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课改的可行性论文
时间:2022-08-26 08:38:00
导语:高校公共体育课课改的可行性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深入,提出要造就“KAQ(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体育,应根据新世纪人才结构和教育理论及.高等体育功能特征,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探讨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综合素质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民主、科学、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华。素质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着眼全体、尊重全体、倡导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从某种角度讲,作为普通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学生素质发展的体育教学,其现状还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平时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需要仅仅建立在精神或者感官达到刺激需要上,宁肯做体育竞赛的观众而不愿做体育锻炼的投人者。
(2)当前,体育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沿用“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系统性,教学形式体现规范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考试标准强调统一性”的这种五、六年代体育课模式的“四性化”现象使现阶段高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在客观上造成障碍。
(3)对全面发展的现解不正确,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课堂教学目标过多,缺乏连续性,追求上课期间短期效应,忽视与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项目的衔接。
(4)课堂教学中片面突出体育教师“中心论”。强调注人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排斥发现式、学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怀疑精神,扼杀了,生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5)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是学校学分最少、考核最复杂的课程之一,考试形式大致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评与达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平时与期终相结合。体育课最后成绩千头万绪,但却忽视考核学生身心素质及学生体育学习中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2.1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建立健康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键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学时期,是由教育体育向自身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自身体育能力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学生毕业走出校门以后,是继续进行健身锻炼,还是停止体育活动,是检验高校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出于自身保护的动机和为了自身健康生存的需要,才会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如缺乏这些认识和自觉学习的动力来源,也就很难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譬如,学生学会了排球的传、垫、扣的基本技术或学会了一套“二十四式”简化太级拳。说能在早操或课外活动时间几个人打打排球或自己练练太级拳,毕业后走人社会后就能使之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如果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什么也没学会或没有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那么肯定地讲即使有锻炼的要求也坚持不了多久。
目前体育课学时有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所获得的体育能力在终身锻炼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另外,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及自主能力是较强的要在理论上加以启发和指导,使他们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同时,在实践中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锻炼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之在运动中得到身心方面的应用体验,自身体育意识是能够逐渐培养起来的。
2.2.1高校体育教学应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2.2.2各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增设新的教学内容。加大选择余地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精密联系,如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体育、趣味体育等等,并融汇体育文化、体育美学、体育心理、体育欣赏等的教育。
2.2.3在避免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的重复,确保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完整性的同时,再开设选修课。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质与健康状况、体育兴趣、运动经验、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2.4选修课的内容既要广泛,又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教学中还要突出个体性,比如有学生喜欢篮球运动,经常在课外活动时间看到他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锻炼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喜欢足球运动,几乎天天都踢一会儿,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运动习惯。大学体育适当满足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项目。
2.2.5要使学生掌握自身职业使用性的运动技能与技巧及与职业特点相近的体育运动项目,提高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一般运动素质和特殊素质以及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3体育课程设置应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
3.1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应采用动态弹性“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保留和完善一些最有生命力的“游戏比赛法”、“完整与分解法”、“重复练习法”等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和方法。
3.1.1“班内层次”就是先将学生按人学素质测验优劣,在班内按好、中、差划分三个层次,再将教学内容、目标划分为几个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具体目标,使学生都能在具体目标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并使其尽可能地上升到高层次。公务员之家:
3.1.2“调整”就是在层次分明的其础上,定期适时进行调整,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组目标的,即可调整到高一层次组,以达到更高的目标,对原较高层次学生停滞不前且下降趋势的适时降到下一层次组。
3.2过去,没有考虑学生先天性因素,致使学生学习动机减弱,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现在考核中尽里减小由于先天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竟技性考核内容,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例如:投铅球考试,对先天素质不足学生,打破投掷区的限制,在哪投就从哪量。同样也能达到考核的目的。最后评定成绩二运动成绩(40%)用理论(40%)+学习态度(20%)。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大学课程设置必须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发展相适应,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在认知、思维和个体品质方面都趋向成熟,具备了继承性学习向换;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生已具备了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对一些体育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如有些大学生热衷于看体育节目,听体育新闻,从欣赏角度去看待,却不懂得如何评价体育锻炼的效果等等。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之间明显的反差。因此,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应善于利用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智能发展的优势,如将现代体育中的网球运动,体育舞蹈等带有一定专业性质和水平的健美运动等项目引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之中,就能较好地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反映出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特点,并为这些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培养骨干。
- 上一篇: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展蓝图学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中秋节古诗词汇集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