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策略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08:28:31
导语: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策略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课程逐步开始探索信息化教学,但离高职院校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相去甚远。本文对信息化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对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1.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基础知识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喜欢动手操作、厌烦理论知识学习、缺乏自信等问题,对传统的授课方式兴趣不高,课中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愿意拓展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不高。但高职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喜欢动手,敢于探索,善于讨论交流,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将过程学习纳入考核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2.职业院校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信息化课程实施需求。实施信息化教学,需要有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作支撑,有视频协作学习工具,要求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网络全覆盖。现在高职院校内基本能实现WIFI或宽带的全覆盖,学生基本都有智能手机,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也能弥补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缺乏协作学习工具的不足。当前实施课程信息化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校园的网络信号强度不一,信号弱就不能确保信息化资源流畅的播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教师不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够,在资源收集、加工编制、技术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且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加之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当前高职院校未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教师教学效果对职称晋升帮助不大,不如投入精力开展项目研究,多出文章。所以,存在学校大力推行信息化教学,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4.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投入经费不足。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经费。有些资源收集过程中,学校提供的设备达不到要求,制作的资源质量不高,需要请专业公司制作,但目前专业公司制作教学资源成本很高,部分高职院校也仅能对专业核心课程或课程的部分重难点进行改革,信息化课程教学无法全面铺开,整体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综上所述,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第41期Oct.2018NO.41平,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职业院校做好信息化课程改革规划,制定与教师职称晋升或绩效考评相关的制度,引导并鼓励教师开发立体化教材,建立数字化、碎片化资源;二是多开设信息化技术相关的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四是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五是争取相关项目经费,减缓经济压力,为开展信息化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二、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1.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实施课程信息化教学,需要有数字化教学平台或开放的网络平台为载体,将课程资源分栏目上传,实现学生自学、在线测试、师生互动、连线企业专家等功能。因此,高职院校首先需要搭建平台,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构建具有本课程特色的导航模块,课程呈现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总之,搭建的平台和课程的导航模块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2.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内容信息化并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将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象、生动的展示,便于学生学习,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内容融合时,要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学生需要从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巧妙设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三维动画、微视频、虚拟仿真、微课、游戏等信息化手段展示知识点,建议大块知识碎片化,时长以5—10分钟为宜,不宜超过15分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信息化教学过程实施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或移动换脸平台,整合信息化课程资源后,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是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优势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展为学生课前自学、课中学做结合、课后拓展替身三个阶段。这两种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自学环节。课前自学环节是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复习、预习新知识。在上次任务学习结束时,教师必须完成下次任务的知识点资源、任务单、在线测试题的上传,然后让学生扫二维码领取本次任务单,课后再利用微信群或发送短信提醒学生登录平台完成本次任务。学生领取任务后,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要求,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课前任务。在课程网站上,设立讨论区,这是平台上最热闹的一个版块,在这里学生可以对讨论话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同时可以解答其他学习者的疑问,也可以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自身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消除在线学习的孤独感,增强学习趣味性。在线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发送一定数量且质量过关的帖子才能得到相应的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帖的数量。教师注意观察讨论区热点,进行答疑解惑。学生任务完成后,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完成知识点相关的闯关游戏或在线测试,教师统计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梳理课中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2.课中学做环节。教师登录课程学习平台,展示平台统计的学生自学相关情况,并选择1-2组展示学习成果,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针对学生成果展示情况及论坛区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导出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微视频、三维动画、虚拟仿真等进行讲解,将抽象、复杂、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完成后,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在线测试,教师根据平台的统计,再讲解错误率高的知识点。如有实际操作的任务,可以利用虚拟软件或VR系统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操作的关键点,再分小组到仿真模型或机器上操作。学生操作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不规范的行为,并将不规范行为拍摄上传至平台。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将作品进行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分享实际操作中的感悟,并展示巡回指导中上传的不规范动作,引导学生们反思操作要点,规范操作,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本次课的课后任务和下次课的学习任务单。
3.课后拓展环节。课后,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单,进行拓展学习。可以围绕本次任务的重点,结合当前企业的生产实际,进一步自学研究;可以根据课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理解或操作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可以收集相关案例,并提交到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也可通过平台,连线企业专家,了解相关前沿技术。课后拓展环节,是对课中学习的巩固和提升。教师多收集相关案例、拓展知识点,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采用信息化教学,需打破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和形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企业专家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形式从单一的试卷答题向在线测试、论坛活跃度、观看视频时间、期末考试、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是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更加突出过程评价。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将观看视频的时间也纳入了评价的范围,课程平台可以智能地记录每个学生的观看时间,并将数据反馈给任课教师。论坛活跃度根据学生在讨论区发帖或者回帖数量进行评定。课堂教学环节因为涉及人数比较多,不方面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统计,因此采用小组同伴互评的机制。最后根据各分项成绩进行加权汇总。评定标准为:60分至69分合格,70分至79分中等,80分至89分良好,90分及以上为优秀。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独立思考的良性学习方式。
四、信息化教学效果与反思
信息化教学有效地利用了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了丰富和整合,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将难以理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形象生动的三维动画、虚拟仿真、操作展示等方式呈现,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习内容娱乐化、碎片化,学习更有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效果评价上,更突出过程动态监测,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小组间互评、自评、在线测试、企业专家点评、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体系,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测评结果,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学生根据评价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对于生产性的难点,可以连线企业专家进行解答,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经过几年的实践,信息化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使得课程气氛更加活跃,真正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扎实,技术技能更加突出,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发生,这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开展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蓓,汪长明.高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17,(3).
[2]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3]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4]杨黎明.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3,(36).
[5]梅文婷.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如何实现同课程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
[6]陈武哲.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8).
[7]谢康.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课程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作者:李小芬 张响英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 上一篇:职业体能需求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 下一篇:慕课视域下美国文学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