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田径课思考

时间:2022-02-16 03:44:00

导语: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田径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田径课思考

【摘要】自2001年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田径课程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方式依然陈旧,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没有突破以技术为主线的竞技体系,导致田径课程教学处于冷落和尴尬的地位。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类和改造策略,为田径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2.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呆板。目前,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注重田径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个体特征;重视和强调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掌握技术中的作用,对发展学生应用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仍是“一刀切”、“填鸭式”的方式。这种纯粹为技术服务的教学必然促使教师围绕某项技术的学习规律展开教学,此类教学可称为“系统教学法”,其主要特征就是正规、正规、再正规。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失去了主体性,又怎么能学好技术动作呢?

4.对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把握。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渴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主要有“淡化”与“强化”两种分歧。不少人误认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就是不需要技术教学,因为受以往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的影响,要教授技术必须要系统和完整,并且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来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否则就难以完成技术教学。众多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茫然,造成了传统技术教学思维下田径课程教学的无所适从。田径课程几乎成了一块“是非”之地,许多教师都不愿涉足。

三、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的策略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四、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小平.“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田径教材的处理与转化策略[J].田径,2005,(2).

[4]邵力平,冯晓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