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航海专业《海商法》课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进行设计的总体思路,努力推进《海商法》在“重组教学内容、重设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拓宽实践渠道”五个方面的课程改革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北部湾地区航运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综合能力培养;海商法;课程改革
一航海类专业《海商法》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海商法》是国内外航海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同时在法律专业、国际贸易等专业也有开设。它主要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一门涉及到航海、法学、国际贸易等多学科体系的课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专业性;有牵涉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问题,还有着明显的国际性特点。《海商法》课程的内容之多、难度之大,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几乎是所有航海类院校都存在的问题,进而导致航海专业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个人的就业和发展,是中国的航海人才在国际航运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从目前的航海教育来看,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航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评、发”体制下,只重视专业技术培训,忽略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养成,与培养高端、复合型航运人才的目标需求相去甚远。而要改变航海教育重知识技能、轻素质能力的状况,核心是进行课程改革,尤其重要的是课程理念更新。《海商法》课程作为航海类专业唯一常设的法律课程,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完善职业能力的重任。因此,要满足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航运贸易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卓越航运人才,提高我国航海人才在国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对《海商法》课程进行改革,将综合能力培养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二课程改革思路
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借鉴建构主义、OBE教育理念两种理论的优点,在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评价方式等环节,进行《海商法》课程改革。(一)借鉴建构主义关于“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张《海商法》课改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设计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小组讨论发言,检测自学效果,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价;老师随后对本章节重难点进行总结补充,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答疑;通过多种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检测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发放下节课的导学案。整个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讨论、提问、发言、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明确各环节的能力培养点,体现“能力导向”,把培养航海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有限的课时里,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二)借鉴OBE教育理念“反向教学设计”的主张《海商法》课改应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把航海专业学习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归纳概括后,设置为教学设计的终点和教学目标。同时按照“反向教学设计”的主张,又把能力目标反向设置在教学设计的起点,随后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流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最终又以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终点,首尾一致,实现课程能力目标,确保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1],并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课程改革的内容
航海类专业《海商法》课程改革将从重组教学内容、重设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评价体系、拓宽实践渠道等五个方面进行,把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等航海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一)重组教学内容。(1)适当的将《海商法》辅以相关的前置课程(法律基础)和后续扩展内容(海事管理、船员条例、海洋环境法等)。(2)打破知识体系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实施模块教学。将教材的15章理论知识,依据航海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任职岗位要求,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构建成船舶物权、船舶安全、船舶和船员管理、海上运输合同、其他海上合同、海上侵权纠纷、海难救助与共同海损、海上特殊风险8个教学模块。《海商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针对航海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单元模块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职业具体工作规范出发,必将更有效的培养航海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3)合理分配各模块课时比例,优化教学资源。(二)重设教学流程。课程内容的增加,课时不变,并要确保提高《海商法》教学效果,这就必须重新设计教学实施步骤。重设的步骤:1.课前预习:设计案例,形成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自主学习;2.预习效果检测: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价(10—15分钟);3.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进行补充(5—10分钟);4.答疑解惑:提出质疑,教师回答(5分钟);5.教学效果检测:给出案例或命题,小组辩论、讨论发言(10分钟);6.巩固反思总结:(5分钟);7.下节课预习:设计案例形成导学案,提前下发自主学习(2分钟左右)。同时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明确各环节的能力培养点,把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等航海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提问、发言、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有限的课时里,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在这种教学流程实施的过程中,导学案例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也是课改最难的环节。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性、新颖性、难易程度适中、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探讨价值的案例。这样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合理运用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实践中,《海商法》课程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课改时,项目组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将添加法律诊所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等,例如,在讲解承运人无单放货,托运人权利受损的责任时,综合采用对比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式教学法,让学生比较中美法律规范的不同;在涉及法律关系的定性、确定管辖权的方法以及法律选择和法律适用等问题纠纷时[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当事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时的自由性。让学生掌握涉及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将来作为船长上船时,代承运人履行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义务时,减少、避免货损货差,提高工作应对能力。原则上,从《海商法》自身的特点出发,合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考虑到《海商法》是一门专业术语较多、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一些船舶、海洋、运输、港口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建议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电影、视频、图像、图片、表格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课堂内容,将复杂问题简约化、形象化。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扩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四)完善评价体系。《海商法》课程改革,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质评与量评结合、过程考核与综合评价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鼓励采用多种手段和更加灵活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考核和检验[4],例如以作业、讨论、案例评析、演讲、辩论等考核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逻辑思维的活跃性、知识掌握的程度等内容分别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加大平时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使对综合能力培养情况的考核渗透到各个评价环节,利于改变当前教学过程中“小组一人作业,全员得分”的现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锻炼综合能力。(五)拓宽实践渠道。理论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变成学生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5]。但对全国大部分的航海专业而言,《海商法》都是一门理论课,除了经常使用的教学案例外,很少有专门的课程实践环节。对于《海商法》这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应该积极拓宽实践渠道。(1)通过参观、见习、调研、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课程实践。组织学生到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的船务公司、航运公司、物流公司、仲裁委、海事局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研,了解实践工作中常见的纠纷及法律解决。每学期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去北海海事法院等单位旁听海事案件的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2)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制度,为课程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这些来自海商法立法、司法、执法一线的专家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通过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加强课程实践环节。通过以上对《海商法》在“重组教学内容、重设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拓宽实践渠道”五个方面的课程建设,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强调知识的传授到强调学生的发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注重学习结果到注重学习过程,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从教师“独唱”到师生“合唱”,从学生的单兵作战到学生的互助共赢,从课堂教育到实践教育,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自主学习能力等多元化评价等课堂转变,拓宽了航海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航运贸易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卓越航运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建国.高校自主学习教育模式新思路[J].《黄山学院学报》,2018(1):105-110.
[2]康环芳.海商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其优化组合[J].《法制与经济》,2010(3):132-133.
[3]郭海涛.关于提高航运类高职院校海商法教学效果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4):225-226.
[4]郭萍.中外高校海商法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6(2):56-61.
[5]刘爱英.东盟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提高海商法教学效果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2(3):65-69.
作者:王俊 单位:钦州学院
- 上一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策略
- 下一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