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观的新要求论文

时间:2022-09-15 03:18:00

导语:新课改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观的新要求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改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观的新要求论文

摘要:新课改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实习生实习理念相对落后的矛盾,课堂教学动态互动的需要与实习生教学技能相对较差、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的矛盾等。针对这些矛盾,本文提出要改变教育实习观就必须要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观,加强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改革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规范管理和评价体系,强化实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实习实习观念教师教育观

一、新课改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矛盾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实习生实习理念相对落后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次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就是说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权利增加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不再是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课程产品的决策者、生产者、创造者、评价者和管理者。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最直接要求。在理念上要求教师将教育的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结合,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灌输、教师主导和书本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模式却制约了实习生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也无法运用于教学。

一般高师都将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七学期,实习时长为6至10周不等,实习内容则重于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正好吻合了这种安排——将学科教学论的学习放在大三下学期。这就产生了错觉:因为要实习,所以学科教学论应该教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正是因此,传统的高师教育一直都将教育实习当作简单的教学演练,而忽略了对准教师进行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教育,缺少“教学相长”的原则,更少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样,教育实习也仅仅停留在指导师范生上课,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等少量“规定动作”上;同时,不注重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反思本身教学和研究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简单的“教书匠”。虽然实习学校都希望能够从高校带来关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们能够给实习学校带来一定的思想影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所有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仅仅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没有能够给学校带来关于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知识、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动态互动的需要与实习生教学技能相对较差、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的矛盾

首先,从教师的基础素质来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实习生至少应该具备:(1)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专业知识的修养;(3)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4)教学基本技能。但是从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基础的教学技能而言,实习生掌握的程度却远远不够。

其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言语场域”的存在是以教师、学生的共时存在为前提的,场域的言语过程也应该是双向的动态的流变状态,课堂教学言语内容更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是关注言语者个体精神世界的相对自由的言语知识。因此,这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但我们的学生缺少实际经验,更不可能使教学在预设之内生成,所以也只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重点不变,教学策略不变,教学流程不变。但课堂是复杂的,老师却只能预设时,对于那些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的课堂上可能的变化所谓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预设目标都成了空谈。

(三)汲取新课程新知识与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不够的矛盾

无论是直接指派院系的教师担任实习工作还是聘实习学校的教师承担指导的责任,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在教育实习中补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再次落空。而这与指导工作无法落实密切相关。首先,从高校指导教师来看,不能指导到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不重视。高校教师主要的任务在于科研和教学,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愿意带讲习实习。(2)自身不熟悉中学教学改革的新情况,难于指导到位。(3)上课与科研时间相冲突对学生不熟悉,等等。其次,实习基地的教师不愿意或者不积极于此项事情。由于教育实习是由高师院校单方面负责,缺乏与实习学校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导致中小学教师主观上对高师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难以提供充分的指导。

(四)不断实践认识新课程与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的矛盾

新课程本身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比如教材,比如课程内容甚至是教学方法与思想,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实践相当了解的基础上。高师院校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在一个中小学教师身份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各个方面了解和深入对本次课程改革的认识。但是实际上却远非如此。高师院校平时与中小学及基础教育机构的关系普遍疏远,即便是眼下的高师教育改革,也主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而不立足于基础教育的需要。高师院校只是到了学生实习时才与中小学校暂时合作,而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样,中小学校就对高师生的教育实习不够重视,不欢迎实习生到学校实习,担心教育实习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因此教育实习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高师院校则采取“放羊政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联系实习学校。

二、教育实习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价值观相对欠缺,实习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在教育实习的管理和经费投入方面都比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将教育实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并不多见。很多学校,甚至很多老师都认为教育实习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或是“完成一个教学程序”而已。实习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指导教师指导有限。

(二)大学理念与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相互脱离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将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的第一位都是中小学教师,但是在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这种职业的准备却往往不足。

而这其中最大的不足是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茫然不知所措。当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与中小学课程改革都正在进行,都各有成就,但却是各行其是,缺少沟通,很难同步进行。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几所直接承担教育部任务的重点师范院校外,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参与的力度不大,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在相关的高校和院系得到应有的宣传。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很多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甚至都不知道所谓何物。教师不了解的必然后果就是,即将走进课堂的准教师也无法了解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学科教学论(含教育实习)与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关系处理存在问题

学科教学论和其它课程体系成了两个互不沟通的模块,各自为战,自说自话。除此之外,学科教学论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在于和师范性质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也脱离联系。一般《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在研究理论上总能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直接代表了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当展特点。然而从大学各个院系的学科设置来看,多数的学科教学论都设置在相关院系,而这些院系与教育学院,与基础教育原理性质的改革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改变教育实习观念,建立新的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观

要建立以新型反思型教师为目的的教育实习观。这种新的实习观就是要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自身都树立起把学习如何教学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涯的意识,并以反思作为教学的基本特点。用温特的话说,无论教育实习工作做得多么好,我们至多只能把师范生培养成为能教学的人。真正的教师除了致力于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外,更为主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起责任。这样的教学实习才不是程式的、经验的,而是探索型的、研究型的。而探索和研究型的教学实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反思性。

(二)改革各科教学论教学,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素质

改革各科教学论的学习就包括:(1)将平时的基本素质训练与教学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的基本素质“三笔一话”都可以通过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得到锻炼。另外鼓励学生开展“演讲与口才”活动或者增设此类课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基本智慧。(2)除了要强化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教学形式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直接体验与活动。各科教学论学习必须给学生系统直观的课堂情形,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课堂。如看教学实录片、优质课和课件,提前分配实习学校等。(3)加大学科教学论的课时数,确保学生素质到位。学科教学论应开设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两个模块,等等。公务员之家

(三)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互利互惠科学指导

专业发展学校打破了大学与中小学彼此隔绝的局面,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能及时反应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同时又建立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通过合作又形成优化组合的合作指导小组,对实习生进行诊断型指导,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序性与高效性。这种合作既为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电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等专业发展机会。

(四)规范管理和评价,强化实习效果

教育实习管理由高师院校负责,中小学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的局面必须打破。大中小学必须共同参与、组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合作指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实习多位一体的联合指导,开展教育实习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以及规范科学的评价,确实保障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化能力的发展。比如建立中学指导教师档案管理制度,奖励优秀指导教师,等等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应该以诊断性评价为主指导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要使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从而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实习和教师指导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估,比如形成指导记录档案、课堂听课和评课登记等。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得到缓解,师资培养从数量的供应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对我们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实习作为培养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活动,如何保证其有效性,保证毕业生迅速胜任各项教学工作,不能不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