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课改实践综述
时间:2022-04-15 09:20:00
导语:病原生物学课改实践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课程内容与性质
病原生物学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在石佑恩主编的《病原生物学》中对其定义、范围和内容如下的解释,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生物性病原体,或称病原生物可引起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感染病或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典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
当然,鉴于各类病原生物各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通常可将其分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予以讨论,细菌学(Bacteriology)、病毒学(Virolo-gy)、真菌学(Mycology)、原虫学(Protozoology)、蠕虫学(He-hninthology)、节肢动物学(Arthropodology)或昆虫学(Ento-mology)[2]。国外一些专家也认为,从所有病原体与宿主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学关系),因此将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整合到一个病因学范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近年来国外的英文专著也印证了这一点,如1993年Mims等编著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就涵盖了从病毒到蠕虫以至节肢动物说有的感染因子[3]。
2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目录后,各医学院校迅即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按新目录更名,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在内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将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一门独立课程“病原生物学”的进程异常缓慢,迄今仅在少数医学院校得以实践(中国医科大学的改革较为成功)。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还涉及到诸如学时分配、教材配套、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等相关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学自形成以来也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即将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按其内在的合理性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我们将从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不同方面进行筛选、优化,以确立一门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的新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
3改革的方法与效果
3.1制定了初步统一的教学大纲,替代分立的医学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大纲大纲编制按着病原体的进化等级由微生物、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的序列编排,基本体现了课程整合的观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2加快教材建设步伐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是教和学的桥梁和纽带。病原生物学在2008年以前都是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2本教材,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时非常不方便,2009年起在部分小专业如护理、心理等开始使用石佑恩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至今已经在两届护、心、管本科中使用。
3.3在师生中强化整体性的意识在集体备课中反复向教师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整体的观念,而且备课中寄生虫与微生物在一起进行,使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相互了解讲授内容。这样在授课中才能向学生传输整体的观念。2010年6月我们对2008级临床1~16班、08检验、预防、心理、病理、口腔等专业及专业方向总计25个班发出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在第一项“课程合并的合理性”上,认为合理的人数为167人,占总数的87.43%;认为不合理的为12.57%,学生有理由有上课带错书等现象(注:学生仍然使用2本教材上课)。
3.4改革考试方式目前病原生物学考试改革最大特色是微生物学试题和寄生虫学试题已经完全融合,之前经历了2张试卷、1张试卷2个部分的试题形式。在上述调查中“将两部分知识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形式”一项,接受的169人,占88.48%,有同学觉得有些象高中时的“理科综合”,说明学生是认同这项改革的。
3.5加大教学团队建设2006年7月,团队共有高级职称占33.3%,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25%;至2010年7月,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46.1%,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11人,占84.6%,其中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水平逐年上升,团队中4名教师在2006~2008年和2008~2010年教学评估周期中,连续被评为A级,其中2人获分别获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3.6强化精品意识经多年努力,2008年病原生物学被评为为院级精品课程,2009年经过合格验收,2010年被推荐参评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侧重于内容的实用性,病原生物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态学科,单纯的语言描述加挂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图片资料库,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等,方便了学生网上学习。
4讨论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病原生物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国内很少有参考标准的情况下。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是更加科学、合理的融合课程的专业内容,在临床本科中使用统一的《病原生物学》教材,使教和学能够取得最佳效果。另外要进行配套的实验教学改革,在我们对08级临床本科的调查中,其中“理论与实验分两个学期开设”一项中认为合理的仅48人,占25.13%;认为不合理的143人,占74.87%,意见集中在不利于知识的衔接。因此接下来的目标是要努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
病原生物学相比传统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是一个新的名称,而作为统一的课程进行讲授更是一项新的、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和学生的对它的认知上、在课程内容的科学整合上、以及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改良等诸多方面,都要进行艰苦、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对有生命活力的致病因子确立统一的、整体的观念;而不是人为地割裂这种认识,造成学生知识的非系统性。致谢:感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的孙艳红老师在课题问卷调查方面给予的帮助。
- 上一篇:医学免疫学教学事例式教学运用
- 下一篇: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