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育”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22 09:40:06

导语:“大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体育”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遵循体育大课程观教育教学理念而形成的“大体育”课程改革,是将各类体育教学与活动内容、过程纳入大学体育课程,实现体育课程的有效组织管理.体育俱乐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河西学院通过以体育俱乐部制为主的“大体育”课程改革,形成学校体育教学、健身、训练、竞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大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最后环节,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涉及到学校的不同层级和各个方面.各地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教学传统、管理制度以及体育场馆设施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内容与形式、组织与管理,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读,学校体育改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开展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体育法规中都有规定要求,但只有体育课教学有明确的刚性规定,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的规定性都显不足,开展这些工作的状况大多有赖于学校负责人和管理层的态度,往往缺乏连续性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有鉴于此,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明确了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认识: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要实现有效组织管理;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最得力的途径;学校体育改革要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点,把健身、训练、竞赛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创建“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河西学院据此进行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探索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大体育”课程改革探索

1.1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大学体育教学具有多层次的功能和特点,需要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中心论,价值取向的重点由体育知识技术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作为课程的体育过程和作为活动的体育过程融为一体,使大学体育课程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课、体质课、技能课以及体育普及课,而是要兼容并蓄各类性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2,3].因此需要建立把各类体育活动内容和过程融为一体的“大体育”课程,并以此来推动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结合学校实际,河西学院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确立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体育特长和优势,提高学生自主性;转变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体育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评价过程化、课内课外一体化;适应学校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体育教学、健身、训练、竞赛一体化的俱乐部制改革,实现有效组织管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所需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其中,把体育俱乐部作为“大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使之成为体育教学组织、管理、扩展及实施的平台.1.2体育俱乐部是新型体育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大体育”课程改革遵循现代体育教学论的基本要求,着眼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统筹传统体育课程观和活动观,形成体育大课程观,把各种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纳入体育教学体系[4].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项目为载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团体,究其根本是一种教学管理组织模式.体育俱乐部可以灵活设置课程与时间,便于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实现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与活动目标.应该指出的是,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实施中并不能实现学校体育全部目标、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全部需求.实施俱乐部制的内容、形式、条件,要符合学校实际和教学管理需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需要明确体育俱乐部改革的对象、从属关系、基础条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河西学院实行的体育俱乐部改革,是利用现代社会网络媒体工具,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实现俱乐部制管理,是对体育教学、健身、训练、竞赛等工作进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1.3河西学院体育俱乐部制实施状况.河西学院从学校层面设立了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实行二级管理,下设各项目俱乐部,俱乐部有部长1人,专业教师5-7人.项目俱乐部按功能又分健身类、技能类、竞赛类、训练类等17个初级、中级、高级俱乐部,并且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学校相应项目体育协会,按学生社团管理规则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学科竞赛等活动(如图1所示).体育俱乐部具体运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通过教务系统进行网络选课,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②对选课班级、时段进行必要限制,使教学资源分配保持一定均衡,即在限定时段内由一定数量学生自由选课.③通过前期调研,准确设置俱乐部教学项目、人数、男女比例.④初级与中级、高级俱乐部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建立俱乐部间互通互动机制,使不同层级俱乐部学生能够得到一定调整,保证初级俱乐部的基础性和项目的多样性.⑤中级、高级俱乐部结合校内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展示性竞赛、升降级竞赛以及计分制竞赛,保证学生较高体育技能的发展性.体育俱乐部这种纵横交织的组织架构,使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实现组织管理上的统一,其基本运行得到了有效保障.我校在体育俱乐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学习兴趣、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等因素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学生参加俱乐部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第二,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加大,给教学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网络选课系统压力很大;第三,由于师资力量、场地条件、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薄弱,许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不能开设,使学生的选课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限制了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效果.

2实施“大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措施

2.1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素质练习内容实行“三三制”.针对大学生体育基础较差,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状况,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加大素质练习内容,实行“三三制”,即健身类综合素质课程占全部课程1/3以上,课程教学内容中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练习占1/3以上,考核内容中身体素质比例占1/3以上.尤其是国内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过程中猝死事件报道后,刚性要求所有俱乐部课程准备活动跑步2000m以上,更是起到了显著效果.2.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生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测试不合格不予毕业的规定,现阶段完全执行还存在许多困难.学校采取的措施是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校学生管理体系之中,具体为: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主要依据;对测试不合格学生预留缓冲期,开设体育重修课,进行多次测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档案登记制度》,记录每学年学生的测试和评价结果,并将登记卡放入毕业学生档案中.实践证明,这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健康测试都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2.3加强早操组织管理.学校专门制定了《河西学院学生早操、课间操管理规定》,实行早操、课间操按学院、班级集体活动制度,并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负责新生早操带操且给予相应学分,既保证了普通大学生的早操质量,又锻炼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2.4发挥体育竞赛的带动和杠杆作用.学校借助体育俱乐部制的组织架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等分级竞赛制度,基本实现周周有小赛、月月有大赛.学校层面除组织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拔河、越野跑等传统项目比赛外,还增设了时尚、流行的集体健身比赛,如排舞、广场舞、啦啦操等,发挥了体育竞赛的带动和杠杆作用.2.5扶持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在体育俱乐部的支撑下,近年来河西学院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迅速,并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活动组织化和制度化,对学生参与体育健身锻炼、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目前规模较大、常年开展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的单项体育协会有10个,小众、小型的体育社团如瑜伽、轮滑、毽球、乐跑、街舞等有7个.学生体育协会得到学校体委、体育学院、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和单位的资金支持,保障各协会一般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3“大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3.1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保障.通过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实现学校体育工作“一体化”发展,把教学、健身、训练、竞赛纳入学校整体教学管理体系中,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各项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目前已成立初、中、高级俱乐部17个,筹划新项目俱乐部4个,按层次、分类别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自主锻炼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良好的训练体制也使得学校在甘肃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上取得较好成绩.3.2教学内容与形式得到有效拓展.“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使教学活动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得到了拓展.横向上增加了体育项目数量,使得一些有社会基础、时尚流行的项目,在师资、场地设施保障的情况下进入课堂和校园;纵向上由于初、中、高级俱乐部的有序衔接,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学生特长有效发挥,教学效果得以增强;从形式上把作为课程的体育过程和作为活动的体育过程融为一体,实现了学校体育教学、健身、训练、竞赛一体化.3.3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常态化开展.以体育俱乐部制为依托,成立各项目体育社团,成为学生自主健身和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活动主要阵地,各类小规模、小型化、短周期的竞赛活动主要由学生体育社团承担,做到“月月有竞赛、周周有活动”,形成“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师生健身热潮,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3.4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素质练习的比重,有效的早操、课间操管理,校内外广泛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及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生管理体系等举措,切实提高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河西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初次合格率从2014年的70.6%,2015年77.6%,到2016年达到81.9%,体质健康测试与俱乐部课程考核中也再无体育伤害事故发生.

4小结

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大体育”课程改革,把各类体育教学与活动内容、过程纳入大学体育课程,从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功能,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能较好的满足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河西学院学校体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和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河西学院“大体育”课程改革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建立、学生自主健身锻炼习惯与兴趣的培养等仍然是任重道远.体育俱乐部实施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场地器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开设项目较少,时间选择单一等,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逐步进行解决.

作者:盛建国 丁斌 赵同庆 单位:河西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